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公民社會理論復興及特點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公民社會理論復興及特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西方公民社會理論復興及特點

內容提要

西方公民社會理論形成和流行于17-19世紀上半葉,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復興,90年代持續升溫。它起初被視為改革斯大林全能國家模式的出路,后來又受到改革國家并調整其與公民社會關系的要求的推動。復興以來的公民社會概念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化,人們在公民社會與國家關系問題上形成了更全面的認識,實證性的研究方法受到重視,研究范圍極大的拓寬,全球化公民社會的前景也進入學者們的視野。

關鍵詞

公民社會國家全球化公民社會

一、"公民社會"理論的復興

公民社會理論形成和廣泛流行于17-18世紀,那正是市場經濟勃興和市民資產階級作為一股新興政治勢力崛起的時代,其政治思想的主題是在重商主義和專制主義國家的重壓下解放社會和個人,為此需要限制和控制國家權力,爭取和堅守社會的獨立及其對國家的監控,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但是,按17-18世紀政治哲學的表述方式,"公民社會"(civilsociety)概念與國家(state)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所以有時它還被稱為"政治社會"(politicalsociety)。它的內涵可以從它與另兩個概念的對照中來得到界定:一方面,在與"自然狀態"相對立的場合,它指具有公共政治權力和法律的社會,也就是形成了國家的社會。"自然狀態"是無政府的社會,"公民社會"或"政治社會"是有政府的社會。另一方面,在將"公民社會"與建基于其上的政府相對照時,"公民社會"是社會共同體本身,而政府是掌握其政治權力的機構。洛克談到過社會解體與政府解體的區別。〖1〗在托馬斯·潘恩那里,"社會"與"政府"被明確地區分開來。〖2〗盡管當代公民社會研究者異口同聲地將公民社會概念追溯至17-18世紀,但是,當代學者所談論的作為獨立于國家的以志愿性社團組織體系(或網絡)為核心的"公民社會"概念對那個時代的思想家來說還是陌生的,他們心目中想到的是較為模糊意義上的社會或政治共同體。他們關心個人權利的保護,著意維護教會不受國家干預和控制的獨立性,主張經濟生活的自主,所有這些充其量構成當代"公民社會"概念的雛形。那時公民社會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凸顯在人們面前的是個人與國家(或政府)的緊張和對立,而不是公民社會與國家的緊張和對立。

到19世紀,源于英語世界的"公民社會"概念經弗格森的介紹傳到德國思想界,在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思想里得到改造并獲得新的意蘊。在他們那里,"公民社會"概念與"國家"概念明顯分離,但卻失去了其原有的含義和職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德語環境中,"公民社會"(BürgerlicheGesellschaft)概念更多地具有"市民社會"的含義。黑格爾政治哲學貌似嚴整而實則充滿混亂的體系結構以及晦澀和多義性的概念迷惑了許多研究者,也為各取所需的解釋敞開了大門。表面上看,他將"市民社會"與"國家"完全區分和對立起來,但實際上,黑格爾的本意并非如現代學者所解釋的是區分社會與國家,而是區分了兩種社會或兩種國家。黑格爾將"市民社會"又稱為"外在的國家--建立在需要基礎上的和理智所想像的國家",〖3〗而在他的"國家"中,又包括著"政治國家"。在他那里,"市民社會"和"國家"都是社會與國家的統一體,是國家與社會的兩種形式。前者是低級的形式,后者是高級的形式。按他的辯證法語式,前者是后者的歷史前提和邏輯環節,后者是前者趨赴的目標和邏輯綜合。〖4〗到馬克思那里,"市民社會"與"國家"才真正分化為純粹的社會和國家,但馬克思只是截取了黑格爾"市民社會"概念的經濟內涵,即將其解釋為"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5〗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對市民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所持的否定態度。令他不滿的現實是,在國家或政治領域中人已經實現了解放,但這個解放是狹隘的不完整的,因為在市民社會領域人仍然是利已的、孤立的和作為工具的人,所以他要從改造市民社會入手,來消除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性,從而超越政治解放而實現人類解放。這與當代絕大多數公民社會研究者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

