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健身對傳統健身發展影響的社會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網絡健身是一種新興的健身方式,研究主要從社會學視角研究網絡健身對傳統健身行業發展造成的影響,網絡健身對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網絡健身對不同人群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克服網絡健身自身的缺點。研究結果對我國網絡健身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希望能對網絡健身和傳統健身行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引導、借鑒作用,并能最終引導民眾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健身活動,使健身真正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關鍵詞:網絡健身;傳統健身行業;社會學研究
0 前 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健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傳統健身方式本身的特點,導致民眾由于時間方面、空間方面、經濟方面等原因,無法堅持參與傳統的健身,尤其在霧霾等重污染天氣下以及重大疫情等非常時期,民眾更無法在戶外參與健身活動。最終導致健康問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給國家的經濟造成了沉重的壓力。2015年7月,經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在未來幾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1]。網絡健身是一種時尚現代化新型健身方式,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健身模式的某些缺點。通過互聯網終端使人們在自己的家中或辦公場所就可以抽時間健身,網絡健身平臺的運動項目將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不斷開發出來,逐漸影響人們的生活,勢必會對傳統健身行業產生沖擊,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社會對健身理念的認知。本研究試圖從社會學視角研究網絡健身對傳統健身行業發展的影響和對民眾健身行為的影響,探討網絡健身對不同人群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克服網絡健身自身的缺點。希望能對網絡健身和傳統健身行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引導、借鑒作用,并能最終引導民眾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健身活動,使健身真正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1 網絡健身的概述
1.1 網絡健身的概念
網絡健身是指現實中人的運動通過傳統健身器材和數字技術的結合,在遵循不同體育項目規則的基礎上,經過信息技術處理把現實中的運動場景相對直觀地表現在電腦或者電視顯示器上,從而借助網絡平臺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健身交流。同時,還可以借助網絡健身平臺與專業的健身教練線上交流,避免出現在傳統健身場所因健身者體型或健身動作不規范產生的尷尬[2]。這種健身模式從健身器材本身的功能,到統計有效的健身數據,再到網絡的健身個體互動,具有更加人性化和科學性的特點,可以使人們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廣泛性地參與體育活動,從而產生健身的本質效果。
1.2 網絡健身興起的社會學因素
網絡健身的興起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社會學因素。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網絡技術迅速普及到普通家庭,網民數量急劇增加,這為網絡健身的興起提供了技術基礎和民眾基礎。在經濟發達的城市,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尤其是上班族中的年輕群體生活壓力較大,沒有太多閑暇時間主動參與健身。對于各年齡段的學生群體由于學業壓力較大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健身,另外,相當部分年輕群體閑暇時間沉迷網絡,不愿走出戶外或去健身房參與健身。在霧霾、沙塵等重污染天氣、極熱、酷寒等極端天氣以及重大疫情或其他非常時期更不適合戶外健身,這些因素都對網絡健身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
1.3 網絡健身的特點
網絡健身是數字體育的新一代,所體現出的便捷性、科學性、互動性、娛樂性、經濟性的特性[3]。便捷性: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不受惡劣天氣、重大疫情等極端公共安全事件的影響,自主選擇合適的時間、空間進行健身活動;科學性:由于借助信息技術,使人們的健身活動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更加科學的健身指導,并通過網絡健身終端不斷積累個人的健身數據,為網絡健身教練給健身者制定更加科學的運動處方提供依據;互動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并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將參與網絡健身模式的人群集中在一起,通過對個人運動的情況實時地在網絡上進行廣播,使參與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比賽,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健身者的鍛煉意志,有利于個體對個體、個體對集體的互動;娛樂性:網絡健身平臺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模擬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健身行為,利用高科技的動作傳感器來模擬健身者的動作,使健身者在進行正規有效的健身行為時,給予自己精神上的成就感,使之更加投入;經濟性:網絡健身器材的價格相對低于傳統健身器材,這對于物質條件稍差的健身愛好者來講很有吸引力。
