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民社會概念溯源及述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CivilSociety”概念是一個基本屬性上源于西方,且體系極富開放性與內涵極富衍變性的概念。其歷史研究孕生并演進于西方近現代社會,不同時代的政治哲學家以不同的理性結構來詮釋概念和表述對其的理解。它在一般意義上更多地也被譯為“市民社會”,在臺灣地區被指稱為“民間社會”概念。“公民社會”與“市民社會”的概念既有吻合重疊之處,又有各自著重于政治權利或經濟生活的分疏差異。 “公民社會”研究的“二分法”向“三分法”的轉變,以及其含義的豐富、公民與國家復雜關系的詮釋表明了國內外學術界對“公民社會”概念問題研究的進展。進入21世紀,“公民社會”概念其理論建基于一種新的社會情勢與時代背景。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思潮,一種新的政治哲學,一種新的社會范式,“公民社會”概念研究也將在規范性與實證性的層面下不斷深入。
關鍵詞:公民社會市民社會公共領域社會范式
一、
關于civilsociety,在當代學術語境中一般意義上被譯為“公民社會”,在此之前的近現代西方歷史條件下其長期也被譯為“市民社會”概念。Civilsociety不同譯名的不同表達,代表了國內外不同學者對這個詞的不同理解,從政治權利的層面偏好“公民社會”的用法,從經濟生活的層面偏好“市民社會”的用法。俞可平先生在《正在興起的公民社會與治理的變遷》中認為:“公民社會,常常又被稱為民間社會和市民社會,其實它們是同一個英文術語civilsociety的三個不同中文譯名。但這三個不同的中文稱謂事實上并不是完全同義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微妙的差別。......‘公民社會’是改革開放后引入的對civilsociety的新譯名,這是一個褒義的稱謂,它強調civilsociety的政治學意義,即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越來越多年輕學者喜歡使用這一新的譯名。不少學者實際上交叉使用公民社會和市民社會兩種用法,前者強調civilsociety的政治學意義,后者著重于其社會學意義?!?
一些臺灣學者(南方朔、木魚、江訊等)將civilsociety譯作“民間社會”,作為相對中性的的譯法,并提出所謂民間社會理論,主張通過民間力量對權威統治持續不斷的抗爭來建立民間社會自主自律空間,從而形成一種“民間社會對抗國家”的關系架構。2但鄧正來先生認為它過于邊緣化,帶有臺灣社會發展的顯著痕跡,突出強調了官民對立和臺灣社會的那種自下而上的運動特征,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不具備普遍性。3因此在本文中不再使用“民間社會”的概念,而是交相考察“公民社會”與“市民社會”的用法及概念演變的走向。
“公民社會”概念孕生并演進于西方社會,它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理性結構出現在社會理論中,既體現著時代進步中社會自組織的痕跡,又印有公民個人理性建構的傾向。從描述性、價值性與分析性的“公民社會”定義出發,“公民社會”概念既被認可為一種政治口號來使用,又是一種政治哲學的規范性概念,也是一種政治社會學的解析性概念。
作為一種政治口號來命名的“公民社會”概念,是一種描述性定義。它在政治權利層面往往被用作動員公民積極主動地參予社會生活,是一種直接和具有外在目的、具體的政治口號。美國學者塞利格曼指出:作為一種具體的政治用法,不同運動和政黨把它作為政治口號來使用。4在西方,市民社會被用作一個政治口號以爭取公民的各種社會權利(性別平等、種族和民族平等、更好的醫療保健等),并推進共同體的事業。各種新社會運動對市民社會概念的用法即是如此。在東方,(蘇聯、東歐等原社會主義國家)市民社會概念被用來同國家相對抗以爭取公民的各項政治權利(集會、結社自由、出版自由等)。
作為一種政治哲學的規范性概念,“公民社會”是一種倫理情境的理想模式。它是一種價值性定義。它是對社會共同體內部合理社會秩序的和諧設想,是一種社會結構的應然性設計。按美國學者塞利格曼的見解認為這是在理念、價值與信仰層面的綜合使用,為人類共同體成員提供了一幅美好生活畫卷。
而作為一種政治社會學的解析性概念的“公民社會”,則是在社會組織方式上的使用。它是一種分析性定義。塞利格曼指出,作為一種社會學概念的市民社會有兩種寬泛的用法,第一種是在某種政治社會學的制度或組織的水平上使用。第二種是使它成為價值和信仰領域的一種現象。
