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生物教學和現代技術教育整合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分析
《病毒》一節是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是需要提前學習細胞及其構成之后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要突出病毒的特殊結構,在本節內容中需要重點掌握病毒的結構及其生活,在教學過程中以發現病毒為主線,幫助學生逐漸掌握病毒特點,并以換位思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立足于病毒、科學家的角度考慮問題,獲得對相關問題的深層理解。其中,在實際生活中,病毒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又很遠,如禽流感、SARS等,然而學生對病毒特征及其作用過程是懵懂的,所以筆者建議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安排學生利用相關平臺查詢病毒知識,對病毒形成初步認知,引起學生對病毒知識學習欲望。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病毒》一節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價值觀目標,其中知識目標是指學生能夠區別各類病毒,準確描述病毒的結構和特點,知道病毒就是一種生物;能力目標是指通過利用互聯網、書籍等平臺查詢相關病毒資料信息,利用現有資源平臺查詢所需資料;在辯證看待問題基礎上,正確認識人類和病毒的關系;通過科學技術加強對人類和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價值觀目標是指利用病毒和生物圈的關系,利用病毒為人類謀福利。《病毒》一節教學重難點為:理解病毒特點,掌握病毒的結構,了解病毒生活和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在教學內容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所熟知的社會熱點問題———病毒事件進行闡述,如教師以教學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回顧非典事件,并向學生提出問題:非典事件的元兇是什么?由此,將學生引入本節的教學主題,什么是病毒?結合課件內容,向學生演示現實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病毒所致,并設問:除去非典事件中的SARS病毒,大家還知道什么病毒嗎?引起了什么疾病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習興趣,積極主動思考,并就教師的提問給出相應的例子。這一環節,可以激發學生對生物《病毒》內容的興趣。
第二,介紹學生作品環節,教師邀請制作課件的學生上臺進行演示,學生也可以在講臺將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向大家演示,這一環節利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
第三,病毒發現環節,教師可以按照人類對病毒認知的規律向學生展示病毒的發現史;并利用電子顯微鏡等現代技術教具幫助學生觀察細菌和病毒,區分二者的不同,在對病毒進行介紹的同時,也可以達到衛生教育目的;最后教師可以設問學生,如果將來可以繼續研究病毒,想要研究的領域和方向是什么?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積極思考教學問題,掌握病毒的不同形態,展開問題討論,回答問題。這一環節中,可以幫助學生對病毒的發現史有初步認知,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正確態度。
第四,病毒的結構環節,教師可以先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復習為內容,然后再引出病毒是否有細胞的思考問題;然后向學生展示三種病毒不同的結構圖,激勵學生自主構建學習病毒的結構特點,找出病毒結構圖的共同點;最后,教師向學生提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怎么還是生物呢?學生在回憶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基礎上,仔細觀察病毒結構圖,發現病毒只有蛋白質外殼以及遺傳物質,并沒有細胞結構;隨后聯想病毒之所以是生物原因在于可以繁殖和生活。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對病毒圖片的觀察學習,對病毒有直觀認識,利于培養學生圖形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第五,在病毒繁殖和生活環節,教師假設提問,如果大家是病毒,在面臨簡單身體結構的問題下,怎樣來維持生命?然后,在以動畫課件形式,向學生演示病毒繁殖和生活的過程。學生可以聯想生活中病毒以寄生的方式生存,并在觀看動畫課件時,了解病毒繁殖生活的過程。這一環節中,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圖文分析能力,利于培養學生語言描述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第六,病毒種類環節,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何給病毒進行分類?病毒生活方式是怎樣的?然后,向學生介紹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等知識。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設問,對病毒的種類進行觀察討論,加強對病毒種類的認識。這一環節中,學生掌握了分類的科學方法。
第七,總結環節,這一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后,總結病毒兇殘和燦爛的雙面性,并提出如何認識病毒是生物這一問題?學生在閱讀全文后,經過仔細思考,回答病毒是生物的認知問題。這一環節中,學生是對所學知識的有效整合過程,培養學生辯證思考能力。筆者通過對《病毒》一節教學內容的案例設計,展示在教學中如何實踐應用現代技術,將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七大環節,在每一環節中,都實現了生物教學和現代技術教育的有效整合。通過本文的實踐研究,利于廣大教職工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有效應用現代技術提供參考借鑒。
作者:孫曉燕 朱永軍 單位:濰坊市昌邑市柳疃初中 濰坊市昌邑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