與當代公民社會思想有最直接傳承關系的應屬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對美國民主的考察中,托克維爾獨具慧眼地對美國獨立的社團組織予以特別的關注。在他看來,這種獨立的社團組織是美國民主的自由學校,也是其得以健康運作的動力之源。他認為,在民主國家中存在著多數專制的危險,因此,一個由志愿性社團組成的活躍的、警覺的、強有力的市民社會對于遏制多數專制是必不可少的。

但托克維爾的思想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廣泛注意。自那以后,公民社會概念逐漸淡出現代政治理論的論域,此后一百年間,即使不時有人論及這個概念,大多也出現在對歷史話語的詮釋中。

但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起,被理論界遺忘許久的公民社會概念又重新被發現并獲得了新的理論生命。起初它主要受到西方少數左翼學者和東歐一些持不同政見者的青睞,用來做為批判國家主義或極權國家并重新界定社會與國家關系的一個有用的概念。進入80年代,公民社會概念開始從政治理論的邊緣地帶進入政治理論的主流話語。而90年代以來,公民社會理論持續升溫,在橫向上不斷拓展其研究領域,在縱向上也不斷得到深化。這樣,公民社會理論便在當代政治學中獲得了不容忽視的地位。當前公民社會理論的流行程度超過以往任何歷史時期,人們不斷在談論"公民社會"的"再生"或"復興"。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公民社會的課程或講座,大批有關學術論著面世。公民社會概念進入許多研究領域并滲透多種學科,它頻頻成為學術會議的主題,也成為一些社團組織、社會運動和政黨的政治口號。"世界各個角落的個人、團體、組織都在講這個語言。""這個塵封已久的術語突然放射出光芒。"當然,講敘公民社會語言的人將不同的觀念和期望投射到它的身上,但無論人們是為了個人自由,還是為了社會發展;無論是謀求其成為抗衡與制約國家的力量,還是寄希望于它對國家的參與和支持,它都在人們的政治思考中穩定地占居重要位置。

二、公民社會理論復興的原因

公民社會概念本來已經成為思想史上的文化化石,它如何能夠在當代思想界和學術界獲得了新的生命呢?

首先,它是人們對斯大林萬能國家政治模式反思的直接結果,也是人們在尋求否定和改革斯大林模式時發現的道路和希望。從70年代起,東歐一些國家便出現了一些組織,他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其中波蘭團結工會還直接打出了爭取建立一個"公民社會"的旗幟。東歐一些學者也開始以"公民社會"概念表達他們反國家主義的積極理想。這樣,在斯大林式的全權國家內部逐漸形成了獨立于國家的公民社會的萌芽。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激發了人們對它的期望。80年代末90年代初橫掃前蘇聯東歐集團的政治變革,使一些學者進一步相信,產生如此劇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出現了某種形態的公民社會,或公民社會的因素。在描述和分析波蘭及東歐其它國家的社會運動時,公民社會概念成為有用的分析工具,人們將其稱為"公民社會對抗國家"的興起(阿拉托),或"公民社會的再生"(皮爾贊斯基)。一些研究者發現,公民社會及爭取建設公民社會的運動在蘇聯東歐的民主化變革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他們認為,極權主義體系更容易產生于公民社會的結構還沒有充分形成的環境中,而阻止它們發生或促使其垮臺的最可靠的途徑就是培育公民社會的發展。〖6〗無論這個認識是否有根據,但當時它卻刺激了東歐甚至西方學術界對公民社會的關注,從而形成了第一波研究公民社會的熱潮。

