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閩東畬族銀雕圖案審美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圖案來源。閩東畬族銀雕圖案從表現內容上主要有以下2個來源。
(1)源自畬族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信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自身獨特的民族信仰。畬族人民在遷徙和拓荒殖土的過程中,不斷地將自身對天地自然萬物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崇拜,轉化成藝術形象進行創作,體現閩東畬族銀飾深厚的文化內涵。盤瓠崇拜和鳳凰圖騰無疑是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信仰,可溯自殷商高辛時期鳳鳥圖騰崇拜,是原始圖騰觀念的延伸和外化的表現。
(2)來源于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象。畬族是一個飽經苦難和憂患的民族,一個質樸淳厚而又聰明睿智的民族,他們通過運用諧音雙關、象征寓意、通感聯想等表現手法將自然界中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現實事物進行藝術加工,如閩東畬族銀飾品中常見的鯉魚戲水、蜂蝶戀花等成雙成對的紋飾圖案,最終皆被幻化成寓義美好的吉祥圖形,不僅反映了畬族生化萬物的哲學理念,而且將祈福納祥的主題含蓄地轉化為銀雕圖案,傳達畬族人民對生命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一種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文化符號。
2.圖案特點。畬族傳統圖案內容豐富,主要有龍鳳仙人、什錦八卦、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銀雕圖案當屬魚龍紋飾和鳳鳥紋飾,這兩樣在畬族傳統圖案的審美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龍鳳圖案歷來是中華民族象征祥瑞、吉祥的傳統圖案,畬族先民根據地域文化和生活習俗的不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審美取向對傳統龍鳳圖案進行演變,創造出獨具畬族特色的魚龍紋和鳳鳥紋并將其巧妙地運用在銀飾中。魚龍作為畬族始祖盤瓠的化身,是畬族對原始祖先崇拜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形式。盤瓠傳說在畬家世代相承,盤瓠的原型構成有“魚龍”“龍犬”和“龍與麒麟”。畬族銀飾圖案中的魚龍紋樣式造型逼真,通過將魚和龍2個樣式的有機融合,形成龍頭和魚身為一體的特殊圖案紋飾。鳳鳥紋作為畬族銀飾圖案中的又一典型紋樣,常用在畬族鳳冠上。鳳冠亦稱“圣疏”,意為皇上欽賜的圣物,是最具民族地域特色和審美魅力的畬族銀飾,它將竹殼外包紅布縫成平頂長方形的頭冠,正面上方鑲著一片片四方形且鏨有鳳鳥圖案的銀牌,下方系有九條銀鏈,鏈上再系上大大小小紋有鳳凰、魚兒等圖案的銀牌與鈴鐺,整體若簾,從額前垂掛到頜下,給人一種華麗富貴感。與有著固定形象的漢族傳統鳳紋不同,畬族鳳鳥紋形態自由豐富、變化多端,有的像雀鳥,有的似錦雞,形態古樸粗獷,簡練抽象,形成畬族特有的鳳鳥紋樣。
二、閩東畬族銀雕圖案的構成形式
圖案的構成是指圖案的組織形式,由圖案的內容、用途和制作條件等決定。閩東畬族銀雕圖案在構圖上為使主題更加鮮明突出,一般采用框式結構或圍繞中心圖形構圖等方式。同時,閩東畬族銀雕還汲取當地漢族木刻、石雕等多種藝術創作手法,將漢民族的造型特征、裝飾紋樣以及文化內涵有機融入畬族銀雕圖案設計中,通過不同的圖案造型方式和構成形式將簡單的基本圖形按照自己的審美理念進行解構重組,最終演變成形態各異、氣象萬千的圖形樣式,使畫面既富于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圖案之中,極大地提升了畬族銀雕圖案的藝術魅力。通常,閩東畬族銀雕圖案的構成形式大體可分為獨副圖案、連續圖案和綜合圖案3種。
1.獨副圖案。獨副圖案是指一個獨立而又完整的圖案紋樣。通常此類圖案形象的變化和動勢既不受外形的約束,也不重復自身,在藝術表達上只要讓人感到形態自然、結構完整即可。閩東畬族銀飾中有許多掛件都是采用獨副圖案。這類圖案外形完整,在運用過程中可單獨處理。魚龍銀掛件是畬族孩童常配的掛飾,也是典型的以獨副圖案形式構成的銀飾。該掛件中的魚龍身形如弓,恰似一只在水中盡情舞動的魚,形象舒展優美,充滿動感與活力。
