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東方印章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東方印(篆刻),連同書法、繪畫、詩歌并稱東方四大傳統藝術。
古代印章起源于東方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歷史記載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東方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象征權力。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秦以前,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后,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諸侯王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息”近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并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后,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于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印章藝術的歷史是在朝代更迭和生產力發展中演繹它的回旋進程的。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東方印的種類
1.戰國古璽(先秦),文字有鑄有鑿。除官璽的印文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物圖案。
2.秦印,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東方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印指的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
3.漢官印,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漢代的東方印藝術登峰造極,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
4.漢私印,即為私人用印,是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朱白皆備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5.將軍印,漢官印中的一種,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
6.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佩玉”是名公貴卿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
7.魏晉南北朝印,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
8.朱白文印,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方式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都為私印。
9.字母印又稱“璽印”,起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六朝,子母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見。
10.六面印,呈“凸”字形的東方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余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實物較少。
11.繆篆印,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回繞,后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于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
12.雜形璽,是戰國以來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故只用于私印。
13.圖案印,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入印,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14.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余種。字數不等,其用途多為表示吉祥之用。
15.花押印,又稱“押字”,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實用意義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達到防偽的效果,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16.封泥,它不是東方印,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后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17.鈕制,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
18.隋唐以來的官印,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19.宋元圓朱文印,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東方印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明初的書畫家趙孟罘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于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圓朱文"的印,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東方印,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于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
21.今體字東方印,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于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東方印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后,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其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東方印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東方印藝術的體現并不限于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于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22.收集印、齋館印、閑章,東方印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于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東方印,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