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課堂中陶藝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教生,兵教兵”,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了好方法,既可以教給同組成員,也可以面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好方法。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并在老師的點撥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自主學習。為此,教師應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鞏固運用陶泥技法,并互相啟發、創造性地進行陶泥制作,培養學生共同研究、團結協作的精神和能力,從而讓陶藝之花在美術“學講”課堂中盛開。
一、陶藝教學意義與認識
為什么這么看重陶藝教學的開發呢?因為我們認為對小學生來說,陶藝的學習很有意義。陶藝教學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學生都喜歡“玩泥巴”,開展陶藝教學,他們肯定高興,會踴躍參加。“搗泥——塑形——刻制——彩繪”的整個陶藝學習制作過程,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在陶坯上運用點、線、面進行紋理的裝飾以及色彩的搭配,能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審美創造力。陶藝教學有利于實現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陶藝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享譽全球。陶藝教學充滿著愛祖國、愛家鄉教育的機會。同時,陶藝制作是一個不怕臟、不怕累的動手操作過程,易于滲透愛勞動的教育。此外,作為一項與泥、水、工具、材料打交道且工序繁多的創作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愛衛生、愛整潔、細致、耐心的生活習慣。
二、激發陶藝學習積極性
如何讓學生對陶藝課感興趣呢?如何在陶藝課中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筆者深切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必須改變。教法創新,構建“學講”教學模式的變式 強調讓學生成為教育過程中的中心和主體是“學講”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之一。“學進去、講出來”的核心目標,變老師講為學生講,教學中的任何活動和教師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為了讓學生具有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掌握自我攝取知識的方法,然后是學生大膽創作,最后師生共同評價學生作業,以鞏固、深化學習所得。在“做中學”,有了動手實驗的基礎,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方法、開發新思維、創造新成果 在筆者創設的快樂陶泥課中,通過情境創設、師生互動,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愿望迫切,對陶藝課充滿期待和熱情。他們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由剛開始時的手把手到獨立制作,由機械模仿到自我設計,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激活了思維并煥發出創造靈感。在這樣的興趣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教師提出創作要求,以小組形式先研究出方案,再分工合作,塑造造型。教師積極參與到各個小組中去,并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嘗試各種工具,大膽造型。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提高他們的信心,并給以贊許式的肯定。小組加分環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作法,課堂上同學們積極發言,為小組贏得加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養成了愛動腦筋、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在陶藝教學的感受和賞析環節中,應強調對范品紋理美與材料質地美的感知和理解;而在創作環節中,則應注意強調要求和指導學生去表現紋理美和材料質地美。為此,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去熟悉各種泥料和泥材的不同質地、性能與表現力;注重用基本工具和輔助材料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工具乃至創造新工具和新輔助材料,以更快、更好地制作紋理。比如,學生們就想出了利用木棍、竹簽、樹葉、樹皮、硬幣、瓦棱紙、紗布、指紋、掌印、腳印等許多制作紋理的方法。如果學生在陶泥造型上有困難,就不能只用一些簡單的技法做一些簡單的盆、罐、小動物;而應該是教師一邊在課堂上自己摸索嘗試,一邊鼓勵學生去探索創新。這樣的實踐效果很明顯:現在僅泥條盤筑的技法就有十幾種,還用上了泥板、泥片去造型。此外,在陶坯上刻制紋理能增強作品的美感,學生最感興趣,又敢于創造。現在,他們不僅會用手、用刀刻制,還自創用樹葉、樹皮、瓦棱紗布、硬幣甚至各種各樣的小玩具等去壓印,有的索性用指紋、掌紋去壓印。
三、結束語
在美術教學中,學生作品種類有:日用器皿,植物、動物,人物,房屋,場景等;風格上則有具象寫實的,也有抽象寫意的,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完美的陶藝創作過程,包括泥料配制、泥材(泥條、泥片、泥板等)制作、塑形、干燥、上釉、燒制等基本工序,一堂創作課最多只有20分鐘左右可用于創作,否則就不可能把這些工作全部完成。我們的做法是:把最富創造性、學生最感興趣而又能掌握的泥材制作、塑形的紋理制作放在課內,從而把泥變成一個藝術形象,讓學生完成一項相對完整的陶藝創作。通過快樂動手做一做,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喚醒了學生創造性潛能,加強了學生審美理念的運用,提高了學生美的綜合能力。
作者:張晴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星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