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服飾文化研究思想的轉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蘇珊•凱瑟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著名服裝心理學、文化研究學者,她1997年出版了《服裝社會心理學》一書,2012年又出版了《時尚與文化研究》一書,這兩本書中她的服飾文化研究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轉變,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三點:從服裝社會心理學到服裝文化學、從二元論到多元論思想、從語境研究到交叉性研究(從情境中的符號互動到時空交叉)。蘇珊•凱瑟服飾文化研究思想的轉變也表明當代主流服飾文化研究正在從二元論思想朝著多元、立體和時空交叉研究的方向發(fā)展,對這一發(fā)展趨勢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時尚文化影響下的人類主體建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關鍵詞:蘇珊•凱瑟;服裝社會心理學;時尚;文化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著名服裝心理學、文化研究學者蘇珊•凱瑟在2012年出版了《時尚與文化研究》(FashionandCultureStudies)一書,該書成為她自1997年出版《服裝社會心理學》(ClothingSocialPsychology)(修訂版,第一版出版于1985年)一書后又一本服裝文化研究方面的力作。該書從文化研究的視角,以民族、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身體等不同主題為線索,援用女性主義和文化研究的交叉性理論,通過大量有關時尚的跨文化研究案例,認為文化研究有賴于時尚來證明其變化性和持續(xù)性、研查身份與差異、能動性與結構、生產與消費,并探討了時尚與種族、民族、階級、性別、性取向、身體等概念之間交叉互動的方式與途徑。通過對兩本書進行整體性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本書在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既有一脈相承的地方,也有明顯的不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相對于《服裝社會心理學》,《時尚與文化研究》中的服飾文化研究思想發(fā)生了明顯轉變。這種轉變可以簡單總結為,從服裝社會心理學到服裝文化學、從二元論到多元論思想、從語境研究到交叉性研究(從情境中的符號互動到時空交叉)。
一、從服裝社會心理學研究到服裝文化研究
總體來說,蘇珊•凱瑟的《服裝社會心理學》是一種以社會心理學為研究基礎和出發(fā)點,以人們的著裝行為為研究對象和核心內容的綜合性研究,該書主要運用社會心理學中有關情境的理論探討著裝和外觀的社會文化意義、功能及其影響。社會心理學是一種交叉學科,受到來自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學科的影響,但是無論普通心理學還是社會學都無法代替社會心理學。社會學主要研究宏觀社會因素對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普通心理學則主要研究個體差異、個體背景和特點導致的行為,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具體社會情境對于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這是社會心理學不同于其他心理學科最重要的一點。《服裝社會心理學》一書基本上就是圍繞人們著裝的各種“情境”問題展開論述的,如本書副標題“情境中的象征性外觀”所示。理解了這一副標題也就抓住了全書的研究理路和理論基礎,即從情境的角度分析外觀和著裝行為的社會文化意義、功能及其影響。
在論述過程中,該書先是對情境中的象征性外觀進行概述,主張從符號互動觀論、認知觀點和文化觀點出發(fā)研究服裝在各種情境中的社會意義,從而使服裝情境的研究從簡單的個體生理認知擴大到團體、社會、歷史和文化層面。除了對心理學情境論的運用,該書還援用了社會心理學中的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稱象征互動論)和身份理論,對管理個體外觀和團體外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闡述,尤其是人們如何利用外觀管理來塑造和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如何利用外觀來與族群或團體中的其他人產生互動等方面的問題。符號互動論是典型的社會學研究理論。
該理論源于芝加哥學派的米德(Mead),他首先提出了“符號互動”這個理論概念,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行為基于人們賦予這些事物的意義,這些意義來自于社會互動,并在解釋的過程中不斷加以修正。隨后符號互動論學者對這一理論觀點繼續(xù)補充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代表學者是布魯默(Blumer)。布魯默認為,人類對事物(包括其他個體)的行為基于人們對這些事物及個體意義的認識。事物的意義來自于個體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各種意義在闡釋過程中得以把握和更正,個體也在這一過程中處理他/她所遇到的各種事物。
此外,按照布魯默的理論,個體之間的互動也基于一種自發(fā)性行為,這種行為也基于行動者歸因于各種社會客體和/或符號的主體意義。所以,個體行動者會以他們在各自相關情境中歸因于各種客體和符號的意義為基礎來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蘇珊•凱瑟在《服裝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將這些社會心理學符號互動理論運用到對人類著裝動機和著裝行為的分析理解之中,探討了外觀在各種情境(如歷史情境和文化情境,尤其是后者)中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身份理論是除情境論、符號互動論之外社會心理學重要的理論論述,也是蘇珊•凱瑟在《服裝社會心理學》和《時尚與文化研究》這兩本書中重要的理論支柱和研究內容,作者在這兩本書中無論是從何種情境(歷史情境、文化情境、團體/個人情境等)研究出發(fā),其最終的落腳點都離不開各種情境下人的著裝心理、動機和行為對個體或者團體身份的建構、塑造及其影響。
