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教學教育質量提高方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現代教育來看,高等數學的學習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逾越的“大山”,在幾乎所有的抽樣調查中,所有學生都在不同程度反映出這一門學科的問題,其中以枯燥、應用性較弱兩方面最為突出,這也造成了學生在學習情緒上的抵抗。筆者認為,高等數學的現有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時代的發展,也是學生不愿學習的主因,鑒于高等數學知識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意義,應當積極的采取方式,優化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使這一教學矛盾上的問,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以免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一、國內高等數學教學現狀
我國近年來教學體系不斷的改革,一些課程也有了創新性的變化,僅就高等數學的前后對比來看,以往的課程內容偏于枯燥,由于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而如今在教學內容上有了很大的優化,學生的學習難度也有所下降。但是,數學課程畢竟是一門規則性較強學科,知識多在于理解,再結合高等數學沒辦法簡單有效的引例,所以造成了學生對數學課程枯燥、乏味的感覺。從調查來看,目前高等數學的學生出現了兩極化:一方面是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較大,愿意主動學習,導致超過了教學進度;二是無法適應高等數學的教學環境,且在情緒上產生了抵抗,數學成績不斷的下滑。這樣的狀況造成了的高等數學的教學名存實亡,部分學生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而部分學生在根本不去學習知識。這一問題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教學方式所導致,很多教師無法通過更好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遞,因此,多是依靠以往的“填鴨式”的教學,學生自然難以有效的吸收知識。而且,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沒有建立,教師仍舊是教學中的主體,明確的要求也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而現代高等數學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在平等的關系下進行,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夠進行有效而深入的互動,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并由新型教學手段替代傳統理論教學,提升知識的傳導的直觀性,避免學生產生“數學無用”的思想誤區。
二、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以興趣引導學習
在很多中學和小學的教學研究中,多主張采取興趣作為引導,讓學生可以提升學習的主動性。而一些學者研究,僅對于學習行為而言,興趣是啟發行為的重要因素,而興趣的產生也是行為效率的基礎,鑒于此,在高等教育的數學學習中,也應該采用這樣的方式。另外,成年群體較比于青少年,在興趣的把握和引導上可以更具效率,例如教師采取深度溝通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由此可以直接的提升學習效率;再如進行課外興趣培養,教師向學校申請數學的社團,并邀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此類社團的意義還在于能夠集中優勢力量,并由此參加各類比賽,讓學生找到的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又如在教學中以實際問題引導,數學是一門實用的科學,以往教學中引例較少,讓學生興味索然,當真正接觸到實際問題后,學生突破進取精神便能夠提升學習的動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
高等教學是指針對在一條水平線之上的群體,并不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之中群體,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數學的基礎和思維都有所差別,而且不同學科對于數學的依賴性不同,這也導致數學教學所應該采取的方針和策略有所差異。而當前的教學內容仍舊是一刀切,很多院校無論科系所采取的課本完全相同,甚至一些院校將一些科系與數學系采取同樣的高等數學教育,這對于非數學系學生的時間成本,以及學校教學資源的分配都是不公平的。對此問題,應該采取差異化的課程設置,有效的優化教學內容,使個體的差異性得到尊重,不同學科學習的教學策略得以完善,并對教師采取有組織性的培訓,幫助教師認識到群體中的個體差異化教學方針的必要性,由此才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知識。
(三)以現代教學技術改善教學手段
教育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人才的價值在于與社會的契合性,如今信息技術時代已經開啟,高等教育便不能夠固守以往陳舊的方式。具體來看:一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采取直觀的影像教學幫助學生靈活的認識知識,而這一形式,也能夠避免傳統教學缺乏引例的問題,教學內容雖然沒有變化,但是卻不再枯燥、乏味,學生更容易接受;二是利用互聯網實現無障礙教學,以往學生的數學學習只能夠在課堂中進行,目前能夠采用互聯網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課下獲得教師指導的機會;三是采取媒體手段錄制微課,即用簡短的視頻,快速闡述的知識要點,而且微課采取的媒體手段,可以進行后期的制作和加工,一些特殊效果的應用,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外,信息技術手段除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外,還能夠減少課堂粉塵,保障教師的身體健康。
(四)成立“數學實驗”課程
很多教師都認為數學的無法進行實驗的,對此筆者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發現雖然缺乏實驗基礎,但是卻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進行實踐,以采取實驗性的實踐課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具備應用能力,例如向學校申請計算機教室,讓學生實踐SPSS等軟件。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數學的枯燥無味并不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只要教師能夠積極的研究和探索,便能夠找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由此加強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有效的為社會提供這一稀缺型人才。
作者:孫志紅 單位:空軍勤務學院基礎部數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