其次,無論在西方還是在其它地區,當人們對國家產生懷疑、失望和不滿時,便將目光投向公民社會。在西方,面對國家的持續膨脹帶來的社會重負和對個人構成的威脅,國家在解決大量社會問題時表現出來的無能等,一些人在尋找救治的藥方時不再把目光局限在國家本身,而是轉向了公民社會,希望在公民社會的建構中尋找出路。他們認為,這些非官方的、扎根于共同體的組織比龐大的政府組織更靈活、更有效。有的學者還在各種新的社會運動中,如以生態問題、婦女問題和種族問題等為內容的新的抗議運動中,看到了公民社會的力量和希望。這些運動推動國家制訂或改變某些政策,也喚起公眾注意某些不合理現實從而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它們也被某些學者稱為"公民社會的復興"。有些學者發現,獨立于國家的志愿性社團組織的社會生活是"社會資本"的充滿活力的源泉,期待通過公民社會的建構為政治民主注入新的活力。〖7〗另有人不滿意于局限在國家領域的自由民主,希望通過重構公民社會,以開辟自由民主的新領域并為國家領域的自由民主提供新的能量之源,即謀求國家與公民社會的"雙重民主化"。〖8〗在非西方國家,無論是弱勢國家還是強勢國家,公民社會的發育普遍不健全。在弱勢國家里,國家權威需要以組織化的公民社會為后盾;在強勢國家里,雖然在"以權威主義導向現代化"觀念的主導下,國家的權威有所增長,但公民社會卻軟弱無力,國家決策因得不到公民社會的支持而陷入困境,同時高度自主而不負責任的國家也因為沒有公民社會的有力監控而走向專制和腐敗。這樣,東方與西方的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公民社會。

最后,進入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國家特別是非西方國家都遇到開放政治參與渠道的強大壓力,這種壓力最終匯成遍及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公民社會理論的復興恰巧伴隨著民主化浪潮的興起和擴張不是偶然的。人們從公民社會的興起中看到民主化的希望,在各種民主化理論中,公民社會都處于重要地位。多數學者都充分認識到公民社會對組織和教育公民,表達公民的利益和要求,維護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限制、分割和制約國家權力等方面的作用。他們相信,發育到一定程度的公民社會是民主化的前提,也是民主制度健康運作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從70年代末起在前蘇聯東歐,80年代初起在拉美和東亞,80年代末起在黑非洲,90年代初海灣戰爭后的中東地區,學者們都開始關注公民社會理論。與此同時,研究政治發展理論和比較政治的西方學者也將公民社會理論廣泛引入民主化理論以及地區政治的研究中。

三、當代公民社會理論的特點

自復興以來,特別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公民社會理論研究呈現如下一些新的趨向或特點:

(一)公民社會概念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化,同時也由于它的廣泛應用而強化了其多義性和模糊性特征。

從思想史上看,公民社會概念本身就有多個源頭,復興后又按不同的路向發展。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和研究目的出發,對其進行不同的界定。源于西方思想傳統的公民社會概念在傳播到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各地后,產生各種文化版本的公民社會概念,它們反轉來也影響了西方學者。而西方學者在將源于西方的公民社會概念運用于世界各種文化區域時,也會強調其不同的構成因素。這樣,一方面它使公民社會概念內涵不斷豐富,但同時也使它負載過重,從而形成了公民社會概念歧義重重的局面。對此B.巴伯(BenjaminBarber)不無感慨地說:"近些年的情況是,公民社會術語使用的越來越多,人們對它的理解卻越來越少。"〖9〗

有的學者將當代公民社會定義歸結為"二分法"(two-part-model)和"三分法"(three-part-model)兩種。所謂"二分法"即國家與社會二分法,公民社會在此指獨立于國家的社會相互作用的領域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社會價值或原則。所謂"三分法"即國家--經濟領域--公民社會三分法,公民社會在此指介于國家和家庭或個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相互作用的領域及其與之相關的價值或原則。〖10〗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繼承了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的思想傳統,將非國家性質的私人經濟關系包括在公民社會之中,后者則將其作為獨立的領域從公民社會中剝離出去,更突出志愿性社團組織在公民社會的中心地位。自90年代以來,以三分法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定義成為主流。晚近的學者如肯尼(JohnKeane)、科亨(JeanL.Cohen)、阿拉托(AndrewArato)、沃澤爾(MichaelWalzer)、哈貝馬斯(JurgenHabermas)等都將公民社會理解為獨立于國家機構和市場結構的公共領域。

