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古代禮儀文化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禮”的歷史發展及內涵變化
“禮”源于人類對生活世界的理解,是形式與內涵的統一。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浸潤于禮儀之中,并且是對其所表達意義的一種深刻領悟,在此基礎上進行運用。據史料分析來看,周公制禮作樂,雖然是一種創造性的發揮,更是對于民間采風的集合,是對當時百姓日常生活樣態的具體體現和反映,是對古代禮儀的繼承和發展。而到孔子的時代,古禮發生了變化,形式與內涵面臨著分離,同時也面臨著被淡忘、扭曲、修改和僭越的命運,甚至是到了瀕于滅絕的境地。當時其他學者反禮、批禮、毀禮,唯有孔子對古禮進行維護、贊揚進而搶救、繼承和發展。他盡自己一生,盡量完備地搜集資料,搶救散失瀕絕的古禮。同時,面對當時老百姓對古禮日用而不知的現狀,孔子始終保持清醒的自覺,用實踐踐行了自己的學說,他不僅保存了古禮,而且將所學的古禮融入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人格彰顯了古禮的本質精神。孔子禮學,建立在民間形態的禮和周禮基礎之上,并經過孔子的整合,其內涵已經遠遠超過了周禮所包含的范圍。
二、孔子“禮”的發展
2.1對禮的維護
綜合歷史來看,春秋中后期,社會環境極其復雜、動蕩,政治背景上王室式微,戰爭頻仍,經濟文化更是遭到嚴重的破壞,面對種種困局,孔子既為“禮崩樂壞”而痛心疾首,同時也將自己畢生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積極探索治理社會的“良方”的偉大事業中去,進一步提出了“克己復禮”的學說。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即使是孔子把古人的“克己復禮”文化拿來運用,但是他并不是借此學說來推崇周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孔子并沒有將其作為應對一切變化的金科玉律。因此,史料中記載當顏淵“問為邦”時,孔子進一步闡述了其理想的行為方式,即為“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采取了一種取各代精華的方式。縱觀孔子的整個學說體系,他并不主張照搬周禮,因為在他看來,周禮為當時的社會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社會和諧提供了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來看具備相當的合理性,但是周禮還是存在有其固有的缺陷的。于是,他積極提倡要求統治者能夠做到,利用社會道德約束自身行為,從而為創造親疏有差、人人奉法守禮的社會秩序樹立榜樣和奠定基礎。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擴大學說影響范圍,孔子現身說法,他不辭辛苦周游列國,并一路奔波一路奔走疾呼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使遭遇冷眼甚至是不公平對待,依然堅持不懈,“知其不可而為之”,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使命,這種對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烈的使命感是值得后世敬佩的。
2.2對禮的補充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禮節儀式上,孔子表現出了對周禮的繼承但是在禮節內容方面,孔子的主張和看法則是有很大的不同。可以這樣說,孔子以一種“大禮不變小禮變,主干不變枝葉變”的方式對禮儀文化進行了創新。他沿用了以往的禮的形式卻針對禮的內容進行了相應地變革,以往的禮是統治者們的一種工具,借此來穩固統治,孔子卻將其升華,并對其委以重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密切倫理,進而能夠達到改善社會關系和調整政治關系的目的。這可以理解為一種“述而不作”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筆則筆,削則削”,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孔子的做法完全是開一派新風了。在保持了周禮的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基礎上,提倡“尊尊、親親”,但是卻與周禮作為維護奴隸統治的工具的意義大不相同。經過孔子的創新,這種以“仁”為核心靈魂的“仁禮”豐富了禮儀文化,同時更是反映了獨特的思辨特性,是對“禮”的一種深刻補充。
2.3對禮的重視