2 網絡健身模式對傳統健身行業發展的社會學影響
2.1 促進傳統健身行業向多元化發展并帶來新的商機
長遠來看,網絡健身模式的推廣將會促進健身器材行業的發展。隨著網絡健身個人體驗用戶的增加,必將促進智能手機、運動手環、電腦、數字電視等相關裝備的普及應用。例如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需要在自行車上加裝相關傳感器等,球類愛好者則需要購買可以將運動時的動作、姿態轉換為虛擬運動視頻效果的運動手柄,這可能會開辟一個新興的數字化體育器材市場。另外,網絡健身模式的出現給線下健身房、體育活動中心等傳統健身場所提供了一種新的升級思路。可以對傳統健身場所進行技術改造,通過加裝相關傳感器等技術升級手段,將健身者的動作軌跡、力量強度以及熱量消耗等健身數據傳送到網絡數據庫,使健身者不僅可以與自己以往的運動數據對比,還可以與同平臺的健身體驗者進行比較,從而促進傳統健身場所的發展。
2.2 促使傳統健身行業引入信息技術
目前很多健身機構都是借助投資機構的支持,在其擴張經營過程中只注重營銷手段多樣化吸引客戶,通過預售模式透支健身愛好者的消費熱情和消費潛力,從而忽視了控制預收費周期和消課率。而網絡健身模式可以借助其自身特有的優勢,對傳統健身行業進行信息技術改造,例如通過運動手環、手機APP等即時監測設備進行輔助,實現線上線下健身相結合,進而開發出統計健康信息和指導健身的收費服務,實現營銷手段多元化,這有可能成為網絡健身行業的盈利增長點。
2.3 幫助傳統健身行業克服部分行業弱點
傳統健身行業的運營模式是開設健身俱樂部或健身房,這種模式有其固有的弱點:無法覆蓋所有的人群,健身環境比較嘈雜。一部分人群住處離健身場所較遠,只能在家或在戶外運動場自己練;另一部分健身群體是健身初學者,他們已經在傳統的健身場所辦理了會員卡,卻由于請不起昂貴的私人教練,只能自己練,最終導致健身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健身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2.4 網民數量的增加引發在傳統健身行業融入網絡健身元素的思考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7 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2020年初,受肺炎疫情影響,大部分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在線教育、在線政務、網絡支付、網絡視頻等應用的用戶規模較2018年底增長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4]。網絡健身作為一種新興的健身方式,廣大民眾對它的認知和接受有一個過程。由于中國網民數量巨大,總有一部分人群選擇嘗試或體驗網絡健身,總會有適合的人群。從而引發在傳統健身行業融入網絡健身元素的思考:傳統健身器材的數字化和健身數據信息的可視化是否必要,網絡健身能否最終成為傳統健身行業的強力競爭者。
3 網絡健身在推廣過程出現的問題
3.1 民眾對于網絡健身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不是太高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徐州、蘇州、連云港三個地市的部分商業健身場所、學校(含大中小學)以及老年活動中心,發放相關調查問卷,并走訪相關專家咨詢,發現民眾對于網絡健身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不是太高,真正了解并體驗過網絡健身的人群數量很少,其中青少年群體和老年人群對網絡健身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最低,分別為14.9%、6.4%和9.6%、3.8%;成年人群因為學業、工作、家庭等因素影響,導致網絡健身的認知度和參與度都不高。因此,網絡健身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影響存在較大差別。從網絡健身的參與人群分布來看(見表2),受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群體參與度最低,老年人群由于生活習慣和對網絡健身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也很低;在校大學生和職場上班人群的參與率稍好,但是經實際調查了解發現其參與程度大多是體驗幾次,很難長期堅持參與。
3.2 網絡健身的內部組織結構松散
網絡健身的優勢是健身者可以借助互聯網跨越網絡和健身兩個產業領域,實現隨時隨地專業化健身。但是,網絡健身者多以自我管理為主,通過虛擬的網絡平臺將其集中在一起,他們之間的溝通健身體會依然會受到虛擬網絡的阻礙,導致健身教練或專業人士對網絡健身愛好者的影響力大大下降。在網絡世界里,由于參與網絡健身的愛好者大多是自主健身,網絡健身項目的規則和鍛煉指標參與者缺乏約束力,導致健身的科學性和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對于少數運動強度大的項目容易產生運動損傷。
3.3 網絡健身平臺的信息資源供給不足
目前我國網絡健身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和開發利用才剛開始,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網絡健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夠,數據庫水平不高,健身與互聯網難以實現資源共享;網絡健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分工和協調;網絡健身信息資源不足,尚未形成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和保存的規范化過程,很難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亟須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網絡健身數據庫[5]。
3.4 網絡健身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考察