當然,"二分法"和"三分法"只是從一個特定視角所作的簡單化分類,遠不能充分反映當代公民社會概念所承載的龐雜內涵。當代學者面對的公民社會與17-19世紀中葉的公民社會已經大不相同,而學者們對公民社會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當代思想家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公民社會理論所吸收,一些學者將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非官方的公共領域納入公民社會的結構。一些左翼學者特別強調社會運動或新社會運動,將其視為公民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要素。還有很多人強調與公民社會結構性要素相耦合的作為基本價值和準則的公民社會的文化因素。一些人認為,只有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由獨立的個人在平等和民主的原則下志愿組成的社團才屬于公民社會;另一些人則反對這種限定,將其它一些類型的社團特別是傳統型的社團也歸為公民社會。

(二)在公民社會與國家關系或公民社會的作用問題上,人們形成了更全面的認識

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是公民社會理論的核心。在17-18世紀公民社會理論初興時,公民社會理論家一般都持古典自由主義觀念,側重于揭示公民社會與國家的消極對立關系。當代公民社會研究者在繼承這一思路的同時,已經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兩者的關系。人們的一個共識是,公民社會具有相對于國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是其本質特征。在這個大前提下,有的學者側重于強調兩者關系的消極性或負相關性,即公民社會對國家的監督、制約、限制、平衡甚至對抗關系。這些學者認為,在權威主義國家里,公民社會與國家之間是一種壓制與反抗的關系。公民社會要想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只能同權威主義國家斗爭,在其被擊退后留下的領域里,才能建立公民社會的家園。在民主國家里,如果沒有適當的平衡與約束,它也有走向專制的危險,所以公民社會要作為一種制衡國家權力的力量而存在。另一些學者更多地強調兩者關系的積極性或正相關性,即公民社會與國家共生共強(即認為強公民社會與強國家和諧共存)、合作互補、相互滲透、相互參與(即公民社會參與政治事務,國家對公民社會進行監護、規范、管理和調適)。

當代多數公民社會理論家放棄了古典自由主義的"最小國家"或"守夜人國家"的概念,但同時也堅決拒斥萬能國家的趨向。他們主張在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既擴大社會自主領域,縮小國家干預的范圍,同時還要重新界定國家職能,使之成為公民社會的保護者、監督者、調節者(約翰·基恩)。當代公民社會的主流傾向的特點在于注重公民社會在形成和擴大社會資本方面的作用,強調公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公民社會不但是對抗和制約國家,也不是取代國家,而是要滲透和參與國家。公民社會不再純粹是公民自由的庇護所,國家也不再是純粹的消極工具。公民社會作為公民與國家的中介,它組織和教育公民參與政治,致力于改善國家制度和公共政策,推動國家的有效治理以及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價值的實現。而國家則在承認和尊重公民社會的獨立性自主性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公民社會,為其提供外在的法律保障,對其進行必要的、有限度的干預、調節和支持。"透過這種互動,雙方能夠較好的抑制各自的內在弊病,使國家所維護的普遍利益與市民社會所捍衛的特殊利益得到符合社會總體發展趨勢的平衡。"〖11〗

(三)從研究方法上看,在發展規范性研究的同時,更重視實證性研究。

傳統上,公民社會理論一直是政治哲學的研究對象。它努力樹立著一種價值,堅守著一種社會政治理想,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功能,所以,規范性研究在公民社會研究中處于主導地位。當代公民社會理論也重視規范性研究,在這方面,公民社會概念凝聚了不同的甚至互相沖突的理想和期望,它既被右翼人士視為各種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的替代品,也被左翼人士作為改造社會的途徑。但更多的學者把公民社會納入政治科學視野,將重心放在實證性研究上。在他們那里,公民社會概念被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分析性概念來使用。如有的學者指出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公民社會理論強調以公民社會為中心來研究問題。它一方面反對以國家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反對以經濟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公民社會概念既可以當作一個抽象的總體性概念來運用,以便更加宏觀地把握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當作一個可以細分的實體性概念來對待,以便能解析其內部結構。作為一種分析性概念,公民社會主要被視為一種社會實體或歷史實體,人們致力于從不同學科分析其起源、發生發展過程及未來的前景。〖12〗進入90年代以來,實證性研究極大地拓展了公民社會理論的研究空間。

