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外國文學教學革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適當使用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當下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對于這種現象,大家褒貶不一,有人將之視為不規范語言,覺得是對漢語的不尊重,擔心會誤導大眾,一些中小學校還明令禁止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流行語。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網絡流行語就在那里,只增不減”。存在即合理,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時代變了,人們的詞匯也會隨之適當更新。網絡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網絡流行語在很多大學校園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大學生不僅自己喜歡使用這些語言,也希望老師們與時俱進。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一則新聞就證實了這點兒。據成都晚報訊,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的一位老師用咆哮體和淘寶體給學生布置作業,出現了諸如“列出標題和主要觀點哦親!!!!”“每個教新聞評論的老師都是折翼的天使!!!嚴格而脆弱的王老師你們傷不起!!!傷不起!!!”之類的語句,令學生耳目一新。有網友強烈呼吁:“21世紀的潮人老師再多也不嫌多,一個也不能少啊!”
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新潮的網絡流行語,會增加他們的親和力,大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同,也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會心一笑之余提高對該門課程的興趣。無獨有偶,在上述那則新聞出來之前,筆者就曾嘗試著將網絡流行語應用到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來。比如,在介紹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的主要內容時,說堂吉訶德是個騎士小說控。提及堂吉訶德身穿破盔甲、頭戴破頭盔的裝束,筆者用到了“雷人”這個詞,還說他犯了時代錯誤,“OUT”了。講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羅洛在窗外看到艾絲美拉達和法比約會的情景,順口冒出了“他對法比是羨慕嫉妒恨”這樣的句子。此外,筆者還說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他將副主教從巴黎圣母院塔樓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給力了。”近年來,諸多網絡流行語風靡一時,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流行語網站www.liuxingyu.info/,這里可謂是網絡流行語大全。網絡流行語的影響程度由此可窺一斑。網絡流行語體現出普通民眾的智慧,不少詞語都閃耀著靈性的火花,簡單的一個詞就能表達無盡的含義。在講授外國文學時適當地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遠古的文學經典便被賦予了些許現代文化內涵。
(二)引用熱門影片中的臺詞。看電影是當下大學生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網上有不少網站免費提供片源,同學們不必花錢去電影院,在網上便可欣賞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會對其中的一些經典臺詞津津樂道。老師們在講授外國文學時,如果能吐出熱門影片中的幾句臺詞,同學們會有找到知音的感覺的。由姜文執導并主演的新片《讓子彈飛》在2010年表現不俗,片中的一些臺詞甚為出彩,也別具一番韻味,比如“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筆者在介紹荷馬的《奧德修紀》時就有意借用了這句臺詞,說“住在奧德修斯宮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奧德修斯射死了。”同學們立時捧腹。荷馬當然不會在書里描寫求婚者吃火鍋,那個時代希臘人想必是不吃火鍋的,但老師這樣幽默一下,既介紹了作品,又發揮了現代娛樂精神,無傷大雅,有何不可?《非誠勿擾》也是一部風靡一時的電影,馮小剛導演還拍攝了《非誠勿擾2》,兩部片子中的臺詞也是深得人心。比如,笑笑(舒淇飾)愿意做秦奮(葛優飾)的女友,條件是秦奮要容忍她心里有別人。秦奮沉吟之后說:“那你能允許我心在你這兒,身體有時候開小差嗎?”筆者在介紹“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時,這句話被派上了用場。彼特拉克愛慕美麗的勞拉———一名騎士的妻子,用詩抒發他對勞拉真摯熱切的愛戀之情。
勞拉染病逝世后,詩人極度哀傷,又在詩中追憶往事,表達傷逝情懷。但在勞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個情人生有兩個私生子。聽到這里,同學們對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筆者笑道:“你們怎么不允許詩人心在勞拉這兒,身體有時候開開小差呢?”同學們一片莞爾。課堂氣氛登時便活躍起來了。除了網絡流行語和流行影片中的經典臺詞,教師在外國文學課上還可以融入武俠元素和歌曲元素,這也是廣大學子所喜歡的流行文化。比如,筆者在講《堂吉訶德》時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堂吉訶德》可以換成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你們能想出來是哪一部嗎?”大家立馬興奮起來,紛紛搶著發言,有人說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別的,但等筆者一將《俠客行》亮出來,他們大都覺得這個更為貼切。流行歌曲的歌詞要是應用得當,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可活躍課堂氣氛。例如,筆者在介紹拜倫生平時,提到了他跟眾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及對他詩歌創作的影響,戲謔似的將一首歌的歌詞用到了詩人身上,“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為何每個妹妹都那麼憔悴?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啊為何每個妹妹都嫁給眼淚?