因此理解身份理論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論觀點對于把握該書體現(xiàn)的服飾文化思想也具有重要意義。身份理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詳細說明附加于各種身份之上的意義如何通過互動進行商討和管理。身份理論家尤其關注各種身份如何彼此相關(鑒于它們被帶入到各種情境中的可能性、它們對個體的核心性和重要性),以及各種身份如何與角色表演(或行為)、情感(各種感情)、身心健康(如壓力、焦慮和抑郁)、自我概念(如自尊、自我效能及本真性)和社會結構聯(lián)系在一起。在《服裝社會心理學》第三章“服裝、外觀與社會角色的性別結構”中,作者就從情境觀的視角入手,著重探討了在日常的兩性關系中,各種社會情境對重新構造兩性關系和定義的意義,認為人們普遍認同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意義,會隨著社會、歷史及文化情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動。
二、從二元論思想到多元論思想
隨著蘇珊•凱瑟從服裝社會心理學到服裝文化研究的學科轉移,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方面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從二元論思想到多元論思想的轉變。《服裝社會心理學》一書中,蘇珊•凱瑟對于多種情境下人們進行外觀管理進行的論述中,二元論思維模式顯而易見。以第三章“服裝、外觀和性別角色的社會意義”為例,該章論述了外觀管理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社會建構的影響和作用,首先她從歷史的角度闡釋了不同時代男女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差異造成的性別角色和外觀管理方面的差異,繼而指出,根據傳統(tǒng)觀念下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進行的人為二分法(積極對消極),并以此來探討外觀與性別角色的社會意義。然而,在《時尚文化研究》一書中,多元論的思考及論述模式取代了這種明顯的二元論思想。
首先,該書在文化學者杜蓋(DuGay)1997年提出的“文化循環(huán)”的基礎上,提出了“風格-時尚-裝扮”循環(huán),并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分析了文化在服裝生產、銷售、調節(jié)、消費、身份建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流動。這一理論建構打破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從而充分體現(xiàn)了時尚與文化之間的多元互動特征。作者在該書的第一章指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過于簡化差異,限制了從多角度多層面對關聯(lián)因素和交叉因素進行分析。
因此,作者希望“借用時尚研究和女性主義文化研究中思考時尚的方法、概念、比喻和模式。其目的在于向簡單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線性(直線型)思維和本質主義(注定性、固定性、有限性)思考時尚的方法提出挑戰(zhàn)。”與此同時,她認為,研究時尚是一種并列關系的行為,而非非此即彼的取舍行為。時尚的成長壯大靠的是矛盾(相互沖突的真知灼見)和含混(彼此沖突的情感)、知識與情感的比肩而立。將時尚和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理論結合起來有助于中斷、模糊和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女性主義理論家所一貫詬病的二元對立關系之一就是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對立。原因在于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限制了人們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思考性別問題,并使與權力相關的等級制度永久化,使男性優(yōu)先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存在。
由此,在該書第六、七、八章中,作者援用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理論(feministtheory)、同性戀理論(queertheory)和跨性別理論(transgendertheory)尋求解構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二元對立,并借此批判了社會性別甚至生理性別中的二元論思想,強調多元論和差異性,進而論述風格-時尚-裝扮對于性別身份塑造的社會及文化意義。該書第六章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二元對立關系的解構體現(xiàn)了蘇珊•凱瑟的多元論思想。這一章的題目《性別時尚,塑造性別:超越二元對立》就是對這種解構思想的最好明示。作者認為,在當代語境下,每一個概念的構成都是二元對立的,即男性與女性、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異性戀與同性戀。然而,社會性別不是孤立的,它所處的概念系統(tǒng)中包括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以及性取向(sexuality)。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完全對立起來是不恰當的。
