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孔乙己對話藝術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對話,特別是那些主要人物的典型對話,其作用主要是用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小說《孔乙己》的對話也不例外。在全文的七個對話段中,有五段以刻畫性格為主。如: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著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這段對話著重刻畫了孔乙己那種無能、迂腐、愛虛榮而又可笑的性格特征,也揭示了這種性格特征的根源,即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深深毒害而不能自拔。第七、八兩個自然段的對話,則主要刻畫了孔乙己性格中心地善良、待人熱忱的另一面,當然也同時進一步突出了他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
2.運用對話來發展故事情節。有些對話,尤其是那些較次要的對話,往往還用來交代情節、發展故事。《孔乙己》中也有這樣的典型段落,即第十自然段:掌柜正在慢慢結帳,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著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么?”“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辨,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這段對話之后,孔乙己再出現時則是“在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盤著兩腿,下面墊著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就為孔乙己前后出現之間的情節做了必要的交代,既節省了筆墨,同時又描寫了其他人物。
3.通過對話來反映人物心理活動。“言為心聲”。戲劇文學中常用獨白來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寫人、記事的文章中,對話也可反映人物的心理變化。《孔乙己》第六自然段有這樣的對話:……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孔乙己從開始不屑對答,到后來無以對答,只好說些別人不懂的話來自我解嘲。這說明,他先是以“讀書人”的身份自傲,后來又自覺命運不濟而頹唐,期間的心理變化過程,雖然短暫,但卻清晰可見。
4.運用對話來描摹人物神態。在一些文章的對話中,作者有時還運用語句的斷續、詞語的反復以及兒化的音節等來描摹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孔乙己》中也有這種情況。如第四自然段中的“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以及第十一自然段中的“跌斷,跌,跌……”一句,都可以通過詞句的斷續看出人物的那種張口結舌的神態,既形象又逼真,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5.運用對話來深化文章主題。有些文章往往還通過對話來深化思想意義,當然,有的可能直率些,有的可能含蓄些。請看《孔乙己》的第十二自然段: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兩句話,表面上看似乎是寫孔乙己長久沒再來過酒店,而實際上是含蓄地表明:在掌柜的眼中,孔乙己的生命還抵不上十九個酒錢!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會里那種陰森森的人際關系是多么冷酷無情!
明白了對話的上述用法,對于有目的地使用對話,防止濫用對話是大有益處的。要想寫出高質量的對話,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對話必須具有個性,所謂具有個性,不是說你寫的對話一定要與眾不同,而是說你文章中每個人物所說的話必須具有特色,即符合這個人物的身份、職業、年齡、習慣等,正所謂“什么人說什么話”。
二是對話盡可能要用口語。口語即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所使用的語言,是“話”而非書面語。使用書面語或“學生腔”來寫對話,也可以達到寫作目的,但卻顯得“假”,即不真實、不自然。
三是對話要力求簡潔。在一篇文章中應用的對話是不能減省的,但對于人物的每段、每句對話則要力求精練、干凈利索,若拖泥帶水、啰哩啰嗦,文章就會變得冗長,令人厭煩。當然,為了達到這種特殊效果而故意強調、反復,那又另當別論。如《孔乙己》中的對話就都很簡潔,而掌柜反復的問話和兩次重復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則是另有表現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