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學專業陶藝雕塑教學創新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師范類本科高校的美術專業大多開設了雕塑和陶藝方向的專業課程。雕塑和陶藝這兩門學科在三維造型的藝術表達上有著很強的相似性,而陶藝雕塑則兼具了陶藝和雕塑共同的藝術屬性、創作技法。該文通過梳理現有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特別是通過創客實驗室這一具有較強實驗性和時代性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具體實施,在多學科融合的條件下提出相對新穎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期突破以往人們對陶藝雕塑課程教學的認識,豐富陶藝雕塑課程教學的實踐體系,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美術學專業;陶藝雕塑;教學;創新
一、陶藝雕塑課程設置的教學重要性
目前,中國師范類本科高校的美術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大多會開設雕塑或者陶藝類的基礎性實踐課程,因為這兩門課程是培養學生藝術造型實踐能力特別是三維立體藝術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綜合審美能力的關鍵。基于兩大科目的藝術共通性和教學中的互相便利性,這兩門課程可以融合設置為陶藝雕塑課程。陶藝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從陶藝的發展過程可知,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從產生到現在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文化積淀歷程。陶藝和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其他工藝美術學科之間有著無法割舍的傳承與對應關系,特別是和雕塑在很多方面極為相似,互相融合。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逐漸引入,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不斷深入,西方現代陶藝觀念對中國本土傳統的陶瓷藝術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現代陶藝的概念源于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時期,它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反經典、反傳統、反中心、反秩序,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這是受西方現代哲學的影響所致。西方的現代陶藝進入了中國,與本土的傳統陶藝產生了碰撞和融合,是二者互相拆解重構,因此,現今的中國現代陶藝體現的仍然是一種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矛盾與融合。從高校教學的角度看,雕塑作為美術學科中一個重要的組成科目,是三維藝術造型創作理論與實踐的組合,是雕和塑這兩種創制實踐方法的總稱。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高校的雕塑教學體系大多采用歐洲古典主義和蘇聯的教學體系,對于西方世界從未來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動態藝術、偶發藝術,直至極簡主義的現代雕塑幾乎未曾涉及,因此,雕塑課程和陶藝課程的融合教學就具有了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必要性。從專業教學的層面來說,陶藝雕塑的概念可以歸納為使用陶泥、瓷泥材料,按照雕塑的技法創作而成的立體三維雕塑作品。它在師范高校美術專業教學中與素描、水彩等其他繪畫課程一樣,是培養學生專業美術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門技法課程,也是提高學生美術審美水平的一門重要學科。陶藝雕塑是結合了陶藝和雕塑兩種藝術門類的綜合性雕塑種類,利用陶藝的特殊材料——陶泥和瓷泥,結合陶藝和雕塑的創作手法進行藝術創作。
二、陶藝雕塑教學內容的創新研究
1.課程教學內容的現狀
中國大多數師范類本科高校美術學專業對于雕塑和陶藝這兩門課程都是分別獨立開設的,由不同的教師教授課程,設置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雕塑和陶藝兩門課程之間的關聯度較小。現在,即使有部分高校將陶藝雕塑作為一門課程設置,開設的陶藝雕塑課程往往也是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內容,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名為陶藝雕塑,實則偏向一門學科,偏向陶藝的就采用傳統的陶藝技法,主要是使用泥條盤筑、泥片粘合或灌漿這幾樣技法制作一些傳統樣式的器皿、器具,或者僅僅采用傳統的繪畫技法進行陶瓷畫訓練,主要是基于國畫技法使用毛筆在器皿、器具或瓷板、陶板上進行傳統樣式的繪畫創作;而偏向雕塑學科的大多按照雕塑的基本訓練方式臨摹或創作一些體量較小的浮雕、圓雕作品。二是陶藝和雕塑即使互相結合,也僅僅是表面的膚淺混合,不能在藝術性上達到互相融合的狀態。如,部分教師只是讓學生用陶泥或瓷泥這樣的材料,教學內容采用傳統的搭架子做泥塑的手法進行古典主義人物、動物的浮雕或者圓雕的練習,其課程的本質依然是傳統的雕塑訓練。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現在部分師范類高校的美術學專業在設置陶藝雕塑課程的教學內容時,往往更注重“一專”,偏向一門科目、一項技能的訓練,沒有達到培育“多能”。現今,隨著我國美術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市場對畢業生能力需求的不斷更新與變化,師范類高校美術學專業陶藝雕塑的教學涉及的內容也要隨著改變,與時俱進,不斷擴展和創新。
2.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實踐
在筆者看來,陶藝雕塑的教學內容創新,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和其他不同藝術學科的融合創新。陶藝雕塑的教學內容可以和版畫、民間美術以及設計學科內容從審美特征、造型方式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切入地深度融合。如,陶藝浮雕可以利用版畫的制作工具,在泥板上刻畫出如版畫一樣的肌理效果,按照版畫套色的方法施套色釉彩,經燒制以后會獲得版畫的藝術效果。同樣,陶藝浮雕也可以和民間剪紙藝術相融合,利用剪紙的藝術形式和制作方法創作出陶藝雕塑材料的剪紙藝術作品。陶藝雕塑可以直接與設計構成結合,利用陶藝雕塑的三維立體造型優勢,將立體構成的抽象造型理念用陶泥加以呈現,讓瓷泥的材料以雕塑的造型技法表現出來。這樣的多學科融合創新還有很多,目的是力求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藝術境界,拓寬課程教學內容的廣度,使學生學習、掌握其他美術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技法技能。二是根據每個學校具體不同的客觀條件,在因校制宜的原則下,以當時、當地的社會就業需求和企業實際項目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創新。師范類高校美術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途徑主要有兩個:其一,進入公立、私立中小學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其二,進入各類社會美術培訓機構從事少兒美術的教學工作。基于以上實際情況,高校要把中小學美術課程和少兒美術培訓課程中的手工制作、民間美術等內容帶入陶藝雕塑課程,將民間工藝中民族化、裝飾化、抽象化、簡單化的造型語言充分融入陶藝雕塑。同時,充分調研實際,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當前社會實際需求設置教學內容,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陶藝雕塑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