女性主義生物學家安妮•福斯塔托-斯特林(AnnexFausto-Sterling)指出,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簡單的進行二元對立是對其兩者之間復雜聯(lián)系的簡化與模糊。生理性別也在文化進程中有所體現(xiàn),且在不同領域中需要對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放在一起進行綜合研究,另外在性取向等研究中都不能將兩者簡單地對立起來。在大的文化情境中,無論是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兩者的關系都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特別是將其與風格-時尚-裝扮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更要以多元的視角進行全面思考。對于異性戀與同性戀之間的二元對立,蘇珊•凱瑟則更多的援用同性戀理論和跨性別理論,用跨性別者(transgender)、變性人(transsexual)、雙性人(bisexual)等各種性別模式及其變裝(cross-dress)、異裝(transvestism)、換裝(drag)等著裝風格闡釋了異性戀和同性戀二元對立之間的模糊性、不穩(wěn)定性及其可解構性。她認為,同女性主義理論和酷兒理論一樣,風格-時尚-裝扮分別向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的分類方法提出挑戰(zhàn),并使其失去穩(wěn)定性。
從視覺或其他方面來看,風格-時尚-裝扮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積極參與到社會地位的建構過程之中;無論是社會性別還是生理性別都不能作為完整的生物本質,因為二者中任何一方的話語表述都會因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改變。簡而言之,蘇珊•凱瑟希望利用風格-時尚-裝扮這一文化循環(huán)搭建一座橋梁,彌合個體的心靈、身體和身份之間的距離,從而進一步突破本質主義、二元對立和線性思維架構的束縛,朝著多元文化方向發(fā)展。
三、從情境中的符號互動到交叉性研究
前面提到,對《服裝社會心理學》一書從符號互動論、認知論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了外觀在各種情境(如歷史情境和文化情境,尤其是后者)中所具有的社會文化意義。對于“情境”問題的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出發(fā)點。但是,在《時尚與文化研究》一書中,這種情境論已經完全讓位于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對時間和空間的交叉性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性理論和女性主義社會學理論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1989年金波麗•克倫肖(KimberléCrenshaw)首次為這一理論命名。交叉性理論旨在研究各種生物、社會和文化類屬,如性別、種族、階級、性取向、等級制度以及其他身份互動的核心內容,這些內容存在于多個層面、且常常具有同時性,有助于系統(tǒng)的非正義和社會不平等。該理論認為,社會中各種典型的和壓迫有關的概念,如種族主義、男性至上主義、同性戀恐懼癥、變性歧視以及基于信念的偏執(zhí)狂都不能獨立存在發(fā)生作用。反過來,這些壓迫形式相互交織,形成一個能夠表達多重歧視方式、具有“交叉結構”的壓迫系統(tǒng)。不過也有一些學者從更大的范圍來定義交叉性理論,認為該理論是一種“種族、階級、性別等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并常常導致出現(xiàn)各種形式的不利之處。”
此外,壓迫的各種文化形式不僅彼此相關,而且被捆綁在一起,受到社會交叉系統(tǒng)的影響和牽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種族、性別、階級、能力和族群。因此,理解了交叉性理論的社會背景和主要理論訴求,也就不難理解《文化與時尚研究》一書中關于時尚與民族、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身體等問題的交叉、互動及重疊關系的研究,那么脫離了情境論的研究方法,蘇珊•凱瑟在書中又是如何闡述這一復雜的交叉互動關系呢?
在《時尚與文化研究》的第一章,作者就指出,時尚是一個牽涉多重視角和方法的復雜過程。時尚既非事物也非某物之本質。時尚是一種在渾濁但仍有希望之未來水域中商討、探索和駕馭的社會過程。隨著身體在時間和空間中運動,時尚得以實現(xiàn)自身。時間和空間既是抽象的概念也是其活動背景:識別并表現(xiàn)自我身份的過程碰巧與識別并表現(xiàn)自我時空的過程相吻合。其結果證明這一識別并表現(xiàn)自我身份和自我時空的過程是一種在多重含混和矛盾因素中商討應對的持續(xù)挑戰(zhàn)。與此同時,時尚永遠處于未完成狀態(tài),穿越各種疆域。它持續(xù)挑戰(zhàn)著每個人對自我身份的視覺和物理認知,以及這一自我認知與他者認知之間如何相關聯(lián)。
關于時尚與文化的關系問題,蘇珊•凱瑟認為,時尚和文化一樣,既是一種社會過程也是一種物質實踐。時尚和文化都是不斷變化的過程,又具有持續(xù)性。這種同時性過程非常復雜、甚至相互矛盾。或然的(非此即彼)思維方式(如:改變或延續(xù))不足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時尚與文化的運作方式。反過來,思考時尚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需要一種并列的思維方式(如:改變并且延續(xù))。既然時尚和文化同時在經歷改變和延續(xù)這一持續(xù)不斷的過程,也許時尚可以被理解為“延續(xù)中的改變”(changewithincontinuity),而文化則展示了強調“改變中的延續(xù)”(continuitywithinchange)的各種實踐行為。每一個概念都用自己的方式,提供了一種清晰把握這一同時性的途徑:各種不同的觀念或過程如何共存且保持動態(tài)交往的關系。
四、結論
蘇珊•凱瑟服飾文化研究思想的轉變是與時下整個學術研究的總體發(fā)展趨勢相一致的,文化研究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理論和視角,發(fā)端于20世紀早期的法蘭克福學派,到現(xiàn)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寶貴的理論思想,成為當今許多人文學科都有借鑒和研究的內容,蘇珊•凱瑟將服裝心理學中的情境論、符號互動論、身份理論、交叉互動論等內容引用到時尚文化研究中來,使我們對服飾文化及其影響下人類著裝心理和身份建構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認知。
作者:史亞娟單位:北京服裝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