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題材戲劇創作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提要本文結合連云港市農村題材地方戲劇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淮海戲為例,簡要闡述了在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地方戲劇藝術所起的作用,分析了我市農村戲劇藝術目前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重點指出劇作者在創作農村題戲劇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戲劇藝術作用農村題材戲劇創作
作者姜成波(市劇目工作室5681839)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的重大決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加強我市新農村建設,需要戲劇藝術尤其是地方戲劇藝術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戲劇藝術應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戲劇,我市地處蘇魯交界,淮海戲、呂劇、京劇、童子戲、柳琴戲等戲劇在我市均有較長的流傳歷史,其中淮海戲為我市地方特色劇種。筆者以淮海戲為例說明地方戲劇在我市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以及農村題材戲劇的創作問題。
要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新農村,新字新在哪里。我市總人口468.81萬,其中農業人口占70%。隨著我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農村人口不再務農,文化娛樂項目日趨多元化,如今很多農村家庭開通了有線電視、電話上網,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與城市毫無差別,觀眾欣賞習慣求新求異,但看戲仍然是農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目前,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步增多,大多數青壯年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學生又住校,留在家鄉的老人和孩子變成農村文化的服務對象。在城鄉結合處,網吧、游戲室、桌球室是年輕農民和農村學生熱衷的地方,而偏僻地區,人們聚在一起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賭博。面對社會的急速發展,面對農村結構發生的明顯變化,文化建設需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相對于歌舞、魔術等其它藝術形式,戲劇藝術不失為發展農村文化的一個相對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畢竟,無論是什么活動,最重要的是農民對此有興趣。
首先,戲劇藝術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農民具有欣賞戲劇藝術的悠久傳統,農村是戲劇藝術的根。戲劇一直以來根植于農村這片豐厚的土壤,具有很強的鄉土氣息和群眾性。張家港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局長曾在全國戲劇藝術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研討會上說過,張家港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比較豐富,但無論是嚴冬還是盛夏,只要有劇團送戲下鄉,露天廣場上都是觀眾如潮,戲劇在農村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目前鄉鎮村的文化傳播渠道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政府主辦的文化館、文化站以及相關的文化事業;二是自上而下舉辦的各類文化下鄉活動;三是農民自發操辦的文藝演出,比如婚喪嫁娶請來的戲班、電影,一些致富大戶出資搭臺的演出等;四是多年來形成的那些民間自娛自樂形式。可見,地方戲劇在其中占有相當的分量。相對于歌舞、相聲、表演唱等形式,地方戲劇通過農民能夠理解的劇情、親切的地方話語、曲折的情節、形象的人物刻畫,引起他們的共鳴,能充分發揮高臺教化的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充實農村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進而促進和諧社會健康和健全發展等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說,地方戲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最有效的載體之一,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東北二人轉之所以那樣紅火,就因為它貼近生活,形式活潑,注重教化的效果又不僵化教條,老百姓愛看。
其次,地方戲劇的發展對于轉移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有積極意義。一些民間劇團的演出吸納的都是農民,他們忙時務農,閑時外出演出,可以取得適當的經濟報酬,不僅富了腦瓜子,也富了自己的錢袋子。
另外,地方戲劇的發展對于保護我市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也有不小的貢獻。淮海戲、童子戲是我市地方特色劇種,本身就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需要重點保護與培植。由于戲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口頭傳承等特殊性,演出市場的紅火,有利于淮海戲、童子戲等藝術的傳承、發展和發揚光大,相反,如果戲劇市場一片萎靡,長此以往,淮海戲、童子戲等難免要變成博物館中的活化石,所謂的保護和傳承也只不過是人們的臆想罷了。
