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時空形態與舞蹈創作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具備了統一性和一貫性的作品,才能清楚地表現作者的思想和主題內容。下面舉幾個常用的舞蹈時間形式,1)(a+b+c)形式,此種形式,就是音樂作品中的單三部曲形式,a與b形成對比,c稱之為再現部分,這種結構,是舞蹈作品最常見的有效形式之一。雖然a與b兩部分之間看似無聯系,但其實他們是發展與承接的關系,編導應更注重兩者間的邏輯關系。2)回旋式形式,三個以上的主題動作在一定時間內循環變化,這樣可以多次反復運用。3)變奏式形式,通過引入新的表現手法,使每個動作在變化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不是改變主題動作的因素與特征,此之間依然是力求統一與完整。
舞蹈的空間大致可以分為內空間與外空間。舞蹈的外空間是通過身體與外界自然空間的聯系所產生出的一種動態、力、韻以及技術、技巧的體現[4]。它要求舞者充分釋放身體,拓展自己去占有外界空間,從而感受到人與自然交融以及舞蹈的特性———人體的充分自由與造化。在舞蹈中內空間與外空間的運用是不可分割的,內外空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包容的有機整體。內中有外,外中有內。內空間是外空間的積蓄,外空間是內空間的延續。人體的空間是有限的,而心理空間則是無際的,只有當心理作用于肢體時才能拓展空間。所謂內外統一就是強調由心理活動而導致的肢體的動態變化,從而達到不單純是肢體有限的空間,同時還是心理上無限的外延空間,這樣就會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5]。
比如:我們在做一個簡單的起手動作時,并不只是一種伸直手臂的概念,它應當是內空間與外空間相結合而形成的,如果只注重內空間而不去感受外空間的存在,手臂就會顯得短小、拘謹;同樣,只注重了外空間而不去感受內空間,伸出的手臂就會顯得生硬。只有通過自身對內空間的感受,再傳達到外空間里去,用身體去占領你所需要的空間位置,手臂伸出去就會發生一種向外擴充的長度的視覺效果,而這種視覺效果的改變,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內空間向外空間轉換的過程。我們在做任何動作時都必須強調這一轉換過程。在舞蹈《狼圖騰》中,編導舞臺在舞臺空間上,不僅運用了豐富的隊形,而且每個隊形都與其內容結合的恰到好處。例如,舞蹈一開場就只有四個演員站成一個扇形,中間唯有領舞一人,來表現狼群的寂寞,之后隨著音樂的慢慢迭起演員人數不斷增多,隊形進而有變成圓形、方形、乃至三角形。因為“圓形”有著圓滿、和諧、團結等意喻,這樣的設計使舞臺更顯飽滿,體現了狼群和睦團結的愉悅生活,而之后分散開的“長方形”則給人展現出一匹野性十足的狼群,將狼的本質特征揭示出來了[6]。通過這樣的展現整個舞蹈將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相結合,給觀眾一種心靈的震撼感。其次,當我們談論舞蹈的內外空間的同時,不能忽視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人的意念。蘇珊•朗格曾說過:“舞蹈的首要行動是要創造一個虛幻的力的世界”。而這種力量就是通過人的意念及想象所產生出來的,人體中存在著許多內在力量。只有通過內在意念而形成的空間的張力再傳達到肢體上,才會形成一種向外擴充的視覺形象以及力的本質體現。肢體的長與短不是指外形上的差別,而是一種人體內在意識的集中體現。如我們在上基訓課時,教師所要求的延伸,是肢體對空間占有的一種向外擴張的感覺。所以舞蹈中自然也強調著一種內在意念。根據這種意念使自己順自然規律而動,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循環往復,構成了永恒運動著的大自然整體,把動作、空間與時間全部包容在生命的流動中。所以說:舞蹈不僅僅是人體存在于空間狀態的造型,而且還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流動體現。
對舞蹈時間與空間的正確認識也是考驗一個舞蹈者自身修養的很重要的一面,舞蹈者不能只做單純的重復性的機械勞動,舞蹈不同于體育雜技,不只為完成高難復雜的技巧,它必須進入一種心理狀態、空間狀態,用肢體的能量去感受占有空間[7]??臻g不是可以觸知的,而是舞蹈方面的想象的非理性的空間。這一空間需要舞蹈者自己去創造,它可以打破所有身體界限,讓外在的姿態形象進入一種無止境的意念里去,只有用自己的身體去體驗,才能使自己與空間合而為一,才能獲致舞蹈最后的和具體決定性的效果———人體文化。人體運動所表現出的人體文化,能使觀眾所感受欣賞到舞蹈中存在著的廣闊的空間及其他所呈現出的獨特魅力。我們在對時空形態的理解上不能只局限于節奏、方位、方向的概念上,它不僅僅是舞臺這個立方體,而要把它當作舞蹈中的一種思想感情與思維活躍的動因,只有在時空中相互交融,使其相輔相成,才能把舞蹈真正提高到人體文化這一層次上去,才可使舞蹈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從而更好的發揮空間對于舞蹈藝術的重要作用。
作者:鄒軍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