1.課程教學方法的現狀
陶藝雕塑教學方法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與以往的教學方法相比,其在繼承一些原有的仍然適用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美術類學科在現展的新變化和新需求進行拓展。目前,部分陶藝雕塑課程中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場地單一,封閉教學。整個課程由始至終都是教師和學生在一間教室里完成,與外界脫節。二是使用千人一面的教學方法。有的高校由于師資條件的限制,會采用簡單化的處理方式,使所有學生接受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做任何區別,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三是過于依賴現有教材的理論知識講授,進行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建立師生間的互動關系,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和現今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能近乎脫節,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陳舊而單一,未能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也脫離了社會行業發展的實際。
2.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實踐
現代陶藝和雕塑學科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變化使以往的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愈發明顯,已經難以與畢業生培養要求相適應,同時也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創客實驗室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教學方法上的拓展式創新之舉,其在教學上首先突破了場地的限制,不但在學校建立了相關的專業工作室,而且引導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相關企業的生產一線進行交流、學習,同時,還積極邀請企業相關專業人員來校,通過兼職授課、學術講座及學術交流等方式深度融入課程,將新的創作理念快速建構起來,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觀念轉變。其次,針對千人一面的教學弊端問題,創客實驗室做出了本質的改變。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會仔細摸清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基礎水平,以此為依據將學生進行分組,所有學生分成若干個團隊,按團隊為單位,教師分別給學生布置分階段的學習任務。不同的團隊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師在整個課程中不僅是授課者,而且是組織者和分配者,教師既要組織不同團隊的學生在一起交流創作,又要組織師生進行互動交流、企業人員與師生互動交流。教師在整個創客實驗室教學中,主要指導學生大的發展方向,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項目以提高其創作作品的整體水平和思想價值。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最后,針對依賴教材、脫離學科發展方向和社會實際這一問題,創客實驗室這一新興的課程教學方式也可以很好地解決。教師作為教學核心,應積極聯系相關社會企業,通過與社會企業密切合作,將企業公司的實際市場項目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緊緊圍繞項目實際需求,實現教師、學生和企業人員三方的通力合作,力求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教師和企業專業人員在此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指導,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創作的意識,指導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踐性項目工程的細節和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體會陶藝雕塑作為新興課程涉及的各方面知識結構,訓練其三維造型新思維和新穎造型手法的表現。實踐表明,創客實驗室的教學探索和創新是具有實效的,對美術學專業學生、教師以及合作的企業都有較大的益處,可以取得三方共贏的良好效果。
四、結語
陶藝雕塑課程作為師范類本科高校美術學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專業技法類課程,可以促進學生提高三維造型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因此,專業教師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結合時展和學科發展的新變化,對這門課程進行具有創新意識的探索,力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繼續創新,進一步拓展課程創新的廣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何炳欽.現代陶藝教學.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李慕南.中國文化史叢書:雕塑藝術(藝術卷).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3]丁瑜欣.陶藝入門.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4]南楠.高校美術教育理論與發展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作者: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