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秦腔歷史戲劇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2008年的“第五屆陜西省藝術節”上,由王軍武編劇,朱煒合、田明導演的新編秦腔歷史劇《商鞅立信》,以曲折動人的戲劇情節,尖銳的矛盾沖突,為我們塑造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銳意進行新政變法,為實現秦國富國強兵的理想不懈奮斗,堅持誠信為本、立信為民的改革家商鞅的鮮活形象,引起較為廣泛的關注。
由于獨尊儒術的緣故,我國歷史上對于使用暴力手段進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評價并不是很好。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這樣評價:“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后人又說:“衛鞅入秦,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北宋的大改革家王安石在評價商鞅時曾動情地說:“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極為推崇商鞅的誠信品質和言必行、行必果的為政氣度,并把商鞅的“信誠”看得重于百金。《資治通鑒》中則把商鞅的“信”提到為政者的必備素質來衡量:“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同樣肯定了誠信于為君和為民的重要性。
新編秦腔歷史劇《商鞅立信》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關照歷史和歷史人物,在客觀評價歷史的基礎上充分肯定商鞅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的胸懷和作為。該劇以戰國時期,七雄紛紛爭霸天下,秦孝公為了重振秦穆公的霸業,力圖富國強兵,收復河西失地,遍貼招賢令為背景,引出了魏國中庶子30歲的衛鞅欣然應招人秦,“三試孝公”實施變法的重大歷史事件。著力展現商鞅言必行、行必果,為實現秦國富國強兵理想不懈奮斗的改革家的人格魅力,以及秦孝公為求國富兵強、收復失地而真誠納賢、不畏險阻、勇往直前的雄才大略。該劇不僅有曲折動人的戲劇情節,有多方位、多角度的矛盾沖突,有較深刻的人性刻畫和情感渲染,還較好地表現出了商鞅對秦君的義,對秦人的信,對母親妻子的情,對理想信念的執著,達到了情理相融、撼動人心的戲劇效果。
該劇表達方式比較新穎,它不是從正面鋪排描述改革的整個進展過程。而是選取了一個獨特角度,即樹立誠信,表達了改革為民、以民為本的主題。劇作者首先通過“臨終薦賢”、“雍城之搏”兩場戲,把戰國時期七國爭雄,霸道立國的時代特點展現在觀眾面前,在這一特定的規定情景下,呼喚法家代表人物的出現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如果說商鞅人秦反映了歷史對改革者的必然要求的話,那么,孝公與商鞅的遇合則體現了時勢造英雄的時代特點。“三試孝公”一場中劇作者為兩人的相遇寫下了令人蕩氣回腸的文字。在特定的規定情境中,兩人打開了心扉,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衛鞅(唱)三次進宮把孝公見,
專論霸道成奇談。
以身家性命相許諾,
要在秦國開新篇。
在劇中,我們感覺到了衛鞅立志變法的赤誠之心和秦公求賢若渴的心理期待。劇作通過一系列的對話和動作,展現了兩人由隔膜陌生,相互審視試探到相識相知的過程,秦國“霸道立國”的明智選擇預示著日后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大勢所趨。
“徙木立信”一場戲是衛鞅取信于秦民的生動反映,在戲中,扛木頭賞十金的情節十分風趣。木頭很輕,獎賞卻很重,人們如何也不信,劇作者抓住民眾的這種心態進行加工,使“徙木立信”的傳說更具有秦地民俗文化特征,可看性大大增強。突現了衛鞅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取信于民、為民立信的改革家的風范。
然而。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它帶來的不僅是秦國的兵強國富。還伴隨著因為觸動貴族舊勢力的既得利益而引發的不滿和仇恨。“敲山震虎”一場,被削去官職的杜摯、甘龍慫恿太子駟抗衡新法,指示青年朝臣與打手毆打景監的事件,隱含了改革派和抵抗派之間你死我活的暗中較量,對立力量的足夠強大,給該劇的高潮做了很好的鋪墊。
黑格爾說:“人物性格取決于情境”,足見情境在戲劇創作中的重要性。而由事件引發的復雜關系,則是人物情境的因素。第七場“柳暗花明”是該劇的高潮也是最為感人的場次,因為它營造了復雜的戲劇情境:太子駟的抗衡新法和景公公的被打事件使該劇的戲劇情勢發生了逆轉,處在改革風口浪尖的商鞅成為攻擊打壓的對象,母親、妻子的擔心和恩公被打的事件使人物處于矛盾之中。正在這時趙國趙成侯派人來下請帖請商鞅做相國,這一切把商鞅推到兩難的處境:是走是留?是深入改革,報答孝公的知遇之恩還是放棄一切前往趙國重新開始?當商鞅準備聽從母親勸告逃離秦地前往趙國時孝公突然出現。在這一場里,由于戲劇情境的尖銳,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現:
衛鞅好。咱就直奔趙國!!
不想,此時秦孝公突然踏進門。大家都感到愕然、啞場,靜止得令人窒息。君臣互望,互相打量,轉圈。衛母嘆息一聲,攜嬌娥下。
(衛鞅和秦孝公好像不認識似的,久久地對視,似乎都看穿了對方的心底。畢竟共事、相識相知了一場。突然爆發地大呼對方名字)
秦孝公衛鞅——(淚如滾豆而下)
衛鞅大王——(潸然淚下)
商鞅和孝公對視一幕,是兩個有作為男人的互相審視,雖無言但蘊含深邃。看到這里,觀眾不禁為人物的命運以及君臣兩人胸懷改革圖強的作為、相識相知的特殊情感而感動落淚……這是戲劇情境的強大帶給觀者的觀賞感受。
商鞅變法的故事盡人皆知,不同體裁均有涉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話劇《商鞅》,曾以恢弘的氣勢展現了改革家商鞅變法成功,身死車裂之刑的壯烈人生,讓觀者陷入深沉的人生思考之中。秦腔《商鞅立信》立足于商鞅立信為民的主題推演故事,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值得稱道的還有演員傾情投入的表演。飾演商鞅的劉志政唱做俱佳。緊緊把握住規定情景下的人物特質,注重從人物關系的各個層面塑造舞臺形象。楊小軍飾演的秦孝公形象形神兼備,頗有力度。把一個登基不久,熱切渴望變法圖強、為謀霸業不惜一切的君王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導演對秦腔傳統戲曲程式有較好的運用,音樂創作以原汁原味為主,自然流暢,善于調動場上氣氛,讓觀眾過了一把秦腔癮。
曾經演繹過《鄭國渠》等歷史題材的咸陽市人民劇團具有很強的藝術實力。身處秦國故土,該劇演員們的表演激情滿懷,他們在演歷史,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遇合中不斷地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并通過自己的表演讓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