20世紀90年代以前,“公民社會”的概念更多地被“市民社會”所取代?!笆忻裆鐣备拍钫紦私^大多數西方思想家的文本文獻。西方歷史上第一本以市民社會為主題的著作------亞當.福格森的《市民社會史論》(《AnEssayOntheHistoryofCivilSociety》,1767年首版于英國愛丁堡)------典型地反映了西方近代歷史的市民生活變遷走向。18世紀以前,針對于人類的自然狀態或野蠻的部落生活,“市民社會”概念作為對立面意指人類的文明狀態應運而生,它不是對應于政治社會而談的。如果說這是一種古典的“市民社會”概念的話,那么18世紀下半葉之后的“市民社會”概念就是一種現代的詮釋。正如馬克思所說:“‘市民社會’這一用語是在十八世紀產生的,當時財產關系已經擺脫了古代的和中世紀的共同體。”5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卡羅瑟斯(TomasCarothers)在《市民社會》中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出現于18世紀晚期蘇格蘭和歐洲大陸的啟蒙運動。從佩因(T.Paine)到黑格爾(G.Hegel)的眾多政治理論家,將市民社會的概念發展同國家平行但分離于國家的范疇--一個市民依照自己的利益和愿望聯合起來的領域。這種新思想反映了不斷變化的經濟現實:私有財產、市場競爭和中產階級的勃興。它同樣產生于對自由日益普遍的要求,這一點從美國的獨立革命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得以體現......到19世紀中葉,當政治哲學家們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社會和政治變遷時,這一術語被漸漸替代了。
在此情境下,我們可以判斷“市民社會亦稱公民社會,就其一般意義而言是指社會中各個個人私人利益關系的總和,它是國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會秩序和社會過程,它通常只有在把政治國家當做自己的參照體系時才有意義。市民社會代表‘私’的領域,而政治國家則代表‘公’的領域。市民社會的顯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對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會結構和過程,諸如各種民間組織機構、非政府機構、中介組織、社會運動等均屬于市民社會的范圍。”6在馬克思著作的文本中所使用的“bourgeois”,成為市民社會的對應式概念。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馬克思在經濟基礎的物質層面上常把市民社會直接等同于資產階級社會,但后來這種看法被區隔?!熬推湟话阋饬x而言,諸如‘資產階級社會’、‘經濟基礎’、‘生產關系’這些概念都不完全等同于‘市民社會’的概念,‘市民社會’的外延比它們要寬泛得多?!?
可見,1992年以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在一般通識的意義上采用市民社會的譯名?!笆忻裆鐣背蔀橐环N廣義的通行用法。而“公民社會”概念的復興則緣起于當代自由主義的崛起。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波蘭團結工會對國家集權體制的反抗與斗爭運動,“公民社會”成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與綱領。他們以要求擴大公民社會自主的活動空間,反對國家對公民社會的支配與控制。新社會運動的興起使學者看到了公民社會研究的蓬勃希望。公民社會(CivilSociety)理論再度流行起來并成為當代西方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它在西方政治家和公眾中也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
緊隨著對“Civilsociety”概念的深入領會,20世紀90年代后東歐及全球公民社會的興起,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化及民主化浪潮的深化,及凸顯公民主體地位與加強對國家權力監督制約的趨勢,使許多學者對采用“公民社會”的譯法已形成越來越接近的共識。甘紹平在《邁進公民社會的應用倫理學》中認為:“然而,促使公民社會理念復興運動的更為直接的導因,乃是東歐及前蘇聯等國家為擺脫集權式統治而進行社會轉型的進程。然而盡管早在六十年代美國學者就有關于‘公民文化’的討論,但‘公民社會’(civilsociety/Zivilgesellschaft)這一概念成為一個流行語詞,成為學術界廣為關注的一個話題,卻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換言之,在一些發達國家公民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但關于公民社會的描述與探討卻是后來才發生的。國際學術界之所以出現了這種情況,有兩個因素不能不提及。第一是與一些東歐國家對建立公民社會,從而提高國家對矛盾與沖突的承受力、保障轉型期的社會穩定的興趣相關。為了滿足這一興趣,學界十分有必要從總體上對公民社會的特征做一番總結梳理。第二則是與公民社會自身發展的需求相關。人們開始探詢:一種民主的公民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遇到了哪些問題,哪些需要進行修正,哪些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使公民社會概念的內涵贏得豐富與深化。在這兩個因素中,第二點似乎尤為重要和根本?!?
