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竹文化和舞蹈審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竹文化與竹工藝的歷史考證
竹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從認識竹種竹用竹到升化成文字繪畫史藝作品、人格力量的物資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竹文化已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遺風廣為播散流傳濡染不息。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竹文化的發源地正如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深入研究中國科學史后認為東亞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國竹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人類蒙昧時期《彈歌》就有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證明7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們便開始認識竹和用竹;在新石器遺址有竹墻殘跡證明在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竹就用于建筑在浙江發掘(距今5300-420C1年)有竹籮籃簸箕、簞等出土文物,證明竹用于日常生產生活有5000年左右歷史中國人用竹筷食竹筍已有2500多年歷史,2200年前興建的歷史上偉大的水利工程一都江堰就是竹用農田水利建設的典范竹用十交逋是在2000多年前的曲漢時期州竹干軍事是在南宋以后竹用于造紙是始于晉代。
竹與我國的文字文學藝術繪畫等均有密切關系。竹的文字符號最早出現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其后形成竹部首的甲骨文字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863-722)竹部首的文字就發展到960個竹是中國音樂詩文繪畫的重要題材從《詩經》開始詠竹的詩文歷代皆有名人佳作。晉代有竹林七賢,唐竹溪六隱,晉代戴凱于公元317-420年就著有《竹譜》《筍譜》專著,文人畫竹唐代日趨成熟宋代以后形成名派清代鄭板橋集古今畫竹之大成流傳后世。從唐太宗起,后歷代詠竹名家有唐代的李白杜甫自居易李賀李商隱劉禹錫、薛濤(女)宋代的蘇軾陸游王安石范成大、朱淑貞(女);元代的趙孟俯;明代的唐伯虎:清代的鄭板橋現代的,董必武王濟夫及諸如多文人等均寫了不少的詠竹詩文。
勤勞智慧的嶺南人民依托豐富的竹資源創造出巧奪天工美不勝收的竹工藝。在2000多年的發展長河中博采盤長推陳出新不僅具有較高的審美觀賞價值而且以工藝全面實用性強見長。竹編竹郁竹雕竹飾各種工藝品迭800余種。竹制工藝采用水竹和楠竹為原料,根據不同器物特點加工成寬窄厚薄不一的蔑絲采用不同技法工序編織出不同花色形狀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竹制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在嶺南有悠久的歷史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至今仍然是地方經濟的重要組威部分。嶺南竹制工藝采用水竹和楠竹為原料根據不同器物特點加工成寬窄厚薄不一的蔑絲采用不同技法工序編織出不同花色形狀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竹郁作為傳統竹工藝的精華廣泛運用于竹家的制作中。竹雕工藝根據竹蔸和竹根的天然形狀與藝術表現特點進行雕琢修飾而成。此外竹裝飾作為一種現代綜合工藝一方而采用郁制拼嵌等傳統技法同時又大膽運用新工藝在室內裝璜上獲得了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情趣于體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
竹的正直堅韌虛心有節常青象征著堅貞氣節謙虛和操行。末出土時先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道出了源遠流長的嶺南竹文化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稟賦表達了竹鄉人民代代相傳的崇高價值追求形成了色彩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
以藝術的美學原則為依據竹制工藝屬于實用藝術而舞蹈屬于表情藝術。實用藝術是較為普及的最為常見的藝術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它的最大特點是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實用藝術另一個重要的審美特點就是特別注重表現性與開至式美并且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作品之中。實用藝術作為表現性空間藝術它不注重模仿客觀事物的再現性而是注重表現某種朦朧抽象的情調和意味。
