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審美論文:藝術審美接受能力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侯慶琦作者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學院
音樂審美接受能力之結構———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接受能力的構成要素
(一)音樂審美感知力
音樂的審美體驗是一種深刻而活躍的心理活動,音樂通過聽覺形式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接受主體根據所具有的審美感知能力對音樂進行鑒賞、判斷。感知即感覺和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反應,其中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映像。音樂審美的感知力可分為樂感、音感兩個方面,樂感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于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一是對于音樂形式的領悟能力。音感則是對個別音響的的辨別能力。在音樂的審美感受中,音高感是指人的聽覺對聲音高低分辨的感受能力。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的調研中發現:未經過專門學習或訓練的大學生只能把某個音分析為他所熟悉的自然大小音階中的一個,即所謂的首調分辨。來自于農村的且未經過音樂學習或訓練的大學生對五聲音階分辨較為準確,帶有半音的音調不能聽辨準確、唱準。接受過學校音樂教育的大學生可以把音的分辨能力擴大到大小音階,以及一些簡單的變音。音高感是音樂審美感受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一個人對音高無反應或反應遲鈍的話,那么就很難論及他對音樂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有些學者更強調音高差別感是產生音樂感的最根本的能力。這是不無道理的。許多人認為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甚至需要三代的遺傳。[3]音色感知能力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音色感,音高和音色總是結合在一起的,但音色感高于音高感。對于審美經驗不太豐富的大學生來說,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音高上,具有一定審美經驗的大學生則能夠注意到音色的變化。而音色的變化體現出情感的動態發展。在對大學生音色感知力的研究中發現,音色辨別力較弱的大學生同樣可以進行一定的音樂接受或欣賞活動,甚至還可以作些表演或寫一些簡單的作品;對于音色辨別力很強的大學生則對作品中音色的細微變化都非常敏銳。尤其是在現代音樂的接受與欣賞中,音色更是一種獨立的表現元素,就需要當代大學生具有超越的音高和節奏,把音色的美從中剝離出來的審美技巧,這是有待于訓練和培養的。
(二)音樂審美想象力
音樂審美想象是音樂接受(欣賞)者在直接關照客體對象的基礎上,積極調動主體的情緒記憶、情感體驗,借助于原有的表象和經驗創造出新的音樂完型的心理過程。由于音樂想象力的物化形式———音響符號是各種藝術中最抽象的一種,因此,音樂藝術的想象空間也就最遼闊,他不僅是可以造型,也可以模擬現實的情感,更是呼喚心靈的張力[4](P.282)。在筆者對選定大學生的實驗中,曾播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讓學生聆聽、展開想象,并給出四個選項可供選擇,分別是:A.險峻的高山;B.清澈的小溪;C.美麗的田園;D.波濤洶涌的大海。結果ABCD四個選項均有選擇,其中90%的學生以上的選擇了D,15%的學生同時選擇AD、BC。可見,對于同一首樂曲,學生感受不同,通過想象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又如,對于肖邦的《bA大調練習曲》(Op.25),有的大學生聽了覺得是在藍天白云下,牧童仰望天空、悠閑地躺在草地上的場景;有的則認為是天鵝滑翔碧水,波光粼粼的畫面。可見,音樂審美想象是抽象的、不具體的。對于音樂藝術的音響與人們生活中的經驗有異質同構的作用,如下行音調往往和嘆息、哭泣聯系,短暫的休止仿佛抽泣。高音區輕微音量的快速運動,像是小動物、小昆蟲之類,而低音區的巨響,會想到猛獸或巨獸。基于音符排列秩序所形成的力度,音調、和聲、節奏會使人想到某種類似的張力或生活中的事物運動。如減七和弦有兩個三全音,暗淡而緊張,會想起心理緊張收縮的瞬間,屬七和弦明亮而開闊,使人想到安全而穩定的心情。又如,穆索爾斯基創作的《展覽會上的圖畫》中在描繪第六個場景時,兩種不同的音響效果使人腦海里會想象出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一種音樂節奏間歇、跳躍、停頓、遲緩表現了一個富有肥胖的猶太人驕傲自負;而另一種音樂旋律下行,同音的顫動重復則使人聯想到一個是瘦弱的、悲哀的窮苦人。想象是審美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接受者的想象在審美上擴展了心理空間,創造虛幻的理想境界,找到象征欲求,釋放心理能量,宣泄情感,寄托希望,最后使主體心靈享受到自由的快樂。[4](P.288)
(三)音樂審美理解力
音樂審美理解力是對音響的整體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樂接受(或欣賞)者對樂曲作出某種抽象的判斷,把理性認識融化于對樂曲的感性體驗中,使音樂欣賞達到更高、更深刻的層次。音樂審美接受是一個融情與理、情景交融的體驗過程,接受主體在其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闡釋,品味情愫、體味意蘊。由于大學生個體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審美趣味等各不相同,對音樂的理解和闡釋也就不同,正所謂人不同,美則不同。比如,對于貝多芬的奏鳴曲《悲愴》,很多大學生聽后做出這樣的理解:這不是悲愴的形象,而描述的是一對歡快的新人,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場景。對于不了解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劇情的學生來說,聽后對音樂的理解僅僅是一種強烈的不斷綿延而又不斷緩釋的緊張感。但當告知他們音樂的劇情時,這時旋律進行的上升、下沉,漸強、漸弱,不得緩解的緊張與不斷高漲卻又總是壓抑著的情緒發展,就會進一步使人產生渴望、沮喪,欲望、壓抑、激情等等關于“愛”與“死”的復雜情感體驗。由于音樂較之其他藝術,其音響材料具有非視覺性、非語義性,即音樂本身不能夠進行直接的視覺造型也不具有直接表達概念和思想的能力。因此,對于音樂的理解就有了多義性、不確定性,這也是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不同層面理解原因。對于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不但要求受教育者對自然和音樂有大量感性認識,而且要求他們具有全面的知識,對各民族的深層意識和各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及音樂風格有深刻的了解;既能都讀懂各類音樂語言,又能夠對音樂音響進行區別和分類。
(四)音樂感悟能力