英國學者戈登.懷特在對1990年代以來“公民社會”概念的漸生并在全球地域擴張的走向作出總結時認為:“公民社會思想在任何關于民主化的討論中都處于中心地位,因為它提出了社會力量在限定、控制國家權力并使之合法化方面所發揮作用這一主要問題”。10
盡管在中國的學術界,對“公民社會”概念的應用,往往容易與“市民社會”的概念混合在一起。但新近的概念應用,更多的傾向于“公民社會”上。“從中國內地的研究狀況來看,最近幾年采用這一譯名的比較普遍。而且,就中國社會的實際情形來看,中國是一個擁有8、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如果采用市民社會的術語,無形中就將廣大農民排斥在外。再者,就civilsociety的政治學意義而言,本來側重的就是公民權利和公民政治參與,所以在當下,公民社會確實是一種較好且較為普遍的譯名?!?1出于對“公民社會”概念的政治地理環境論判斷與整全性理解,何光滬在《“公民社會”與“超越精神”》中認為:“而在現代中國城鄉環境差別很大,鄉村居民不被稱為‘市民’的情況下,‘市民社會’一詞很容易遮蓋原本的政治涵義,因此應改譯為‘公民社會’。毫無疑問,整個中國社會,不論城鄉,都應該變為‘公民社會’,這就需要所有的中國人,不論是否‘市民’,都必須具有‘公民意識’。‘公’者,非私也。公共秩序之是否合理,的確與私人有利害關系。但是,要建立合理的公共秩序,卻需要人考慮全社會的公共關系,需要擺脫短暫的私人利害考慮,走出狹隘的一己個人局限,這就是超越自我。統言之,要維護和促進每一個人的自我利益,需要建立公民社會,而要建立公民社會,又需要每一個人顯示其超越自我的精神?!?2
“公民社會”概念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這得利于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進程,它使得高度政治化的中國社會在其外部開始漸漸地生長出一個相對獨立的非政治領域,這也正是我們實證意義上客觀認識到的“公民社會”雛形。鄧正來先生在《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中認為,在政治層面以“公民社會”概念替代“市民社會”概念,也可以說:公民社會理念憑藉諸種擺脫集權式統治的運動以及種種“新社會運動”(newsocialmovements)而得以復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公民社會話語”以后,便在另一個向度(dimension)上依據這種知識自身所具有的相對自主的邏輯,或者說在某種意義上脫離其直接賴以的成因而逐漸形成種種新的理論研究的努力。這在理論研究領域中具體表現為相對獨立的知識范式的建構。
那么“公民社會”的用法,在理性的研究視域中,它既可是一種研究方法,又可是一種分析概念。宏觀上體現為它在與國家關系的把握中;微觀上,體現為它在與結為社群的公民關系的應對中。從當代中國社會分殊化變遷的進程及現實判斷,“公民社會”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的非政治的社會關系領域。它大致正處于“公民社會”同政治國家的分離階段。“公民社會”在中國現實社會情境下有其特殊的意義,它的價值功能與內涵指向對于形塑兼備自由與秩序、平衡公平與效率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用重大。
二、 考察“公民社會”概念的歷史溯源,也主要圍繞著西方文化語境層面進行。這也是“公民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里,“公民社會”或“市民社會”概念也往往被相互替換?;蛘哒f,“公民社會”概念是對“市民社會”概念在政治及公共權利范疇上可能的替換。
“公民社會”概念在詞源上來自于拉丁文CivilisSocietas?!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拉丁文CivilisSocietas的含義在公元1世紀便由西塞羅提了出來,表示一種區別于部落和鄉村的城市文明共同體。13古希臘的城邦大概可算作CivilisSocietas,這個概念似乎表達了一種“文明之邦”的感覺。14世紀以后,歐洲人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CivilisSocietas以表示從封建體制外生長出來的商業城市文明,這繼承了西塞羅的含義。緊接著,洛克在《政府論》中第一次將“公民社會”做為邏輯推演中的一個分析概念來使用。他的“公民社會”等同于其政治哲學中從自然狀態經過訂立契約而形成的政治社會。這是人類發展邏輯中的一個階段,即有政治的階段。洛克雖然已意識到社會中的政治領域與非政治領域的區,但在他的觀念中,二者同屬于“公民社會”。14
