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事業的獨特性發展形態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綜觀各地,在文化興區、興市、興省的宏大構想中,大都側重于將當地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主題和發展優勢,從而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其實,“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現象,無論是傳統文化資源的繼承、整合還是先進文化的創新,無論是文化事業的建設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地區形象的宣傳還是城市精神的塑造,其立足點都要建立在對文化發展獨特性的準確把握上。
一般認為,文化的生產和服務與其他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差不多,套用一般市場規律即可。事實上,在許多領域里,文化的投入和產出并不那么直接。其一,它表現為近期投入、遠期產出。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道著名文化景觀可能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人氣指數的支點,但它們在建成之初,也許只被理解為宏大輝煌、可以傳世的“一般性”財產;而其建設者傾其財力和智慧,雕琢磨礪,考慮的也并非在有生之年用它穩賺一把。古人的杰出創造惠澤當代,而今人關于文化的鴻篇巨制也自然應當跨越時代、著眼未來。其二,它表現為此地投入、彼地產出。文化具有引發、輻射的功能。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慘淡經營,入不敷出,但其周邊的土地、樓盤卻一路升值;辦學校可能花了政府不少的財政收入,但名校名師卻成為地區營銷的最大“賣點”。其三,它表現為局部投入、整體回報。最經典的例子是美國克里夫蘭市的復蘇。20世紀60年代末,居住者、投資者競相詛咒這座毫無生機的城市,甚至為它舉行“葬禮”。但當新市長的“明天克里夫蘭”計劃實施后,世貿中心、搖滾樂名人堂、棒球場以及洛克菲勒文化帶卻迅速煥發了這座“工廠化”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有了上述分析,我們就不難認同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追求文化產品和服務效用最大化的同時,應注重從基礎、底蘊等本質層面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回報的能力。一些文化建設盡管有時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狀態的改善,但它最終仍將通過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創造力而實現經濟社會價值。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切急功近利的創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應景敷衍只能增加“文化垃圾”。有些以“文化”為包裝、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行為甚至還蛻變為拙劣的騙術。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質。因此,當我們致力于地區文化建設的時候,那些傳承不衰的文化經典,那些植根于群眾的傳統精神,無疑都能賦予我們再創造的靈感。
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輻射半徑,它可能跨區域也可能跨行業。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資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對文化圈的研究,不僅追求單個產品、景觀的收益,而且應當追求文化的帶動作用和城市的整體升值。在文化建設中,文化圈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文化現象,它是以某個有足夠影響力的文化景觀或其他載體為核心而形成的一個特殊發展區域。在這個區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接受文化輻射而具有一定優勢和整體特色。所以,在文化圈中,無論是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或文化設施,都不是唯一業態。它與其他服務業態、經濟形式和社會組織一起構成“文化共同體”。我們應當在把握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構建新的文化共同體,更好地發揮文化的導引、激活功能。
第三,文化的產出常常是曲折的、間接的,在很多情況下,文化的產出與投入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衡量。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有的受益者并不因受益而考慮拿出錢來向文化產權單位投入。因此,政府作為地區利益的代表就必須制定適當的公共政策,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來考慮文化投入與產出的平衡。例如,保護重點文物、古都風貌是全民受益的功德之舉。但如果讓文物單位和歷史風貌保護區借助市場的力量自求平衡、就地平衡,其結果只能是文物不保、風貌不存、城市整體價值衰減。如果上一級政府能夠本著“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跳出“文化”,從更大范圍內考慮土地和資金的平衡,那么“文化”就有可能逐步走出朝不保夕的困境。
經濟與文化的互動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拿文化來賣錢,搞什么“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和經濟的互動,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文化作為背景自然地作用于經濟。特定的民族心理、價值觀念以及文化傳統、社會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構成了經濟活動的文化背景,它們通過影響經濟活動主體的精神狀態、思維習慣、行為方式進而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率。這種影響是潛在的、間接的,同時又是既定的、自發的。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曾描述了各地經濟發展的文化背景:齊國“其俗寬緩闊達”,鄒魯“俗好儒,備于禮,地小人眾,儉嗇”,燕趙“丈夫相聚游戲,女子游媚富貴”,文化背景的差異總是通過經濟活動的方式、規模、層次,曲折地反映出來,換言之,經濟活動總是程度不同地滲透著來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個階段,文化作為手段主動地作用于經濟,像企業文化、商業文化等。企業文化是一種出于直接經濟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業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權限內進行企業建設,既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積極因素,又引入某些外部的優秀文化成果,以整合、生成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局部文化環境,從而激勵、凝聚職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商業文化,就其狹義而言,是凝結在商品與勞務中的文化價值,并隨著商品交換而傳遞給消費者。由于文化價值大大提升了商品滿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業文化成了喚起并滿足新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力量。
第三個階段,文化經濟相互交融。當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時,文化在左右需求中的作用便越來越突出。人們不僅在文化活動中消費文化,而且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和品味文化。在文明狀態下,一切行為都是文化行為,一切商品和服務都成為文化的載體。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所以,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把文化作為經濟活動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將文化的繁榮作為最終目標;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單純的經濟利益,也要重視經濟活動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有的人一提文化資源,就是遺產;一提文化發展,就是保護遺產、開發旅游。如果這樣理解文化的話,我們就不是文化的創造者,而是文化的被動的守夜者。對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必須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重新認識。概而論之,約有三種情況:超級秘書網
第一種是完整地保留和保護。對于成為某個歷史時期的智慧結晶的文物或街區,黨和政府應創造一切條件傾力保護。如故宮,乃東方宮殿和建筑藝術的杰作,氣象不凡,與日月同輝,誰也不能動。
第二種是“踵其事而增其華”,發揮當代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古人創造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比如四合院,雖然它保存了歷史風貌,但它的材質和功能與現代文明不適應。我們應當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完善其功能,使其既延續古典風貌又支持現代生活,并得以不斷傳承。
第三種是創新,即與時代同行。每一件珍貴文物的誕生,每一處重要遺產的形成,都是先人集當時科技文化成果之大成,大膽創造、不斷突破的結果。只有創新才能形成新的遺產,創新是最高境界的繼承。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傳人,更應當慨然擔負起文化創新的歷史重任。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經濟圈內的文化建設,開發滿足現代需求的文化業態,建設反映當代人智慧和水平的文化設施與景觀,樹立開放兼容的大文化觀,構建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體制……每一項任務都富有挑戰性,都是當今文化創新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