(四)從研究范圍上看,公民社會理論走出泛理論研究的低地,開始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公民社會、對公民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和各構成要素進行分門別類的微觀研究,以及對公民社會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民主化的關系等問題的專門研究,從而大大地拓寬了研究視域。

這一點是與實證研究的展開聯系在一起的。進入90年代,公民社會理論研究已經超越了一般性的純理論探討,開始運用公民社會理論,深入到具體國家和地區的公民社會的層面,進行個案研究。學者們在承認公民社會理論的普適性的前提下,致力于探討公民社會這種普適性話語介入各國、各地區的亞文化圈時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研究各個公民社會的個性特征,分析其與國家的獨特關系、對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等。這種具體而微的研究是市民社會理論走向深化的一個表現。

當前分國別、分地區性研究的論著涉及前蘇聯東歐地區、東亞、非洲、拉丁美洲、伊斯蘭文化地區等廣大范圍,人們力圖發現不同政治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歷史淵源以及不同的宗教背景下公民社會的差異性,并試圖從這種差異性中透析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原則。對各國學者對本國公民社會問題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反映出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公民社會的特點也引起西方學者的關注。例如肯尼(JohnKeane)的一項最新研究中,就介紹了日本公民社會理論的源起、歷史發展和現狀。同時他也注意到中國學者對civilsociety概念的不同翻譯("公民社會"、"民間社會"、"文明社會"、"市民社會"等),韓國學者對韓國公民社會的形成及其與國家關系特點的研究,伊斯蘭教地區的學者對公民社會理論的獨特理解等。〖13〗研究公民社會理論的學者甚至對于中國清末是否形成了公民社會這樣具體的歷史問題都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有的學者針對中國的特殊情況提出要改造源于西方經驗的社會與國家二元對立的公民社會概念,引進"第三領域"概念,它屬于社會與國家間的第三空間,但國家與社會又都參與其中。〖14〗

當代學者還在對公民社會進行細分的基礎上,對其各個構成要素進行具體研究,包括對不同類型的社團組織、各種社會運動、哈貝馬斯所稱的公共領域以及公民社會的文化要素等進行細致的調查分析。對公民社會自身的民主化及其它改革進行探討。

(五)公民社會的全球化趨勢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全球化公民社會的前景及其影響進入學者們的視野。

早期公民社會理論完全是在民族國家的范圍內思考公民社會及其與國家的關系問題,但當代迅猛發展的全球化進程卻給公民社會理論提出一個新的課題。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公民社會本身也開始走向全球化了,實際上,公民社會的全球化本身就是全球化進程最生動的表現之一。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注意到獨立于主權國家權力的"世界公域"以及"全球公民社會"(globalcivilsociety)"的出現。全球公民社會以跨越國家界限的非政府組織為核心。它形成了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新維度的關系。因為它不是存在于國家界限以內,也不再僅僅是本國公民與國家的中介。從今以后,每個主權國家在面對國內公民社會的同時,還需面對全球公民社會。