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憲政民主的發展歷程來看,代表共同體權威及強制力的國家與代表公民自主性的公民社會,其關系經歷了一個從相對分離直至相對融合的趨勢。鄧正來及J.C.亞歷山大主編的《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的導論中,認為孟德斯鴆以及承繼了孟氏的托克維爾設立了分立自治及相互制衡原則,以建立有利于市民社會的機制。它既指社會由政治社會予以界定,但作為政治社會的強大的君主制又受制于法治,而法治則需按分權原則獨立的“中間機構”來加以捍衛。15洛克、潘恩、托克維爾等自由主義的公民社會理論家,以對“公民社會”獨立存在和發展的有力論述及公共領域的啟蒙運動而主張維護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依靠一個活躍的、強有力的市民社會來制衡國家權力,由此形成自由主義者的“公民社會”概念。
廖申白先生認為:“在最近十幾年的中文學術文獻中,公民社會的概念被使用得越來越多了。最初這個詞是用來介紹國外的一些研究的。這個概念是17世紀一些西方著作家開始使用的,例如,在洛克、霍布斯的著作里面都明確使用了這個概念。公民社會產生的基礎被認為是那些同國家疏離的自治的社會力量:在歐洲,這些力量包括教會、自治城市、土地貴族和獨立農民;這些力量促成羅馬帝國解體,并且同國王們的權力相互疏離......公民社會的更古老的源頭被認為是希臘城邦社會。城邦的公民們,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和政治學著作中,不從事任何謀生的職業,他們在年輕時從事文化學習和軍事訓練,以便在需要戰斗時奔赴戰場;在中年時期,他們以輪流、抽簽或競選方式履行各種管理公共事務的責任,成為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年過中年之后,他們不再擔任公職,他們從事文學、藝術、哲學的研究,成為城邦中的咨議者;在他們內部,他們平等地、民主地分享國家的權力;在他們之外的整個社會之中,他們是作為目的存在的階級,是保持著城邦社會的智慧的階級,其他的階級--農民、工匠、奴隸等等,只是為城邦提供生存資源的手段。”16
方朝暉也從詞源學的意義上詳盡地闡述了西方學者的兩種不同的市民社會觀念和兩種不同的理解趨勢,指出現代市民社會是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自治城市社會兩種觀念的融合,既是一個“私人利益關系的總和”,又是“國家公民”的社會,在西方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而成。17
何增科在《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研究導論》中認為:“主張社會獨立于國家而存在的思想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但以國家和社會的分離為基礎的近代公民社會概念是在17—19世紀之間才出現的。近代公民社會理論是西歐和美國資產階級反對專制主義國家和重商主義國家捍衛個人自由和權利的重要武器。進入本世紀70年代以來,公民社會概念得到復活。起初它主要被西方少數左翼學者和東歐一些激進學者用來批判現實社會并闡明理想社會之輪廓。80年代后,公民社會概念逐漸融入西方主流派知識話語體系之中,關于公民社會的討論日益增多?!?8
俞可平先生認為:“近代市民社會理論把市民社會視為一個與國家相對的概念。早期自由主義市民社會理論把市民社會界定為個人權利和自由受到法律保護的領域。自私自利的但又享有一定權利和自由的個人構成市民社會的主體。后來的自由主義市民社會理論家如托克維爾、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等人把市民社會看作各種志愿性結社的集合體。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到馬克思更加強調市民社會的經濟方面。亞當.斯密等人認為市民社會是商業社會獨有的一種文明,它是一種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內部事務的社會經濟秩序。亞當.斯密時代早期的市民社會理論是商業社會特殊的文明體系。近代的市民社會理論則是在經濟市場化的趨勢中形成的。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主要是一種經濟關系或生產關系,他通過解剖市民社會來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質?!?9
19世紀法國的歷史學家基佐、梯也思與米涅等認為:公民生活、政治制度與道德風習一起構成了歷史前進的最終動因。20關于“公民生活”,馬克思的詮釋是公民生活“關系的總和”,又稱之為社會關系。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市民社會”的實質是指與“政治社會”(國家)相對立的“財產關系”,而“財產關系”則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21公民生活(生產關系)是整個社會制度的基礎。而公民社會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的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德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公民作為人的天性是歷史運動的結果,也促其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關系中完善自身的社會意識。
