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青藏鐵路對青海民俗文化的影響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通過對青藏鐵路給青海民俗文化帶來的影響的分析,并且針對青海民俗文化的實際,探討了青海民俗文化應如何應對青藏鐵路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更好地把民俗文化變為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策,旨在使得青海民俗文化之魅力能夠永久的維持。
一、引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俗風情已經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目前學術界就旅游對民俗風情所造成的影響,大多傾向于消極影響方面或某一民族文化某一方面而進行探討。胡紹林對張家界民俗旅游發展中的民俗風情粗糙低俗的現象進行了剖析,馬曉京則指出旅游對非常落后的民俗地區,消極影響重視不夠;邢海燕以青海土族服飾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色彩作為研究對象,馬福成對門源回族習俗進行了探析。由青藏鐵路運營帶來的“旅游熱”對青海民俗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而有關這方面的影響及合理開發與保護等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少。本文欲通過對青藏鐵路給青海民俗文化方面所帶來影響的研究,探討對策,旨在使得青海民俗文化之魅力能夠永久的維持。
二、青藏鐵路對青海民俗文化旅游的影響
(一)有助于促進青海旅游業和民俗文化的發展
2007年青海國內游客人數的增幅比近十年的平均增幅要高出33%,入境游客也有類似的增長趨勢;這也帶來了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長。據2008年8月份西寧統計局統計,青藏鐵路開通后,僅由西寧中轉的客流量每年就將達到60萬人次以上。因此,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大大地促進了青海旅游業的發展。
青藏鐵路開通后,大批游客的涌入,為了發展旅游取得更好的經濟收入的需要,當地一些原先被人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又重新得到開發和保護,歷史建筑等也得到維護和管理,如黃南的隆務寺已加緊修繕,塔爾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昆侖文化精品旅游工程等已列入青海省當前旅游規劃重點項目。
(二)青海民俗文化被不正當的商業化、庸俗化、甚至被同化和消亡
青藏鐵路開通后,大規模、長時間的旅游客流紛至沓來將成為必然,這將可能會給青海的傳統民俗文化帶來無法避免的消極影響,使其為保持獨特的民俗文化面臨巨大的挑戰。有的旅游景區并不是在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深厚內涵上動腦筋,而是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使民俗活動完全成為賺錢的手段。有些民俗活動沒有在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隨時都會搬上“舞臺”,活動內容被壓縮,表演節奏明顯加快,甚至在日月山景區文成公主館中,外省漢人冒充當地藏族同胞主持一些宗教儀式。這些活動雖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其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由于過度的商業化而導致該區民俗文化趨于庸俗化。青藏高原素來被稱為“人類的最后一片凈土”,其民風民俗非常獨特和淳樸。旅游者所帶來的思想和文化對目的地社會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現在不少少數民族群眾以漢族文化為自己的模仿對象,人們在服飾、發型、節日、飲食、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漢族看齊,而本民族的民風民俗文化隨著歲月的流失及游客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被同化、消亡,進而危及青海旅游吸引力的持久保持。
三、青海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青海民俗文化知名度
青海的旅游資源的知名度較低,旅游吸引力較差。具體為:(1)借鑒一些通過各種方式而使知名度提高的少數民族的范例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如電影《劉三姐》而使壯族的知名度大增,《五朵金花》也使白族家喻戶曉,麗江的摩梭族因其走婚制而引起很多學者,記者的注意并加以研究和報道,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2)通過青海衛視媒體、制作旅游宣傳圖片、畫冊、光盤等手段并結合開展旅游文化節等加大宣傳,提高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擴大國內外的影響。(3)可以利用名人效應、名篇等來包裝民俗文化的形象以此來提高知名度。如可利用西部歌王王洛賓及其家喻戶曉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來宣傳金銀灘草原的藏族風情;
(二)加快旅游交通建設,提高民俗旅游地區的可進入性
民俗開發除了較高的知名度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可進入性。從青海各市州2005-2009年年均旅游發展情況可看出主要有兩個問題:(1)游客主要集中在西寧及其附近的海南、黃南等地,而青藏鐵路沿線所經過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的玉樹等地的游客相對稀少。(2)從旅客人均消費量來看,西寧和玉樹相對較高,與全國旅客平均消費水平大致相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的黃南、海西、果洛很低,只及前者的1/3甚至更低。這與大部分偏遠山區的旅游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很薄弱有關。因此,應合理規劃進一步加強民俗地區旅游交通建設,提高民俗地區的可進入性,讓潛在的民俗旅游資源變為實在的旅游市場。主要措施有:(1)在青藏鐵路線上可增加2~3個客運停靠站,解決沿線500公里“有景點無人看”的狀況;(2)離省會較遠且對外影響較大的旅游區修建中小型機場。(3)在循化、互助、黃南等比較偏遠且民俗風味較濃的地區加強“吃、住、游、樂”為一體的比較高檔次的基礎設施建設,并提高綜合服務水平,解決“游客有錢沒處花”的問題。
(三)以特引人,以特取勝
在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方面,要在“特”字上下功夫,開發具有獨特優勢性的民俗文化旅游。土族、撒拉族風情在國內民族風情中處于獨一無二的地位,因此可以經過精心包裝,打造成青海民俗旅游精品。具體做法:(1)對于土族,可選擇民族形象最強,民族特色最濃的互助縣進行開發,可在互助縣建立規模大、檔次高并且與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相結合的吃、住、游、購為一體的大型土族民族文化村。在此期間要注重游客的參與性,要讓游客真正了解和體驗到土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貌,并非是形式上的只是簡單地表演幾個節目而已。(2)對于撒拉族,循化被稱為“撒拉族之鄉”。可以在循化縣建立具有“青海高原西雙版納”之譽的孟達自然風景區及黃河融和為一體的吃、住、游、購齊全的大型撒拉族文化村。把互助縣和循化縣打造成青海的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加強政府管理,維護民俗文化旅游形象
針對開發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產生混亂的情況,需加強政府管理,維護民俗文化旅游形象。首先,通過宣傳教育認識到維護民俗文化旅游良好形象的重要性。不能只為了取得經濟收益,而使民俗資源變得低級、庸俗。其次,要增強青海人的自豪感,當地有許多寶貴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自覺共同維護當地的旅游形象,規范民俗表演。對那些不良之風,依法加以監管,保證民俗旅游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使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充滿生機和活力,以確保青海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