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文化冬泳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冬泳的功能
1.強身健體
冬泳良好的健身效應是通過科學的冬泳才能取得的,適當地參加冬泳,可以增強御寒能力和應激能力,增加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提高抗病能力。
近些年來,醫學界有的人把冬泳作為一種醫療慢性病的手段,諸如鎮靜、鎮痛、鎮咳、利尿、制汗作用等,并用于治療肺氣腫、冠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癥,有著顯著療效。另外,一些研究人體形態的專家們指出,游泳還可以幫助人糾正某些不良的體型,如駝背、脊椎側彎曲等,從而塑造健美的體形。
2.頑強意志
冬泳是件較為艱苦的運動,是許多人不能夠做到的。一是冬天氣候寒冷,人們畏懼寒冷而不愿出門,每天堅持去冬泳,確實是件艱苦的事情;二是冬泳是在露天的條件下,穿著棉衣尚且很冷,何況脫得赤身露體,人們擔心被凍壞了身體,凍出了病;三是冬泳的水溫只比0~C高一些,0"C是大部分動植物生命的極限,被人們稱為生命的極限度。平時人們的正常體溫是36.5"C,如此大的溫差,使冬泳的每一次下水都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驗。所以,正是在這較為艱苦的環境中,意志和毅力得到了一次次的磨練,人們的精神才變得豐富而堅強起來。
3.民族團結
南寧是壯鄉的首府,也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冬泳在改善民族關系、增強民族團結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年一度的紀念主席*冬泳大型體育活動,是南寧乃至全區各族人民團結的盛會。壯族和各兄弟民族歡聚一堂,熱情參與*冬泳活動,既振奮了民族精神,也將各民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1965年2月7日的*冬泳活動,就包括有壯、漢、苗、瑤、侗、仫佬、毛難、回、水等9個民族參加。
1974年6月,董必武同志為冬泳亭題寫的銘文中,原文中有一句是“壯人在下水處筑亭,名日冬泳,以紀之”;在1998年的《南寧市志》中,把這句話改成了“邕人在下水處筑亭”;原南寧市長甘祥夢在《南寧風光詩詞》中,把董必武的一首冬泳詩注釋為“桂人修亭以記之”;現今(2008)的南寧電視臺的《有話日日傾》節目中,在介紹冬泳亭時,也把這句話改為“桂人在下水處筑亭”。從“壯人”、“邕人”再到“桂人”的稱謂變化,說明了壯民族與各兄弟民族之間的團結日益得到了加強,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和睦共處,親如一家,共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
4.緬懷偉人
南寧市每年元旦舉辦的大型群眾性*冬泳活動,都是以紀念主席冬泳*為主題。經過5O年來的發展,南寧市先后建立了“冬泳亭”(董必武同志為冬泳亭題詞賦詩)和“冬泳紀念館”,充分表達了對的無限感激和懷念之情。
參加冬泳的人們,都為能在冬泳過的地方進行鍛煉而感到無比自豪。曾經陪同過*冬泳的游泳運動員梁亞華說:他老人家健壯的體格,充沛的精力,宏偉的氣魄,在江中“勝似閑庭信步”,至今記憶猶新。“下定決心就不冷,不下定決心就是二十幾度也冷”當年這旬非常經典的話,一直激勵著*兒女不怕寒冷、堅持冬泳。
5.教育
人類早期的教育,在沒有文字和書本的情況下,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口授和身體活動的模仿來實現。人們基于生產、生活和戰爭需要,要把生存技能傳授給下一步,只能通過身體活動能力方面的教育,實際亦即是體育。因此,原始社會傳授生存與勞動技能的體育是原始教育的主體,*冬泳亦即如此,是*先民傳授江上生存與勞動技能的教育手段,承擔起教育的功能。
當代,民族傳統體育也是教育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冬泳傳授生存與勞動技能的教育功能已經漸漸消失,鍛煉身體、頑強意志等等新的教育功能已經產生。冬泳紀念亭下,在主席曾經到過的同一地點、同一條江、同一水溫下進行冬泳鍛煉,更能學習一代偉人“中流擊水,揮斥方道”的品行風范,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冬泳以其獨特的魅力,為南寧各族人民所喜愛。經過5O多年的發展,南寧各族人民開展了無數次的冬泳活動,營造了悠久而濃厚的冬泳氛圍,并將“冬泳”一詞推向全國各地。“*冬泳”已成為南寧市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重要品牌,吸引了全市各界冬泳愛好者參加,還有區內外城市以及港、澳、臺地區以及國外游泳組織組團參加,成為綠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城市人文的盛典。
(二)*冬泳的體育文化特征
1.民族性和時代性
自古以來,壯民族就是一個擅長游泳的民族。據《淮南子》載:“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漢書》也記述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百越普遍崇信蛟龍的水神文化觀念,他們多生活于江河湖澤之畔,一年四季與水打交道,善于游泳,以“漁”為主業,剪發紋身,“將避水神”。百越民族亦有崇拜蛙的農耕文化觀念,蛙不僅可以帶來雨水,其本身還是擅長游泳的動物。花山崖壁畫上,有操舟競渡的畫像,人的造型也普遍呈蛙形;壯族地區出土的駱越銅鼓,幾乎都有競渡刻紋;宋朝時儂智高的軍隊就有水陸兩師,其水軍為壯族歷史上最大的戰船隊。由此可見,古壯人常常與水打交道,并且擅長舟楫、水戰和游泳。