而從西方社會歷史上將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進行明確區分的角度看,黑格爾是理論先驅。黑格爾首先明確提出了“市民社會”的用法?!笆忻裆鐣@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聯合,這種聯合是通過成員的需要,通過保障人身和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通過維護他們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來的?!?2他在《法哲學》中把洛克和孟德斯鴆的觀點融入自己的思想,認為體現個殊性的市民社會獨立于國家,但在倫理上并不自足,從而需要代表普遍利益的國家對其加以救濟。23在他那里,市民社會的道德地位比較低,代表的是私人特殊利益,“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而國家則代表了普遍利益,是絕對精神在地上的完美體現,市民社會是從屬于國家的,也只有從屬于國家,才能保證其健康發展,不致陷入道德淪喪和社會混亂。因而,黑格爾運用“市民社會”這個概念,目的是抬高國家的重要性。他在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整全式系統中,論述了從社會個體到國家之間復雜的網絡關系。黑格爾認為國家應當絕對統領市民社會。于是在黑格爾那里,國家主權的絕對理念超越于個體的人而存在。國家逐漸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存在意義,超越于個體的人而存在,并被逐漸物化為一個獨立的實體。24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則源于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批判,強調“市民社會”中存在著剝削、壓迫和不平等的一面。要解決市民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國家干預就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的社會主義中,依靠國家來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導致國家統制的社會主義的形成,由此形成社會主義者的“市民社會”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市民社會的概念由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葛蘭西的著作而再度風行,這掀起了20世紀西方理論界對市民社會討論的第一次高潮?!案鹛m西重新啟用公民社會這一術語,將其描繪成獨立政治活動的特定核心和反對專制統治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領域?!?5出于對馬克思主義過分強調經濟因素的糾正,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主張重新理解公民社會,他把“公民社會”重新界定為制定和傳播意識形態特別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各種私人的民間的機構,包括教會、學校、新聞輿論機關、文化學術團體、工會、政黨等。企圖以此解釋為什么客觀上處境不利的成員仍主張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主張不僅應該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而且要推翻資產階級的文化統治。葛蘭西的“公民社會”理論認為:“意識形態維持一個特殊階級的統治和社會大多數人日常的習慣行為的條件,讓它們相互支持和加強。公民社會可被看作是一個特定的社會集團對社會全體的文化霸權;或者是一個國家統治的道德內容。意識形態,或社會的統治文化風格,提供直接或間接調整人的行為,使之有序,服從規則和可預言的世界觀?!?6
第二次“市民社會”討論的高潮出現在1989年蘇東劇變后以來,“市民社會”理論再度流行開來,并迅速轉換為“公民社會”的概念,成為當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潮。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各種不同用法和意義的公民社會概念目前已經變得十分時髦?!?7