2.連續圖案。連續圖案是依據一定的組織規律,以獨副圖案為單位進行條理性的重復排列,構成無限循環的圖案。連續圖案中的單位圖形可以是簡單的線條,也可以是具象的圖形紋飾,還可以是抽象的圖樣。人們將這些最基本的圖形元素依據一定的構成形式進行重組,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圖案形式。在設計連續圖案時,關鍵是如何根據連續的方向設計單位圖形的接口,將單位圖形自然地連接起來,從而使整幅圖案產生流暢優美的連續效果。連續圖案根據重復的方向不同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將一個單位圖形向左右或上下方向反復連續循環排列,創作出富有節奏和韻律感的連續圖案。閩東畬族銀手飾通常采用這種處理方式,將單位圖形連續排列,形成一個橫式或縱式完整的帶狀圖形。如八卦銀手鐲,以八卦圖形為中心,左右方向分別雕刻連續的花枝圖案呈波浪形橫向延伸,或大或小的花葉分布于花枝兩側,這些本不具獨立性的單位圖形經連續后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描繪出一幅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的吉祥畫面。
3.綜合圖案。綜合圖案是把獨副圖案和連續圖案綜合在一起構成的一種圖案樣式。在閩東畬族銀雕圖案中,綜合圖案常以圓形或正多邊形為輪廓,并通過對稱的布局,創造出既嚴謹又富于變化的綜合圖案。如在上海世博會展示的畬族八寶銀盤就是采用綜合圖案的構成形式制作而成的一件具有畬族傳統民族特色的銀器。該八寶銀盤高約10cm,直徑約35cm,外沿為圓形,內接八角盤壁,八角的造型象征著八閩福地。盤底繪有傳統的雙龍戲珠圖案,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盤座的四腳雕刻著雙目圓睜的獅子頭造型,盤壁上雕有佛教八寶(也稱八吉祥,即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外沿的圓形盤面上雕刻著畬族銀飾常見的祥云、花朵圖案,整個銀盤將畬族傳統的銀飾圖案柔美地融合在一起,蔚為大觀,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閩東畬族銀飾圖案的審美藝術
銀飾是人類風俗習慣和精神生活的映照,又是審美情趣的物化。在現實生活中,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的人群往往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與炫麗復雜的苗族銀飾不同,閩東畬族銀飾更多地以直率與質樸的情感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達到自娛性的審美目的,體現閩東畬族特有的審美情趣、精神信念和民族品格。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若要表現出內在的審美藝術,需要符合一定的形式美法則。對形式美法則的解析,是設計學科共通的課題。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一些學者提出形式美法則的理論,如今形式美法則已成為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石。閩東畬族銀雕圖案的審美藝術特征主要從圖形的對稱與均衡、具象與抽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調和幾個方面表現。
1.對稱與均衡。對稱與均衡是平面設計和造型表現普遍遵循的美學原則。對稱是指畫面中的視覺造型元素沿著中心視點或中軸線左右、上下均等一致。對稱性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從人體的五官結構以及手腳,到自然界的動植物都客觀存在著對稱形式。對稱原則被廣泛運用在現代圖案設計的各個方面,是非常實用的美學法則之一。閩東畬族銀雕圖案中也普遍運用對稱法則,這不僅與人們的審美有關,也與制作工藝密不可分。無論是傳統圖案組合的整體造型,還是單獨的動植物形態,都存在著大量的對稱組合形式。如閩東畬族如意式扁方,俗稱銀板插,是用來固定挽起的長發而使用的頭飾,也是畬族銀簪中最具特色的花簪代表。銀板插一般長約16cm,中間寬約2cm,形如目魚骨,板插上繪有花草等紋飾,以假設的中心點左右分布,整體造型對稱統一,結構嚴謹豐滿,烘托出自然端莊的樸素美感。均衡是相對于對稱性而產生的非對稱性視覺平衡,這種平衡更多地表現在心理方面,即表現為一種等量不等形的平衡狀態或畫面重心的平穩。由于結構自由不受對稱軸或對稱點的限制,彌補了對稱圖案缺乏活力的弊端。平衡是人的生理需求,構圖均衡的圖案容易使人產生安全和穩定的心理感覺。閩東畬族銀器圖案中均衡法則的運用隨處可見,如畬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八角盤就是典型的以均衡形式美法則進行構圖的銀器。每到迎接貴賓、紅白喜事、節日慶典或祭祖時,畬民就會用銀盤來端茶盛水。八角盤的龍鳳飛舞圖案生機盎然、充滿生命活力,寓意著和諧、吉祥、如意。雖然龍鳳圖案并不是對稱圖形,但具有穩定的視覺形式,使人在心理上感覺到一種平衡的狀態。當然隨著審美個性化的擴大,也有畬族銀雕藝人有意打破常規,將不對稱作為創意的一部分,以得到具有特殊視覺效果的作品。
