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物質文化研究在政治大學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從體物入微的感知審美到文化體系的多重參照
中文系的物質文化研究除了文本闡釋與感知/感性的掘發,對于文獻與圖書的文化史、禮俗研究,不僅可以測繪文化象征、結構的參照體系,更進一步深化傳統漢學的研究進路。如中文系楊明璋教授關注敦煌文獻與日用類書對于婚嫁儀式的文學書寫,從敘事角度論析“物”在變文中的美學作用,其考掘的敦煌文獻之特殊精神內涵,與以往西方漢學視域下的敦煌學研究已有不同,透過宗教、儀式、禮俗之面向,整合了“物”在文化中的象征與隱喻,使敦煌文獻與日用類書的物質研究呈現新的研究風貌。又如林桂如教授關注晚明書籍出版文化,試圖探究晚明出版市場書籍流通現象,林教授的文獻考掘有日本漢學界的學風,對于晚明書業與獄訟出版文化的研究,展現細膩的學思與辯證。中國早期敘事文本中的物質文化研究,以考證或索隱的方法探究當時經濟面向為主,比較沒有探究其語境、資本交換與文化體系中的關系。上述政治大學中文學門的物質文化研究,在文本語境、抒情美典、讀物的商品經濟脈絡、文化系統的象征、物質的精神載體之意義等方面,企圖更深度描繪文化體系的輪廓。
二、結合文史多元材料之新文化史研究
與國際漢學同步,采文、史結合的研究取向,其一大特點是運用材料的多元化,如:歷史系的劉祥光教授研究宋史與近世社會文化、教育史的關系,運用了宋代《夷堅志》、時文稿、宋代卜算書籍等多種文史材料,勾勒宋代常民心理的風水文化與士子的科舉文化;陳秀芬教授從文化史角度探究中國醫籍與常民醫療文化之間的聯系,并且擴展至女性身體的情欲論述、瘋癲與疾病在身體的癥候研究,對于民間保健手冊的刊刻、發行如何形塑常民的養生、修身觀念亦多所關注;金仕起教授則研究中國古代醫療史,包括方術、醫案書寫等面向,嘗試以“疾病”的個案研究方式,追索古代中國在醫療觀念上的發展面貌。由于運用材料之多元化,使得研究面向大大開展,從科舉文化、風水文化、常民醫療文化、疾病醫療以及養身保健文化,更帶動結合多種文化的社會建構思考。進一步來看,物質文化研究有時整合了多種文化風貌于其中,如:呂紹理教授關注臺灣日常生活與現代社會形塑的關聯性,包括理發行業的形成、休閑娛樂生活的影響、探究了身體與社會關系的連結。呂教授從殖民文化的視角,探究近代臺灣的化學工業與日常生活的變遷,并觀察“發文化”如何從“賤業”成為“時尚”。這些研究,可以說是從庶民的日常生活,到休閑娛樂文化、身體技術、工業化、現代化、殖民文化等面向的錯綜復雜的連結。相較于上述物質文化建構論與脈絡論的邏輯,歷史系朱靜華教授的研究,比較了美國博物館與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展示,關注“畫作展示”與“文化再現”的問題。朱教授對兩岸故宮博物院藝術展覽的典律形成之“文化再現”的研究,或可促使我們反思文化差異、“物性”的討論方式、傳統對“物”認知理論的分類范疇以及“藝術品”價值化的議題。
三、全球化、流動性的跨界、跨時空之物質文化研究
方興未艾的“全球化”,不論是在資本、人才、商品、科技,或是語言、文化、知識、藝術、飲食,甚至移民、留學、婚姻都處于流動狀態。流動將物質與非物質以各種不同的形貌,經由各種方式,進行多方向的運動。為因應這個當代現象,政治大學外語學院近年對于物質文化的研究,整合了不同專業領域及語言的差異,深入探討諸如旅行、無國界藝術、異/跨國飲食文化、后殖民/僑民文學、移民與跨族群婚姻、各國節慶的跨文化性、文化翻譯等問題。①以上種種國際學術潮流,滲入漢學,又超脫漢學,我們也加入這一潮流。從巴塔耶(GeorgeBataille1897-1962)開始,物質文化研究從古老社會遺跡和他者的文明轉向了當代生活,從借助于他者的研究,轉變為直接對自己所在社會物質現實的研究。當這種研究視角進入我們跨文化的物質研究,現代人如何構筑一個以養護與裝飾之“物”環就而成的生活美學體系,遂開展了當代城市生活、商品消費、女性保養等面向的探索。如:歐洲語文學系古孟玄教授以中西文女性保養品說明書之文本類型與特性為探討焦點;英國語文學系陳音頤教授以倫敦城市小說為例,關注小說書寫中的百貨公司、女性展示、消費景觀等議題;英語系胡錦媛教授談論臺灣當代作家焦桐《完全壯陽食譜》的食色經濟學,這些研究取徑,在消費與養護、裝飾等生活美學體系中,突顯了當代物質文化研究的閑適/俗世生活與人生的價值追求。此外,在全球化下的“自我”與“他者”的比較反思中,翻譯的可能性與禮物文化也是跨文化研究最突出的焦點,外語學院以“禮物文化”設題舉行多次學術研討會,關注文化翻譯、社會文化諸多面向。如:外語學院院長于乃明教授討論日本政界的送禮文化;張君松教授發表泰國送禮文化與禁忌;翻譯中心主任張上冠教授發表《投桃報李:翻譯作為(不)可能的禮物》;英語系伍軒宏教授探討《當德希達“翻譯”“禮物”》;歐洲語文學系阮若缺教授由法國飲食文化與餐飲禮儀的討論,探究飲食品味與社會階層的問題。“禮物”從物質性概念大大擴充了討論范疇,“禮物文化”不論是就社會交際、政治外交、文化殖民等層面而言,都具有非常豐富的討論層次。
四、余緒
本文主要以政治大學中文學門、歷史學門以及外語學院的跨文化中心的物質文化研究,開展一場可能的對話,深入推動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的融合。相對于傳統知識學門的穩定性(或是封閉性),投入物質文化研究的學者隱然被召喚進入一場難以化約的學術迷宮,不論是否成功形塑論述,在雜沓紛陳的光影中開掘知識原礦,就是一場饒有意味的工作。筆者揣度政治大學物質文化研究者的微言大義,有時妄下腳注,若有誤導或不足之處,期待后繼者持續切割、打磨這些礦石,使這些知識的光采,超越可見的物質原貌。
作者:高桂惠單位: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