全國地方戲劇目前正逐步走向衰落,我市戲劇市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以前農村遇到紅白喜喪,喜歡放幾百塊錢煙花、包幾場電影,現在逐漸演變為請民間戲班唱戲,一些民間劇團也是長期活躍在民間。不僅同村的人來聽戲,外村知道消息的農民無論農閑農忙也都會趕來聽戲,市場潛力大,前景比較看好。但一方面農民自己操辦的演出往往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變味的所謂“淮海戲”充斥著舞臺,另一方面一些有相當水準的專業劇團情愿整天無所事事而面臨倒閉和解散困境,也不肯放下架子,拉下面子到鄉鎮演出。盡管有的藝術院團也下鄉演出,但演出劇目卻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的需求,反映農村題裁的戲更是寥寥無幾。難怪老百姓感嘆說:老戲老演,老演老戲,十年演十戲。另外,隨著農村影碟機的普及,農民購買盜版影像資料的現象日益普遍,農村小戲盛行,但市場多被糟粕所占據,例如劇目《妹想郎》、《小禿子談戀愛》、《小寡婦上墳》等,充斥著低級趣味的東西,在市場上很難買到真正適合農民口味的碟片。有些農民是每晚必看碟片,沒有新內容就翻來覆去看,雖然劇目質量良莠不齊,但對于他們來說,這已經是很奢侈的享受了。看來農村不僅在經濟上需要打假、反“銷廢”,文化上也需要打假、反“銷廢”。有的村莊每個星期有固定的聚會場所(比如在村民家),無任何演出道具、服裝等,一把二胡就能把戲劇愛好者召集起來唱一個下午,觀眾也不在少數。這一方面說明農民對這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斷上升,另一方面說明戲劇供需錯位、信息不對稱,我們職能部門的工作有所欠缺,有待改進。
目前我市乃至全國農村戲劇發展都面臨著讓農民看什么戲、怎樣讓農民看得見戲、看得起戲等問題。作為政府,要抓政策、抓設施、抓環境,要給予地方劇團必要的政策和資金保障,注重培育戲劇觀眾,要建好一批戲劇演出場所,并不斷完善劇團下鄉演出條件。作為劇團,要有正確的服務觀念,要制作出能與農民產生共鳴、讓農民消費得起的文化產品。作為劇作者,要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
劇作者要加強農村題材戲劇創作。
目前我市農村題材戲劇創作的出路基本是編排一些應景宣傳品,完成宣傳任務,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市場整個戲劇創作生產毫無主動可言。創作基本上都是遵循政策的思路,回避社會矛盾和現實,情節主干基本上是一個農村基層干部帶領群眾治窮致富奔小康,期間碰到了技術、資金、農村落后勢力的困擾和阻攔,但是,上級政府緊緊依靠上級黨委和政府,百折不撓,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事業成功。我市這幾年排演的淮海戲《代代鄉長》、《明月蘆花》、呂劇《山鄉情》、《草莓扣》等無一例外地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創造性的創作過程變成了公式化的演繹和克隆,導致作品藝術魅力的丟失,很難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那些缺乏現實性的概念化作品,根本無法滿足觀眾的欣賞訴求。再加上戲劇本身不大景氣的大環境,給現代農村戲劇的創作和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村戲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劇作者要加強農村題材戲劇創作。
劇作者創作的農村題材戲劇要有時代特征。
戲劇的時代特征既是戲劇表層的藝術特征,也是它所承載的內涵意義。戲劇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風華特質,愈能準確地、本質地體現具有時代特征的作品,愈有可能成為那個時期的代表作,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等。當下的農民,已不是時的農民,以獲得土地作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也不是改革之初的農民,視解決溫飽、獲取財富為最大價值,新農民有新的元素、新的觀念、新的選擇、新的生活方式。要關注中國農村在走向現代化、市場化、法制化進程中的農民命運、情緒心理和中國農村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化,要克服過去寫農村題材的弊病,發現農村生活的新亮點,努力塑造好轉型時期的農民形象。
劇作者創作的農村題材戲劇要為農民服務。
劇作者要扎根于農村,以農村為陣地,關注農民的生存、生活狀態,用更新的手法和表現形式,來刻畫、表現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農村以及以農村為主體的社會現實,展示鄉土鄉情中人性的大美。農村題材戲劇要為農民服務,但農村題材戲劇不是為農民服務的唯一選擇。《狗兒爺涅磐》、《桑樹坪紀事》、《山杠爺》等優秀劇目,在城市演出市場也是叫好又叫座的。為農民寫戲,或送戲下鄉,在劇目題材的選擇面上完全可以更寬泛一些。江蘇吳江市自2003年開始,每年都舉辦“文化聯動”,所謂聯動,就是村村鎮鎮編演節目,不但自娛自樂,各村鎮間還相互演出。每次活動都持續幾個月之久。上百個節目輪番出場,受到百姓熱烈歡迎,觀眾多達40多萬人。我市于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新農村文藝作品征稿比賽并于2007年5月出版了《和諧文化樂萬家——新農村建設文藝作品集Ι》,在此基礎上我市今年將舉辦首屆建設新農村劇(節)目調演,對全市優秀的農村題材文藝作品進行展演,對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支持作用。雖然只是處于開始和探索階段,但畢竟邁出了嘗試性的步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下一階段,市劇目工作室準備擴大題材征集范圍,只要是農民愛看且有一定思想和藝術水平的作品都受歡迎。
在這個流行后現代、小資情調、無厘頭、憤青作派和各種西方浪潮洗禮的多媒體時代,一屆超女,一部戲說,一個博客,就能讓人一夜成名,日進斗金,人們被淺近的功利目的弄得心浮氣躁,很少有人能靜下心去寫一點作品。劇作者要關心現實社會,少些功利心,不浮躁不膚淺,劇作者要沉下心,以積極心態和悲憫的情懷,潛到生活深處去,最深切地關注人,表現人,在作品中深刻地塑造人,展現人的內在外在世界,創作出真正屬于當下農村、當代農民的作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一步,努力關注和反映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變革,為農民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是我們每一個劇作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