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面花與陶藝相結合后的變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李琦單位:渭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面花形象可愛、栩栩如生,再以紅、綠、黃等鮮艷的顏色點綴,是集食用與觀賞作用于一體的面制品。內涵豐富、寓意深刻。面花的圖飾紋樣來源于豐富的民俗風情。如,祝壽的壽桃上貼的“福”“壽”字,喻示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孩子滿月的“魚變娃”,是生殖繁衍的象征;紅白喜事多用“大花雞”,喻示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大人給小孩送“鶼鶼饃”;等等。鶼鶼是人們傳說中的一種漂亮小動物,民間藝人說鶼鶼做得越漂亮,孩子就長得越漂亮,同時,鶼鶼饃中間要包點油拌饃渣、蔥花,以希望孩子長大聰明。
面花在現代社會中用途的改變
社會在進步,面花發展到現在,用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集可食、可看、可觀、可用于一身。面花剛出現的時候是以食用為主,祭祀為輔。由于人們觀念的更新,現在面花作為節日食品和風俗信仰的象征作用正在慢慢減少,而作為禮品、紀念品等民間手工藝品的成分在漸漸增加,也就是說“看”的成分在日益增加。在“看”的成分增加后,人們對面花的要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對做面花的面、火候、制作手法、色彩、造型等有嚴格的標準,但對它的保存期沒有過高要求。當它的用途改變后,人們對它的保存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面花的一些固有特點讓其在被長期保存時出現了一些問題。面花是一種流傳已久的農耕文化的產物,隨著社會生存環境的變化,其作用已經由過去的“吃”轉變為“看”,捏面花的手藝也漸漸成了稀罕手藝。
面花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發展規模有限。面花的生產主要在鄉村進行的,過去大部分屬于家庭式、作坊式生產,分散且不成規模,受益人群少,尚未成為一種行業。
第二,市場小、發展慢。面花的大部分產品主要被用于滿足農村群眾風俗需要,少部分被用來滿足旅游景區愛好者的購買需求,數量少,產品銷售市場空間比較狹窄。
第三,保存時間相對短。面花的用途由“吃”轉變為“看”,就促使人們要將其保存時間大大延長,但面花的保存又有一些不足——面若濕則會霉掉,干了則會碎掉。這導致面花不能被長時間保存,要解決這個問題,面花制作就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轉型創新。五、面花與陶藝相結合后的變化怎樣的轉型創新可以解決面花難保存的問題?對于面花的原料、制作手法、造型和色彩,有人進行了一定的嘗試。陶藝與面花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承載著傳統手工藝的精神意義,都是具有裝飾意味與使用意味的手工藝品,都是材料與水、火結合的產物。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和思維的擴展,面花藝術與陶藝一樣,要嘗試的就是沖破一切技術材料、形式手法和表現媒介的舊規范,從既定的審美模式中尋找突破點。
在這些嘗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洛川的面花能手——楊梅英。她在制作面花的原料上進行了創新——用泥代替面燒制成陶制品,產品銷路很好。她在傳統制作面花的手藝基礎上不斷延續開發新品種。如她把面花造型用于花瓶、器皿上的浮雕,這種新的形式頗受現代人青睞。
面花藝術是一種源自農耕時代的造型生動夸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的民間手工藝術。面花藝術不斷進行著自身的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人們將面花與陶藝、旅游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并使之融入生活,使這種伴隨百姓生活、群眾風俗而生的事物繼續發展下去。我們相信將來會看到更多形式的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