音樂感悟能力通常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的聽覺作為識別聲音的感性器官對音樂感受能力的強弱不同;另一方面是聽覺在接受音樂聲音要素的同時,對其進行鑒別、體驗,進而悟出各種音樂要素的音響特征、情感特征乃至表現意義。音樂的感悟能力與高校學生長期以來的音樂修養有直接的聯系。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顯示,音樂感悟能力較強的學生中有72.36%的接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和音樂培訓,38.92%的學生家庭中父母(或其一方)有音樂背景、或從小受音樂熏陶;72.86%的學生綜合素質在班級排列前茅,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可見,音樂感悟能力與音樂修養水平是成正比的,如果接受者具有了相當水平的音樂修養,形成音樂審美意識時,即具有了音樂鑒賞能力。如對于貝多芬作品的英雄性、瓦格納作品的悲劇性、勃拉姆斯作品的崇高性的體悟,不但要有較高的音樂知識、需要有寬泛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因此,對于一些思想性較強、形式構成復雜、精神實質與表現意義深邃的作品,則更需要高校學生擁有廣博的文化修養、豐富的音樂知識才有可能具有良好的音樂感悟能力,從真正意義上展開對音樂較深層面的探索與認識。
音樂審美接受能力之提升———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大學生的音樂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審美接受不能沒有接受主體情感介入。大學生正值生理機能迅速發展時期,也是心理素質逐步完善的時期。他們的情感需要日益廣泛深入,音樂的藝術特點決定了是大學生最為適宜的情感載體。強烈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結合,加深了他們對美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審美認識、審美愉悅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學生的精神得到充實,視野得到拓寬,情感得到升華。現代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欣賞音樂可以使人的情感強度、情感產生發展的時間延續得到調節平衡,使人身心愉快。當碰到困難或遭受挫折時,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作品所呈現的雄渾不屈的氣勢、對未來堅定必勝的信念感染了無數聽眾,那種不畏命運多劫,反而要“摁住命運的咽喉”精神使人為感動、振奮;當你處于悲傷、苦悶時,歡快、優美而富有動感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會使你驅散愁云,心情舒暢。通過感受音樂美,音符如甘露流淌并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在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和對音樂美感的感悟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另外,大量的聆聽和讀譜可以增加各種預案的儲備。隨聽讀譜、隨譜默奏也是很好的方法。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應該始終要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那些充盈著真情實感的音樂作品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先決條件,而教師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抒發也是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音樂情感、提高音樂感知力的重要一環。
(二)強化大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強化普通高校音樂審美的實踐性,是提高大學生音樂審美接受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應當在豐富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去體會音樂、感受音樂、感悟音樂,從而提升自我。1.音樂實踐的多元化。藝術實踐應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單一的。傳統的音樂實踐活動往往局限于校內,以歌唱為主。在如今大的社會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應當寓審美于形式多樣的音樂實踐之中,用心體驗音樂,將唱、動、身、心最大限度地融合起來,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在親力親為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在校內校外展開的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鑒賞活動,有組織的社區演出、廣場音樂會、甚至各種慰問義演等等都是非常有益的。2.加強大學生團體音樂建設。合唱一門融藝術性、協作性、審美趣味性于一體音樂表演形式。學生在合唱訓練中要求做到聲部均衡、和諧,音色統一、節奏整齊、和聲清晰。通過合唱訓練可以很好地培養大學生的聽覺感受能力。大學生如果參與到良好的合唱實踐當中,就能夠領略和聲的美妙。而且,通過參與合唱團的排練和演出可以還培養大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增強相互間的人際交往。另外,大學生音樂社團、高校樂隊及大學生演出團的建設都是很好的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形式。3.增開簡易樂器演奏的教學。簡單的器樂演奏如鼓、云鑼、木琴等打擊樂器以及吉他、笛子、電子琴等樂器學習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強對音樂的審美興趣。通過器樂教學,激發大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大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全面吸收和鞏固,也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三)加強大學音樂課程建設
根據筆者問卷調查顯示:88.95%的大學生喜歡音樂,93.4%的大學生希望學校開設音樂課程;但只有18.9%的學生認為開設音樂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而65.23%的學生認為高校開設音樂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由于傳統的音樂課程過于的強調其教育的功能,在無形中扼殺了許多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對音樂課程產生抵觸、消極的心理。目前,我國高校在音樂課程(包括公共課、選修課)的設置和建設方面亟待完善。高校音樂課程的開設應當圍繞藝術素質教育的要求、大學生音樂審美的需求等方面開展。課程的設置包括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文化知識、音樂史、音樂鑒賞、音樂美學等理論課程以及器樂、聲樂、合唱等實踐課程。在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有效手段,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相結合,使學生們在感受藝術審美愉悅的同時,增加音樂文化知識,提高音樂審美接受能力。這也是普通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目的。音樂審美接受是一個逐漸從被動向主動轉移的過程,是由表及里、逐層流動的深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音樂審美接受能力是基本的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它往往決定了音樂審美的深度。高等院校的學生具有良好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對于音樂審美接受能力的培養擁有可塑的土壤,加強并提升大學生的音樂審美接受能力無論對于個體還是社會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