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舞蹈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祭祖的崇敬
安徽花鼓燈,在淮河流域的秧田間飄來的“系鼓互歌”,兼容南北文化之長,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展出的舞蹈風格和風韻,表達的是安徽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命情調。他們有些是為了祭祖,為了疾病,為了生死,用花鼓燈他們最為熟悉、質樸的表達方式迎生、送死。蓮花村的趙氏花鼓燈藝人離開世界時,全村的人輪流跳了7天7夜的花鼓燈,來表達他們最高的禮節。在村民的眼中,他們早把花鼓燈視為生命的象征,一個生命的逝去留下來的是花鼓燈起舞的身姿。又如海洋秧歌的齊眉扇,起初海洋秧歌的中心為祖先像,在圍繞時突顯的離心和向心的關系,是山東人民對祖先尊敬最質樸的表現。
二、情感的交流情感
在民間舞中,就是“心聲”通過肢體和表情的流露。“情之所至,舞之蹈之”,一笑一顰、一舉一動之間,民間舞中情感自然流蕩。這種情感的交流,交流于村與村、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這也是舞蹈最廣泛的目的。花鼓燈中丑婆“丑”蘊含著善良、堅強,她與傻小子之間的動作交流是一個喜中帶哭的情感傳達。東北秧歌鬼扯腿男女面對面,男女間的挑逗動作,女生的羞澀神態是異于言語表達的直接,但全然將情愫娓娓道盡。
三、心中之竹的自我認識
每個人的心中之竹都不同,比如高美蘭心中的傣族女人是柔美恬靜的,充滿這水性感;楊麗萍表現出的傣族是婀娜多姿的。“心中之竹”自我認識的差異往往是出于對情感的把握。六、文化傳承我們對于“心中之竹”的情感把握首先來自于對文化的傳承,一個民族的人文情感是形成民間舞風格特色的重要因素,它好比植物的“根”,如果失去了人文的養料就無法真正地吸收民間舞的精華。比如納西族是簡單、大氣的;而漢族在文化、社會的影響下形成了復雜、全面、豐富的特點。采風是把握民間舞“根”很好的方式,在采風的過程中,我們最有感的是環境,環境帶給我們力度和空間縱深感的強烈感受。例如舞蹈在蒙古的大草原上,遼闊帶來的空曠、大氣的感覺是完全不同于在教室中的學習的。同樣也深入地了解蒙古族人舞蹈的體態為什么會表現的那么大氣與圓潤,引導我們向蒙古族人的形象氣質和風格上靠近。由此可見,把握住文化根的來源對于一個舞種的詮釋是非常重要的。
四、身體繼承其次,“心中之竹”的情感
在身體的繼承中體現。民間舞從起舞于田間地頭發展到走進了專業的教室,學院派與原生態相比,在身體的繼承上或多或少作出了調整。從田野氣息濃厚、不講究修飾的動作轉變為表演性較強的舞臺化民間舞,動作變得復雜、美觀,組合不斷追求花樣翻新,同時增加了體力與技巧的訓練。例如,海洋秧歌中齊眉扇這個舞姿,在民間的表演中舞姿幾乎都是流動的,很少有停頓的時間。而在如今教學中,這個舞姿被灌注了情感,它可以出現在課堂提沉的組合中,在靜止的舞姿上訓練呼吸。在教師的教學中,老師的“心中之竹”也不相同,他們把各自心中感受到的東西審美化、形象化,所以在動作選擇、要求和解釋上都不同,律動自然有輕重緩急。
五、手中之竹的藝術個性
1.藝術再創造手中之竹來源
對生活的感悟,并體現在藝術的再創造上。經過親眼所見、心中所理解,到了“手中之竹”,對藝術的整體把握更具個性。民間集體舞與個體的民間藝人帶來的感受不徑相同。在海洋秧歌的集體舞蹈中可以感受集體舞的氣勢和激情,民間舞把個人凝聚成共呼吸、同肢體的集體,聯同他們像是串在一條線上的心勁兒。我想,正是民間藝人們擁有共同的藝術追求、共同的藝術信仰,他們舞蹈透露出的氣勢才能那么打動人。而每個民間藝人的個性風格又十分鮮明,花鼓燈的老藝人陳敬芝“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態度、藝人馮國佩的言行中可以思考人的藝術心態。田露老師從村落采風回來后,民族的不同特性讓她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教育的圓潤性,包括怎樣更好地處理集體動作與獨舞動作,在給學生動作講解上更考究、更生動。
2.素材運用“手中之竹”體現
在作品語言的素材運用中,民族民間舞蹈作品要在所見“眼中之竹”的基礎上,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實質和風格,從中提煉出素材,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服務。田露老師編創的海洋作品《翠狐》的民間原型是王大娘,而作品取材于蒲松齡著作中的狐貍精——小翠。小翠善良與人物的虛實結合與王大娘一驚一乍的特點相符合,田露老師將兩個人物巧妙結合,作品的人物風格一下子豐滿起來。運用海洋不正常的節奏特點,經過藝術化的處理,以節奏的強弱、頓錯變化來反映人物的心理情感意愿,突出人物的鮮明性格。
3.創作手段最后,“手中之竹”表現
在創作手段的藝術個性上。如創作由塔尼克民族舞蹈為元素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創作過程,“化形留意”“化形造意”“留律存質”都是創作舞蹈作品的手段。編導在繼承和把握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同時給舞蹈作品注入了表演性、感染力的元素。紅色大擺裙子的運用使整個舞蹈作品更加絢麗、奪目,也讓舞者擴寬了動作的表達空間,舞臺氣場變得更加強大。從《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中可以借鑒到藝術家創作手段需要創新,燈光服裝、道具、舞臺布景等都可以成為應用的手段,并從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出發,用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段賦予作品更多的感染力。
六、總結
總的來說,“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是藝術創造的三個步驟,可以說是藝術家“眼里看到的竹、心中醞釀的竹、最后才能藝術體現竹的神韻”。藝術家筆下的竹,已經融合了太多的因素。而民間舞蹈反應的是民間老百姓自己的生活,編導們看到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是經歷了發現,提取動作素材及表現形式,然后在心中醞釀、沉淀、再升華把民間素材轉化為舞蹈作品獨有的語言,最終配合服裝、道具,通過演員呈現在舞臺上。
作者:董超雪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