網絡健身產生的初衷是想“入駐”每個家庭,降低人們健身時間、空間的限制而實現隨時隨地健身。通過訪談調查了解到,在網絡健身中,跑步、自行車、瑜伽、體操和健美操類項目等與傳統健身類似。但是,對于像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類運動項目來講,如果通過網絡平臺來健身,只能借助類似的遙控手柄或傳感器來完成,健身體驗上更像是玩網絡游戲,其健身效果還有待考察。此外,少數網絡健身項目受設備和網絡影響存在動作延時,很容易導致運動節奏不一致。筆者訪談過的有關健身專家表示,運動健身非常講究鍛煉的針對性,而網絡健身模式提供的線上健身計劃針對性和實際效果無法與線下健身指導相比。網絡健身者對于個人動作的合理性、運動強度的適宜性等無法把握,導致大部分網絡健身者很難堅持長久、自主鍛煉。
3.5 網絡健身的體驗環境和體驗方式依然存在爭議
網絡健身開展的時間、空間選擇自由度很大,人們可以在家中和相對獨立的辦公空間自由開展,在惡劣天氣、重大疫情等極端公共安全事件的影響下依然可以實現自由、安全健身,這是它的優勢所在。但是,人是群居性動物,如果長期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獨自健身,會面臨空氣質量差和缺少相互溝通交流的問題,長此以往也會造成健身熱情下降的問題。同時,由于某些網絡健身項目類似于網絡游戲,趣味性極強,可能會使參與者上癮影響其個人生活。另外,目前大部分網絡健身項目的設計只能鍛煉諸如手臂、腿部等少數身體部位的力量,很容易造成肌肉拉傷。因此,盡管網絡健身模式有其固有的特點和優勢,但卻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線下健身模式。
4 網絡健身模式對傳統健身行業發展的啟示
4.1 借助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健身行業
移動互聯網興起之初,各大企業爭相開啟APP爭奪戰。健身行業也是如此,可以通過線上流量輔助線下獲客。以keepland、樂刻健身等擁有線上用戶的APP為例,他們通過線下開店的模式穩固用戶群體。keepland將線上課程推廣到線下體驗,單次付費練完即走;樂刻健身24h無推銷健身體驗,讓線上建立的穩固人群在線下獲得更好的健身體驗。此外,光豬圈健身房則通過讓會員額外購買數字化運動手環(APP同步更新店內會員數)的方式,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到店時刷手環,就可以體驗運動健身、個人物品儲存、運動后洗浴等服務。因此,應該肯定網絡健身的積極作用,“互聯網+”技術讓健身場景更加智能化,消費體驗借助移動信息設備變得高效快捷。
4.2 傳統健身場所應嘗試減少預收費周期,提高消課率
目前國內大部分健身場所都采用預收費模式,預收費周期為1-3年不等。這種傳統模式決定了它就是一個銷售型的行業,不完全是一個服務型的行業。另外,高負債率也讓商業健身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非常弱,一旦遇到市場環境變化,很容易崩盤。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中國商業健身俱樂部80%基本在維持或虧損狀態。一旦出現經營不好,傳統健身房根本沒有好的“退出機制”(把現金流變成凈利潤),反倒是倒閉成為最佳的退出機制,最終導致關店、跑路成為常態。當前可以借鑒超級猩猩等新興平臺的運營方式,以線上流量為引,通過其線下的團體課工作室,以線下健身房為基礎,采用零售制的模式售賣健身課程。不辦年卡,按次付費,沒有推銷,讓用戶有自由的選擇空間,可以在減少成本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
4.3 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推動健身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誰擁有資源誰就能把握數據就能占領市場。新零售的概念就此而來,這是一個概念化的事物,大數據、觸及、反應是新零售生態的首要特征。網絡健身采用的是通過SAAS智能辦理體系、智能設備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主打線上買賣、線下體驗,打破會員制的形式,完成即買即用、用完就走的同享形式,應該算是新零售健身的一種形式。另外,房租和人力成本永遠是線下的傳統健身場所無法回避的問題,而新零售模式剛好能解決人力成本的問題。健身行業僅僅依賴線上是遠遠不夠的,線上處理的是新零售的大數據問題,重點仍是要回歸線下,互聯網健身場所也要布局線下體驗館。可以嘗試邀請一些有粉絲量、有知名度的運動員來自己的健身房打卡健身、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出去,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同時發力。
4.4 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網絡健身數據平臺
網絡健身數據平臺是指“人、機、物”在互聯網的作用下相互交融所產生的健身大數據[4]。隨著人們參與網絡健身熱情的提高,網絡健身數據平臺的建設對推動全民健身與網絡健身推廣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通過對健身數據的不斷積累和分析,可以進一步探究如何優化網絡健身模式,進而改善網絡健身體驗;利用好現有的網絡健身信息資源,嘗試通過構建不同類型的網絡健身數據平臺來實現健身與互聯網資源的共享;不斷完善網絡健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機制,努力形成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和保存的規范化過程,最終建設完善標準化、規范化的網絡健身數據庫。
5 結語
網絡健身的出現對傳統健身行業的發展形成了挑戰和較大影響。但是,這種挑戰和影響對于傳統健身行業的生存不是致命的,還不足以撼動傳統健身方式的市場地位。總體上看,年輕人是參與傳統健身和線上網絡健身的主體,隨著網絡健身模式的不斷推廣與發展,必將對傳統健身行業產生沖擊。從某種角度講,傳統健身與網絡健身的結合可以成為傳統健身行業發展的新模式,進而成為推廣網絡健身模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04.
[2] 李壯志,李立,李長虹.網絡時代的大眾健身服務現狀[J].考試周刊,2011(5):144-145.
[3] 徐濤.C++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網絡協同健身[J].科技信息,2011(8).
[4]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20.
[5] 苗治文,李曉龍,岳超.我國全民健身的網絡支持與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5):17-22.
作者:楊磊,趙海龍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連云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