通過對于禮的學說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禮儀是孔子學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禮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各種儀式。作為孔子思想的重要構成,禮儀文化不僅兼備社會群體性特征,更是表現了其深刻的宗教意義。集各種行為規范于一身的禮儀,同時也發揮著規范社會群體行為、調節社會人際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天人合一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陶冶情操,使人生活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達到實現人生價值的目的。說明禮是表達情感的最有力證據,則是孔子曾經極力提倡的“篤于親”以及“不遺故舊”等學說,同時進一步證明禮儀應運而生的原因在于社會民眾對于感情的需要。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親”和“故舊”是社會關系網中與我們最親密的人,而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戚、同事和朋友,那么顯而易見親人之禮、朋友之禮、同事之禮于人們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針對社會關系網中的其他的人際關系,并不是要求我們與他人之間可以不講究禮,這種說法和舉例說明只是孔子談到最近的關系時順手拈來的一個生動解釋。例如,孔子在路上行走時,如果看到饑餓之人,一定會觸動自身的感情,對他們表以同情;孔子若是在路上看到舉行喪禮的人經過時,他也一定會以一種恭敬的態度真誠地扶著車子的橫木,表示對于逝者的一種關懷,若是遇到需要在死者親屬旁邊吃飯的情況,他也一定不會吃飽。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他對于普通百姓的遭遇的深切關懷和呵護,而這也正是孔子所提倡的禮的精髓之所在。如果整個社會的人民都能采取這樣的行為方式,那么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和諧程度將會大大提高。
2.4對禮的實踐
作為禮的倡導者和傳播者,孔子并不是言語的舉人,行動的矮子,相反,他本人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禮身體力行,無時不刻不在通過自身行為彰顯禮的魅力,堪稱為禮的典范。據史料記載,在不同的場合下孔子的言談態度都有所不同。例如,平時若是在鄉里的話,他一定是態度恭順溫和,表現得不善言談,孔子認為鄉里大多是長輩們,而在長輩們面前則需要表現得恭順一些;相反若是宗廟、朝廷等場合,孔子就會暢所欲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應該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務必做到態度謹慎,這是因為往往朝廷上所談論的事情關系到政務和禮法,更是重中之重,不能出一點差錯。孔子主張不同場合所表現的的為人處世方式和態度要有所變化,但始終要做到保持謹慎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服飾的穿戴和搭配方面,孔子更是講究。例如,孔子若是身穿黑衣,則一定要求有黑羊皮裘來搭配,相似的若是穿白衣出門就需要配鹿皮裘搭配,而黃色衣服相應地需要搭配狐皮裘才能彰顯禮法。即使在家中,對日常瑣碎事情如穿的皮裘也會有很細致的要求——右袖。在飲食方面孔子更是遵守禮節。例如,即使在酒宴上,就算肉食再多,孔子食用肉食的量也絕對不會超過吃飯的量,即使酒宴上并不限制喝酒量,他肯定也不會喝得酩酊大醉,在日常的飲食中,孔子更加推崇“食不言,寢不語”的做法,鼓勵學生們在餐桌上不說話,睡覺之前也切忌說話。除此之外,在禮儀的實踐方面,孔子十分注重一言一行,生活上一絲不茍。他不僅獲得學生的愛戴,更為禮儀文化的宣傳和實踐樹立了榜樣,是當之無愧是中國封建社會尊奉的“師表”。
三、孔子禮儀的當代價值
伴隨經濟的騰飛,社會人際關系狀況日益緊張尖銳,這就啟示我們通過禮儀文化的宣傳教育調節人際關系,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方面,宏觀上政府可以集思廣益,結合古代以及國際上現今的禮儀規范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禮儀制度。另一方面,需要發揮民族文化的力量制定公眾在生活、學習中行為方式的準則,并使之成為一種制度和人們自覺遵守的規范,做到人們的行為有章可循,這樣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四、結語
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孔子的禮儀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禮學思想也有其糟粕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去研究和探求。在當今時代,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思想,采取揚棄的方法借鑒古代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古代文化為我們的社會繁榮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鮑躍華單位:浙江麗水學院成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