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頭愛的是誰?”講《巴黎圣母院》時送給了副主教弗羅洛一首《有一種愛叫放手》,送給艾絲美拉達的則是《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外國文學講授的都是世界經典之作,將中國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會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經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遙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時空來到我們身邊,使大家感覺親切,對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許就不再有疏離感和拒斥感。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比如學識淵博、認真負責等,但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還對老師提出了一些額外要求,能夠跟上潮流的老師更能博得學生的喜歡,雖然能否將流行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并不能作為衡量一個老師是否優秀的標準,但是,適當地使用一些新潮語言,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興趣,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經筆者實踐驗證,這是毫無疑問的。
二、運用多媒體創建立體化教案
在我們這個高度信息化的視覺傳播時代,讀圖勝于讀文,讀屏多于讀書,圖像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正在改變著我們關于世界和我們自身的看法,也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多媒體技術進入大學校園以前,老師們上外國文學課都是靠一張嘴去說,一支粉筆去寫,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比較單一。現在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傳統的教學方式被多媒體教學取而代之。從信息論角度來講,多媒體的應用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感知及記憶的效率。“有關科學實驗證明,人類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記憶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類獲得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來自嗅覺,2%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感知記憶的規律是具體形象感知的東西較抽象感知的東西更容易被識記,且保持長久,綜合性刺激可以產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可以將文本和圖像、聲音等視覺、聽覺要素結合起來,從多方面對學生的感官進行綜合刺激,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捕捉、理解、記憶能力,從而達到最好的授課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們在上課之前已準備好了電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設計好了板書內容,上課時無需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只需輕輕一點課件,一切便一目了然,這大大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擴大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這也是為了滿足學生們的學習要求。
筆者曾做過一個小調查,了解學生最想從外國文學課上獲得哪方面的知識,結果獲悉,他們希望了解的不僅僅是外國文學作家和作品,還有相關的外國文化、風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識。利用多媒體可以創建一個立體化教案,借助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將文學理論、歷史文化、電影、繪畫、建筑、音樂、歌劇等資源融為一體,從而實現跨學科知識的整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雨果”這一節的內容為例,筆者在介紹作者生平時插入了雨果的肖像圖片及名為“大文豪雨果”的音頻文件,這個文件沒有圖像,但是配有美妙的音樂,主要是對雨果本人及作品的一個簡單介紹,讓學生沐浴著音樂了解作家,比教師本人用干巴巴的語言介紹更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課堂講授的重要內容,筆者在教案上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圖片,先對這座著名建筑進行介紹,還引申到了哥特式建筑上來。在現在的學生中,很少人能靜下心來完整地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他們了解作品的途徑要么是聽老師的簡要介紹,要么是讀作品梗概,這樣一來,學生們知道的只是作品的主要故事內容,無法探知一些具體細節,比如小說中描述的環境、小說人物的語言等等,而這些細節往往是不可忽視的。外國文學經典名著多已被拍成影片,《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筆者便在教案中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經典片段,以加深他們對作品的印象,同時還提出一些問題供他們思考,然后討論之后做出回答。
除了電影,《巴黎圣母院》還被改編成了歌劇,“把她還給我”是卡西莫多在艾絲美拉達被絞死之后所演唱的,動人的劇情加上演員聲情并茂的演唱,具有一種撼動人心的力量,學生們情不自禁地便沉浸到作品中去了。利用多媒體放映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或歌劇片段,使我們能夠達到外國文學形象化的教學目的,而且能帶給學生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和視聽享受,寓教于樂,效果明顯。外國文學教學如何在現代語境下尋求新的突破,是每個外國文學教師當下所必須應對的一個嚴峻課題。面對新的時代,外國文學教師必須以變應變,借助新的教學手段,改革舊的教學模式,從而適應新形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