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奧林匹克運動在體育文學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強調分析是西方體育文化的基本出發點,實際上這種運動形態就體現在人類與大自然進行長期抗衡和利用上,同時,集開放性、對抗性為特質的競技體育文化也在成型。從理論上講,體育文化旨在強調體育娛樂限制和準確性,需要參與者在各種競技中按照比賽中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超越法理指定的界限。體現在西方體育文化外在的形態上,主要講究的是超越,體現的是力量和速度,展示技巧和形體之美。由于中國和西方對文化的認同有相當大的距離,相互之間有著巨大差異,致使奧林匹克運動從傳入中國開始,就形成了文化之間的對抗。
西方的文化在其長期發展中和人類接受文化的意識中,就強調個體存在性,文化的體現往往會以個人為中心,他們認為文化在人的意志方面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缺少精神內涵。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其不斷演進中,開始強調團結配合、相互支撐。傳統的中國文化始終在人是整個群體的一部分的認識中打轉,一方面承認每個人與群體的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認為文化與社會倫理、道德養成等方面要進行融合。中國文化強調每個人的存在價值,以及命運完全是依托整個群體的利益而呈現。而對于物質利益的獲取這個層面上,古老的西方文化單純地強調個人,倡導個人主義精神,將物質的享有看做是獨立的擁有。中國由于長期受傳統儒家文化的不斷滲透和引導,人們的思想一致認為應當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物質擁有原則,倡導精神和物質的共同擁有,應當“重義忘利”,對一味地追求物質利益的思想往往會輕視。以希臘為主要代表的西方文化認為一個人的成績來自于自我的爭取。沒有借助其他的方式實現,主張每個人的價值體現應該依靠內在的力量來獲得,并不需要由他人評價和檢驗來實現。這些理念的不同造成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這樣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驅使下,中西方在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和評價以及所進行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存在著差異,特別是在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不斷加深、不斷研究越來越多的前提下,更能體現出中西文化存在的差異,尤其是在中國和西方國家出現的許多以體育娛樂活動或者事件為文學、影視作品的素材的時候,由于文化的形態存在著差異,它體現出來的表達形態也各有特點,使得差異更加明顯。總之,我國的體育文學作品或者電視作品主要是以人類的體育運動為題材,用故事的呈現或者以聲像記錄的形式來講述特定時期的故事,在故事不斷推行的過程中強調文學作品中人物之間的關系,重視文學作品故事情節的塑造。中國的體育文學長期以來在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下并不注重競技體育的對抗性、技巧性以及個體性的特點。在我國文學創作界,作家們往往對體育外在層面的失敗、勝利以及體育題材作品的挖掘開拓上并不關注,實際上中國過去許多的體育文學作品很少能反映出體育精神所存在的本質,在人性的體現上沒有進行多角度、立體式的審視,文學作品更多地是為了體現國家的意志,體現出了激勵和價值觀點。與之相對應的西方體育文學,不但用文學的藝術手段反映體育競技的場面,而且也展示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力量和對抗。這些體育文學通過藝術的再創作,再加工,以真實的故事、事件,讓觀眾置身于體育運動之中,隨著競技、對抗的不斷推進,使得觀眾的思想和情感發生跳動,從而在心中產生對運動本身的評價和判斷。從體育運動在電影觀眾中產生的影響來看,體育與文學作品所呈現的故事是有互補性的。
19世紀末,在西方已經全面開展的奧林匹克運動開始登陸我國,我國也在嘗試在傳統文化的沖擊下接納這項國際性的體育運動。隨著所謂的西方現代文明在我國文學藝術界產生影響的深入,中國有接受了西方文化影響的專家、學者以及青少年,他們從內心將中西方文化漸漸從矛盾和沖突轉向了融合。歷史的文化實踐證明:不管是中國還是在西方,歷史上每一次的文化碰撞之后的交流與融合都會產生出新的文化模式。當然我們也看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我國體育文學走進了新的發展空間。奧林匹克運動中所蘊涵的文化精神,是我們人類共同的人生價值觀在體育運動中的具體體現。比如,在我國大眾之間、體育界共同倡導發揚互助配合、互助友愛的人文道德精神。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體現的公平和公正的競爭原則,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出的用體育競技展現人類的精神追求,這個思想在當今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中多么富有魅力。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針對國際間、國與國之間存在的體育競技文化價值的差異,也在努力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實現多種文化形態融合,并在舉辦各種大型國際比賽中強調奧林匹克競技的勝負標準不能簡單化,指出了奧林匹克文化既不屬于西方,也不是屬于歐洲,它應當是多種文化共存且在體育運動比賽過程中不斷交流、不斷進步的結晶。在中國體育發展的進步中,通過我國的體育與世界各國之間交往的不斷深化,從中我國也認識到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全球性,全世界的人們都是參與者和經歷者,也就是說,只有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認同,才能真正體現出奧林匹克的內涵和本質。我們都知道,我國傳統文學缺乏對競爭意識和民主精神的倡導,思想觀念一直處于保守狀態,長期的體育運動和體育運動的文學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不主張強調個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我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經過體育運動這個媒介的傳遞,并且形成了雙向的交流之后,其顯現出來的價值無法估量的,使體育文學的形態和藝術追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大地的興起,使新一代中國人在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進取精神有了一個認識上的更新,奧運體育文學讓新一代中國人摒棄了紙上談兵和浪得虛名的頭銜,走上了相互合作、相互影響、相互前進的軌道。正是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體育文學有了奧林匹克文化的滲入,才使我國的體育文學展現出新的魅力,使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充滿活力。
令國人難忘的1979年11月26日,中國正式成為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從這一天起,我國體育真正告別了“東亞病夫”的屈辱歷史,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的同時也告訴世界人民,中國體育事業在世界體育舞臺上也贏得了話語權。2008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的世界矚目的奧運會上,我國體育選手獲取的金牌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贏得了世界矚目。從歷屆亞運會和奧運會上所取得的成績,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競技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育上的成績,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體育情緒的高漲,同時也觸動了眾多作家的創造靈感,發生在體育運動場上的故事,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這些體育文學作品緊跟時代脈搏,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相聯系,并創作出一大批反映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和臧克家先后在《人民日報》《體育報》上發表的贊譽體育健兒的文章,此后,我國文學界呈現出體育文學繁榮的局面,如作家趙麗宏寫的《新的高度,屬于中國》,朱巾芳創作的《羽球情》以及《中國姑娘》《強將手下》等大量的體育文學作品。隨著奧林匹克在世界各國得到的廣泛認同,中西方文學也進一步融合,體育文學作家也開始了認真的思考。我國的體育文學作品在這種交流下,使得中國作家的取材視野和寫作思路不斷開闊,尤其體現在后來發展成為主要體育文學形式的報告文學,在主題確立、題材的選取和體裁應用等方面顯得更加開放,促進了我國體育報告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中國體育文學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推動下,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形成了一批新的創作形式,也孕育了一批能夠在反思中創作的作家群體。1985年,中國男子足球隊與1986年的世界杯失之交臂,作家劉心武就寫下了帶有反思意味的作品《5•19長鏡頭》。之后又出現了作家趙瑜創作的具有反思意味的報告文學《兵敗漢城》。奧林匹克運動也好,中國體育也罷,體育運動從它自身存在的文化屬性來看,與文學創作是分不開的,體育文學作為具有傳播功能的文化形式,其對體育的奉獻是毋庸置疑的,而體育文學的繁榮更離不開體育所提供的豐富素材和更加廣闊的創作領域,體育文學也使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體育精神得到了弘揚。
作者:衛超單位: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