一些公民社會理論研究者認識到全球性公民社會對國家帶來的挑戰,以及在建立新千年的世界新秩序中的作用。無疑,世界日益聯為一體,人類的某些共同性問題不僅需要主權國家間的合作,還需要世界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公民社會未來作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在管理新千年世界事務的制度和過程中,它--從基層的公民組織到公民社會的全球聯盟--如何作為一個合法的參與者參與其中。"〖15〗M.貝爾(MargaretBell)指出,人們已經越來越注意公民社會這種不同尋常的力量,并把它稱為"為了公共利益的私人行為"。這股公民力量正在成為使我們這個星球免于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災難的必要的因素。為此,必須重視公民社會的建構工作,去發動一個強大的、世界范圍的、致力于提高公民參與的運動。面對當前的全球化趨勢,需要恢復并加強公民和他們的組織在公共領域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導性作用,無論是在地區層面還是在全球層面。同時,還要確保能夠培育出一種民主觀念,即公民擁有公共競技場的所有權以及公民參與機會和權利平等的觀念。有鑒于此,一些學者特別強調培育全球公民社會或"建構公民世界(civicworld)"對公民素質和行為的吁求,即需要公民們"不僅在地方層面思考和行動,還要在全球的層面思考和行動"。他們"不僅是投票者,也不只是消費者,而是公民"。〖16〗

公民社會理論復興后20余年間,已經結下了豐碩的成果。它給政治學界帶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角,使人們突破以往"國家本位"的圍城,轉變"自上而下"的傳統政治思維方向,把目光聚焦在與國家相對的社會這個層面,從而開創了一種"自下而上"的新的政治思維路向。通過對公民社會的研究,政治學拓展了視域,豐富了內容,在諸如當代國家如何應付未來的挑戰、社會的發展、民主化的前提、全球化的組織建構等重大問題上,都獲得了新的觀念和認識。公民社會的發展承載著新千年人類的希望,對公民社會的理論研究也必將為新千年的政治學開辟出新的天地。

引文注釋

1.洛克:《政府論》(下),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28頁。

2.《潘恩選集》,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頁。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83節。德文原文為:"auβerenStaat,-Not-undVerstandesstaat",諾克斯(Knox)的英譯本譯為:"externalstate,thestateonneed,thestateastheunderstandingenvisagesit"。(Hegel\''''sPhilosophyofRight,trans.byKnox,Oxford,1942.)

4.相關論述參見叢日云:《論黑格爾的國家概念及其歷史意義》,遼寧師大學報,1991年第6期,第55-61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

6.SeeJohnKeane,CivilSociety,OldImages,NewVisions,PolityPress,1998,p.20.

7.RobertK.Fullinwider,(ed.)CivilSociety,Democracy,andCivicRenewal,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1999,p.2.

8.大衛·赫爾德:《民主:一種雙向的進程》,載鄧正來等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第315頁。

9.SeeBrainO\''''Connell,CivilSociety:theunderpinningsofAmericanDemocracy,Hanover,UniversityPressofNewEngland,1999,p.10.

10.TerrellCarver,CivilsocietyinJapanesepolitics:Implicationsforcontemporarypoliticalresearch,in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37.,2000,pp.542-543.;何增科主編:《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3頁。

11.鄧正來:《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3頁。

12.何增科:《市民社會:民主化的希望還是偶像--80年代以來國外市民社會研究述評》,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8年2月,第181頁。

13.JohnKeane,CivilSociety,OldImages,NewVisions,pp.12-31.

14.黃宗智(PhilipC.C.Huang):《中國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間的第三領域》,載鄧正來等主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第421-443頁。

15.KumiNaidooandRajeshTandon,CivilSocietyattheMillennium,WestHartford,conn.,KumarianPress,1999,p.193.

16.KumiNaidooandRajeshTandon,CivilSocietyattheMillennium,pp.204-2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当涂县| 施甸县| 延安市| 厦门市| 大方县| 巴林左旗| 永清县| 泰宁县| 新泰市| 沁水县| 三门峡市| 定日县| 石景山区| 东乌珠穆沁旗| 延安市| 得荣县| 富平县| 铜梁县| 临洮县| 南投县| 客服| 鄂尔多斯市| 浏阳市| 河南省| 南康市| 淮南市| 青龙| 哈密市| 剑川县| 德昌县| 呼伦贝尔市| 镇巴县| 靖江市| 河间市| 满城县| 囊谦县| 富源县| 夏邑县| 铅山县|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