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兒童陶藝分階段教育反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兒童教育類玩具、游戲的日益豐富,兒童陶藝逐漸成為許多孩子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也獲得越來越多家長的支持。陶藝能有效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促進智力發展,是綜合調動兒童的眼、手、腦等各種器官所產生的一種可觸的藝術。該文探討兒童陶藝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闡釋不同年齡段兒童陶藝教育的教學實踐目標,思考兒童陶藝教育的新思路和方法。
一、兒童陶藝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陶藝教育是一項傳統的教學活動,它通過引導兒童使用捏、盤、壓等陶藝制作方法,激發兒童的動手能力、創造力等綜合能力,幫助兒童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
1.激發創造力
兒童陶藝作品是兒童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手段。兒童的智力發展起源于動作,而陶藝活動需要動手、觀察、思考,因此可以幫助兒童開發智力,激發其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
2.培養審美觀和創新思維
陶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在陶藝活動中,兒童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嘗試制作各種造型,從而在玩泥的過程中充分釋放天性、陶冶情操。同時,通過制作風格迥異的陶藝作品,兒童也可以體現自我個性和培養特有的審美觀。
3.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就感
每名兒童都具有一定的藝術細胞,只是動手能力有所不同。在陶藝制作過程中,即使完成一條簡單的粗線,也要經過搓、磨等工序。但無論兒童采取何種捏、揉的方式,作品都是富有靈性的。兒童的想象力越是豐富,創作的作品越是充滿童趣。當兒童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燒制成瓷器,會體驗到成就感,對自己的動手能力更有信心。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陶藝教育目標
1.小班陶藝教育
其一,能在觸摸、觀察中初步感受泥的變化,喜歡玩泥。其二,初步接觸、認識陶藝,能嘗試使用陶藝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養成良好的陶藝活動習慣。其三,以團圓、搓壓、捏合等基本技巧為重點,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嘗試塑造簡單的形象,如各種水果、動物、靜物等單個泥塑造型,逐步養成對陶藝的興趣。其四,能欣賞優秀的陶藝作品,萌發對陶藝活動的興趣。
2.中班陶藝教育
其一,能夠根據教學活動內容,嘗試正確使用多種工具和材料,并運用團、捏、壓、搓、搟等方法創作作品,作品有趣生動。其二,能夠養成善于觀察和發現的習慣,并通過各種角度觀察對象,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發揮想象和聯想,制作出較為完整的獨立物體或簡單的組合物體作品。其三,學會與同伴初步合作,學會欣賞、交流、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泥塑作品,初步了解陶藝的知識與文化,培養勇于表達觀點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3.大班陶藝教育
其一,能夠進一步激發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其二,開始學會借用各種工具、輔助性材料塑造物體的細節特征,表達自己的意愿或情感。其三,能按照自己的構思創作,制作自己喜愛的題材,表現自己熱衷或欣賞的事物。其四,學會合作創作,共同完成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其五,學會與同伴合作,欣賞、交流、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泥塑作品,初步了解陶藝的知識與文化,培養勇于表達自己觀點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三、兒童陶藝分階段教育嘗試
1.觀察生活,模仿制作
藝術源于生活,源于生活的作品才有靈性。在兒童陶藝小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豐富學生對表象的感知,為學生的陶藝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儲備。當兒童頭腦中形成了相關的表象,就會對創作產生興趣。為了提高兒童觀察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教師應在活動前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在一次主題為“我最愛的人”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回家觀察最愛的人,并提醒學生重點觀察人物的具體特征,如頭、身體、手臂、腿等不同部位的具體形狀。同時,強調學生要與家長溝通。在家長的引導下,兒童對具體事物表象的表達會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如圖1所示,即為學生的陶藝作品《我最愛的人——媽媽》。
2.圖片引導,想象塑造
在中班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借助圖片或視頻等工具以及自身的引導幫助學生激發想象、拓展思維。通過觀察圖片或視頻影像,兒童會對具體事物形成直觀的了解,隨后與教師或家長交流、探討則會引發更多思考。如,在一次主題為“恐龍”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連環畫、漫畫書籍上恐龍的圖片,幫助其初步掌握恐龍的具體形態。隨后讓學生觀看動漫電影《冰河世紀》和電影《侏羅紀公園》,并要求學生創作恐龍主題的陶藝作品。為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筆者還鼓勵學生將多種恐龍的特點進行組合創作陶藝作品。圖2所示為教學作品《會飛的霸王龍》,此陶藝作品較生動地展示出霸王龍兇猛的姿態。
3.欣賞體驗,感悟創作
陶藝是源于生活的藝術,很多陶藝作品是人們常見的具體實物。在大班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事或物,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通過與他人交流溝通,學習和掌握陶藝創作手法。同時,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陶藝作品中的表現手法和意境,培養其多元化的符合當代的審美觀和藝術表達能力。圖3所示為陶藝教學作品《自由的魚兒》,學生主要通過圖片、視頻、水族箱觀賞魚等途徑觀察魚的輪廓、形態等特征。該作品整體描繪了魚的輪廓,同時展現了水草浮動的意境,作品精心構圖,和諧統一,勾勒出魚兒在水中自由游弋的精美畫面。
四、結語
實踐證明,兒童在不同階段對事物的理解不同,學習知識的能力不同,依據兒童年齡進行分階段教育,能夠保持兒童對陶藝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和效率。同時,兒童的智力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可塑性較強,具有較大的潛能。陶藝教學應該以鼓勵、賞識為主,增強兒童對陶藝的興趣,積極發掘兒童的潛能,提高其藝術修養和審美觀,陶冶陶藝情操,促進兒童的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梁梅芳.兒童園陶藝教學三嘗試.早期教育(美術版),2015(4).
[3]李小默,宋蘭.幼兒陶藝活動的思考.陶瓷科學與藝術,2017(7).
[4]黃初蓉.陶藝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考試周刊,2013(2).
[5]賴高源.小學陶藝教學的思考.美術教育研究,2016(12).
[6]陳麗.激發兒童創造熱情的陶藝教育.現代教學,2016(23).
[7]李小默,熊慧超.通過陶藝活動啟迪幼兒創造性思維.陶瓷科學與藝術,2016(10).
[8]葉江濤,余華.淺論陶瓷繪畫中的意境表達.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6).
[9]黃華高.用形式去創造——例談兒童陶藝教學的三個環節.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4(10).
作者:饒俊 饒鑫 單位:長沙師范學院 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