藝術種婁這種多樣忤與統一性使得人類的藝術領域更加豐富多采。正確地認識和理解這種多樣性與統一性掌握名類藝術的基本規律和美學特征有助于我們更深刻的理解藝術的真諦。
嶺南竹藝深受南越文化熏陶其主要特點是:
一是追求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南越人相信靈魂是永生的死只是靈魂脫離了軀殼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山川草木鳥獸等等亦皆有靈并且和人之間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
二是表現飄逸流暢的動態姜感。南越藝術十分強調曲線弧線具有一種遠動的態勢例如青銅器中的升鼎南越人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將中原的鼎加以改創把直耳改為撇耳器腹加以束腰蹄足增添了獸面紋鼎周并附上數只爬獸。化靜為動化嚴肅為輕盈以柔美的線條改變了原來給人以壓抑之感的禮器氛圍。動態美在漆畫刺繡藝術上表現得更為灑脫,那些云紋氣象紋和動物造型既奔放又多樣。如漆畫常見的云紋就有十幾種形態有的如云海滾滾有的像秋天的流云陣五有的像朵朵的飄云、這些回旋卷曲的紋飾難以捉摸給人一種飄逸之感。
竹制工藝品的這些特點與南越文化中的舞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知道舞蹈一個重要的起源就是宗教舞蹈,己直接淵源于原始社會的巫舞。基于原始信仰的巫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和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說文解宇》解釋巫字的原型就是模擬一個人兩袖作舞的樣子意思就是以舞蹈溝通人神的人。難看出,南越工藝品中追求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的特點與原始舞蹈有著其同的歷史淵源。
舞蹈發展歷史中伎樂舞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伎樂淵源于奴隸社會巾的女樂——也就是樂舞奴隸她們是繼巫而起的真正專業歌舞藝人。正是這些專事歌舞的女樂創造了奴隸社會中燦爛的舞蹈藝術使舞蹈擺脫了原始狀態而日趨完整精美。
到周代女樂活動更加普遍。在一件傳世的戰國畫像銅壺蓋上雕有位揚袖起舞的女樂形象她高髻長袖,情意綿綿大有乘風欲去之勢。另一件燕樂漁獵紋銅壺上雕有位正在擊磐表演的女樂兩袖輕舉體態婀娜極為生動它使我們看到了三千余年前女樂的美妙舞態。
在南越工藝品中我們看到了伎樂舞蹈的婀娜飄逸造型同時也感受到了它動態流暢的舞蹈美感。
嶺南地方竹制工藝品與南越工藝品一脈相承繼承和發揚了南越工藝品的這些優點充分發揚了竹子的材質特點在藝術創作方式和抽象表現力上更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如嶺南竹制工藝品仙鶴描繪了一群形志各異動作優雅的仙鶴嬉戲的場景。竹制上藝品竹龍用夸張的方式描繪一條神話故事中騰云駕霧雷霆萬鈞的神龍的彤象。竹制工藝品回娘家用寫實的方式定格了一幅農家婦盤帶著小孩喜氣洋洋的回娘家的照片。
三、竹文化在舞蹈藝術中的體現
蘇東坡曾有詩云:查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古哲有云:食色性也,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物質需求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繁衍。而這兩方面也就成了民俗舞蹈中表現得極為頻繁的主題。和生產勞動相關聯的歌舞活動,可說各族都有只是農業地區多表現喪事和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舞蹈如漢族的社火秧歌采茶壯族的蟆拐{青蛙}舞布依族的牛王舞等等。而在山區獵民中則多祭山神和擬獸舞蹈如怒族的香巴嗄(措神舞)鄂倫春族的祭(山)神會,鄂溫克族的熊舞等等。依海為生的漁民則有各種表現水族的舞蹈和祭祀海神{如東南沿海的媽祖)的舞蹈如福建的《舞九鯉》海南的《祭海舞》等等。
嶺南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也創造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作品如反映竹鄉生活勞作的舞蹈作品《竹鄉情韻》作品通過描繪竹鄉婦女編織竹墊的勞動過程和勞動中樸素的愛情故事,勾勒了嶺南人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風貌。作品大膽運用清新淡雅的竹林為背景著意刻畫了一幅淡泊恬靜的竹鄉風景,很好的體現了嶺南竹文化的精髓以及中華竹文化的精神風格。
竹制工藝竹文化和舞蹈藝術三者主間休戚相關血脈相連的內在聯系,既是由藝術起源于生產勞動的基本規律決定的也是由嶺南地方特殊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共同演化的結晶。它深受南越文化的影響,是南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北京舞蹈學院編創的舞蹈《竹韻》也充分表現了竹的風格特點和竹文化的深刻內涵未曾出土尚有節極至凌云尚虛心。由此看來《竹韻》正是人對竹文化的移情以竹為題材的舞蹈正符合素有美學上的進化論主稱的移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