如果說遠古壯民族的游泳是基于生產、生活和戰爭需要的話,那么,隨著歷史的變遷,壯民族的游泳也與現代游泳文化(如:強身健體)相聯系和統一,反映出共同的時代特征。同志冬泳*之后,把*冬泳的歷史推開了嶄新的一頁,以紀念同志冬泳*成為每次活動的主題,并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相應的時代特色。如:時期,*冬泳加載了濃厚的政治意識;改革開放后,出現了“全民健身”:2008奧運年,*冬泳又打出了“迎奧運、來冬泳”的旗號。
2.大眾性
從1958年1月7日主席冬泳*起,在全國掀起了冬泳活動的高潮。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了冬泳的組織,冬泳愛好者不斷增加,至今全國已有幾十萬的冬泳愛好者。1984年1O月,南寧市的冬泳愛好者自發組織成立了南寧市冬泳協會。協會由最初時的2O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0多人,而且喜歡冬泳的南寧人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冬泳是項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參加活動的游泳健兒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如:196年2月7日舉行的群眾性橫渡*活動,有廠礦職工、郊區農民、機關干部、學校師生和街道居民等102個單位共79人(男753,女41),其中15歲以下初中、小學生40多人群眾4萬多人觀看;1974年1月7日舉行的*冬泳活動,有2.64萬人參加,其中:解放軍1500人,干部2200人,民兵2000人,職工8000人,農村及糧食系統500人,農民1000人,學生1.04萬人,街道居民800人;2008年1月日的*冬泳活動人數為3259人,參加冬泳年齡最大的是8歲的趙全老人,最小的是1歲1O個月的雷麒澄小朋友。
經過多年的發展,*冬泳已成為南方“冬泳”的發祥地,吸引了全市、全區各地的冬泳愛好者參加。參賽隊伍來自四面八方,不僅有來自南寧、桂林、百色、梧州等區內的冬泳愛好者參加,就連廣州、佛山、香港、澳門等地人士和眾多外國友人也慕名來*一顯身手。
3.季節性
在*,一年四季都有下水鍛煉的游泳愛好者;冬泳愛好者也是常年在*游泳鍛煉,不分四季,毫不間斷。據196年南寧市游泳場(*)的統計,每天有上千人下水鍛煉,最冷的時候,也有好幾百人游泳。
從運動生理規律來說,所有的體育運動都一樣,堅持鍛煉才是健身強體的法寶,突然的劇烈的體能消耗是達不到健身效果的。冬泳產生的健身效應亦是如此,偶然的酷寒刺激不僅無法建身,還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堅持冬泳才能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此外,參加冬泳是從夏、秋開始,逐步過渡到寒冷的冬季,以備心理的承受和身體的適應有一個轉換過程。事實上,*冬泳的人們也正是遵循這樣的科學規律來鍛煉身體。
4.地域性
南寧市地形是以*廣大河谷為中心的盆地形態,這個盆地向東開口,南、北、西三面均為山地圍繞,北為高峰嶺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鳳凰山(西大明山東部山地),形成了西起鳳凰山,東至青秀山的長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為各河流集中地點,右江從西北來,左江從西南來,良鳳江從南來,心圩江從北來,組成向心水系,滔滔*水從城中穿越而過。*淺水期的江面寬三、四百米,漲水期的江面寬五、六百米,江中沒有險灘,是一個很好的天然游泳場所。南寧屬亞熱帶季風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氣候溫和,年均氣溫在21.7"C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C,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一年四季都可以游泳。居住在*邊的南寧各族人民,江水鍛煉出他們一身水上功夫,也陶冶出他們不怕寒冷的無畏。
【參考文獻】
[1]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室.壯族歷史人物傳[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4-5.
[2]蘆平生,楊蘭生.民族傳統體育研究[M].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202.
[3]童昭崗,孫麒麟,周波寧.人文體育[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61,64-65
論文關鍵詞:*冬泳體育文化特征功能
論文摘要:主席在1958年的兩次*冬泳活動,將*冬泳這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文章探究*冬游的各類文化特征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