2.具象與抽象。閩東畬族銀雕圖案在表現手法上采取具象和抽象相結合的形式,將具象的動植物圖形與抽象的圖騰崇拜形象、博古紋和吉祥紋等相結合,建構一個蘊含寫實和寫意美感相融合的嶄新藝術形象。閩東畬族銀雕圖案的具象美主要通過準確把握日常生活中動植物的造型和形態,對其進行細致的刻畫處理,從而塑造出逼真的寫實形象。如蝴蝶紋、魚紋、菊花紋、茶花紋等,都是閩東畬族傳統銀飾圖案中常見的題材。這些具象的圖形有著非常強烈的真實感,體現畬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寄托了畬民們質樸的理想與愿望,凝聚著畬族人民強烈的藝術情感。抽象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在圖案構成、裝飾設計等造型技法上,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產生的結果。在閩東畬族銀雕圖案中,抽象圖案通常是由畬民的祖先、神靈崇拜和神話傳說演化而來的圖案。如畬族銀飾品中常出現龍紋,相傳畬族的祖先是由龍麟演變而來,所以在畬族文化中龍是神圣和尊貴的象征,是他們的保護神,使用龍紋以彰顯華貴和敬重。又如畬族銀雕圖案中的鳳鳥紋,它不僅借鑒了漢族鳳的形象,也結合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形成畬族特有的鳳鳥紋樣。
3.節奏與韻律。節奏與韻律同樣也是畬族銀雕圖案中隨處可見的另一美學原則。運用節奏與韻律法則,讓單一的圖案有規律、有序地變化,使紛繁復雜的畫面顯得井然有序且充滿生機,這是畬族銀雕圖案變化生動的藝術表現之一。節奏本是音樂術語,在音樂中音的長短、快慢和強弱形成一定的節奏,但是在藝術設計中也會用節奏來表現圖案強弱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節奏是通過有序、有節、有度的變化形成一種有條理的美。銀雕圖案的節奏美原則可被理解為一種有規律、有強弱虛實變化的空間連續性分段運動。閩東畬族銀飾圖案構成的節奏秩序往往體現在以帶狀圖案為主的圖形中,常見于一些點狀圖形、線狀圖形和回形紋等。這些具有節奏美的圖案給人流動的視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深遠遼闊的秩序美感。節奏有規律地反復連續則成了韻律,韻律是以節奏為基礎,但又有多樣性變化的復合體,可以理解為重復與變化的交替。傳統畬族鳳冠下端并排懸掛著疏密漸變、起伏交錯的銀牌與鈴鐺,通過重疊反復來烘托畫面的流動感,讓欣賞者感受到重復變化帶來的節奏和韻律美。
4.對比與調和。對比與調和是造型藝術必須遵循的法則,也是形式美法則之一。閩東畬族銀飾品中對比與調和的應用常通過圖形紋樣、裝飾線條以及飾物配件等進行表現。如圖形紋樣中凹與凸的對比,靜與動的對比,使整體畫面呈現出浮雕般的立體效果;飾物配件上大與小的對比,多與少的對比,輕與重的對比,銳與鈍的對比,薄與厚的對比,高與低的對比等,使整件銀飾品有主次之分,突出主要部件和次要部件的區別。銀獅掛件就是充分體現對比與調和的的銀飾品。在閩東畬族傳統習俗中,銀獅掛件是親人贈送給小孩周歲的禮物,佩戴胸前以避邪與裝飾。此銀獅掛飾通長約12cm,獅子的頭頂渾圓光滑,兩眼暴突,嘴唇開裂,造型逼真,給人威嚴感。而身上爬的小獅子則眼睛小巧,嘴唇閉合,一副天真可愛的樣子,正陶醉在母獅身上嬉戲。該件銀飾品采用刻劃花紋的制作工藝,刻劃出大小不一的波浪紋為獅毛,使其形象栩栩如生。在獅子前方配有一梅花形獅球,采用鏤空雕刻手法將獅球刻畫得活靈活現,更增添了獅子的動感。閩東畬族銀雕圖案既有對比的形式美,又有調和的意蘊美,從豐富的圖案紋飾中,可探尋到畬族銀雕藝人巧妙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審美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閩東畬族銀飾、銀器古樸優雅,具有鮮明的民族氣息和美學特征,是一種兼具裝飾功能與記錄功能的視覺符號,是畬族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閩東畬族藝人在設計銀雕圖案時有意識無意識地運用了形式美法則,無論是其構圖、組織形式都可用形式美法則來解析。此外,閩東畬族銀雕圖案具有高度的抽象化和象征性,絕大部分都蘊含“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觀念,體現了閩東畬族人民的歷史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作者:馬宏儒單位:寧德師范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