全球民主化、市場化浪潮與波及世界各地的新社會運動,使許多民族國家的學者以西方經驗為憑鑒,采用“公民社會”概念思考本國現實社會境遇,探討“公民社會”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問題?!肮裆鐣备拍畋淮笠幠5厥褂茫鞣叫伦笈蓪W者、新自由主義理論家、新保守主義理論家爭相投入到討論的熱潮中。
進入當代社會,公民社會研究的視角得到了極度的拓展。出于對全球公民社會的理性認識,出于對世界社團革命運動的呼應,也出于對權威主義國家的反制,公民社會在政治與社會形式多元化的維度上得到描述。當代歐美政治哲學家用“公共領域”來闡明對“公民社會”的認識?!肮差I域”是哈貝馬斯提出的概念。他對公民社會的討論主要和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范疇聯系在一起論述。他在《公共領域及其結構轉型》一書中認為:公民社會是獨立于國家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私人領域指以市場為核心的經濟領域,公共領域指社會文化生活領域。28哈貝馬斯特別強調公共領域的價值,認為它正遭受商業化原則和技術政治的侵害,使得人們自主的公共生活越來越萎縮,人們變得孤獨、冷漠。他主張重建非商業化的公共領域,讓人們在自主的交往中重新發現人的意義與價值。公民自由地結合與組合,而私人的人們聚合在一起形成公眾,以群體的力量處理普遍的利益問題。正如哈貝馬斯所指出的那樣:“公民社會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發出現的社團、組織和運動所形成。這些社團、組織和運動關注社會問題在私域生活中的反響,將這些反響放大并集中和傳達到公共領域之中。公民社會的關鍵在于形成一種社團的網絡,對公共領域中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話語體制。”29公共領域則成為調節國家與社會、公民關系的緩沖地帶。哈貝馬斯的這種用法在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將公民社會理論大大推進了一步。
加拿大社群主義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則將“公民社會”界定為非政治的私人關系領域。他認為:“并不是那個使用了數個世紀的、與政治社會具有相同含義的古老概念,而是體現在黑格爾哲學之中的一個比較性概念。此一意義上的公民社會與國家相對,并部分獨立于國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與國家相混淆或者不能為國家所淹沒的社會生活領域?!?0而形成對比的是,西方自由主義的激進人士主張:“市民社會僅僅是一個國家法律框架之內的自主領域,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著諸如代議制議會這樣的溝通渠道;”31
阿倫特則從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的“公共性”入手對公民社會進行剖析。她指出家庭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分疏是古希臘城邦互為對立的生活常態。公共領域作為一種開放、多元與民主的政治空間,它鼓勵每一個平等的社會共同體成員自由地參與和無歧視地交流。在阿倫特那里,公共性不僅意味著無障礙的開放性,還表示著一種平等、積極的政治參與,意味著對多樣性的尊重與肯定。自我認識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在互動式的參與與辨論中,公共領域的公共性既得到體現,人類認識自我的經驗與認識社會與能力得到了提高。
兩位被稱為后馬克思主義者的美國學者柯亨和阿拉托則干脆將“市民社會”界定為介于經濟與國家之間的一個社會領域,從而將經濟領域排出了“市民社會”的范圍。他們在《市民社會和政治理論》一書中給“市民社會”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它是“介于經濟和國家之間的社會互動領域,由私人領域(特別是家庭)、團體領域(特別是志愿結社)、社會運動及大眾溝通形式組成?!?2
從哲學評介的角度,上述研究者更多關注的是對經典原著的解讀。哈貝馬斯從“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對資產階級“公共領域”(publicshpere)的結構進行了重新解釋,指出能夠形成公共意見的公共領域是充滿活力的。而泰勒則從社團自治或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對黑格爾式市民社會觀做出了重構。無疑這些理論都是公民社會知識范式建構方面的典范,但這些努力還很難說是公民社會系統理論的完全式建構;尼娜.錢德霍克則在《國家和市民社會:政治理論中的探索》明確指出;“一個平靜的和默認的市民社會產生一個權威主義國家,一個積極的和充滿活力的市民社會則保證有一個反應靈敏的和民主的國家。”33在這方面做出貢獻的還包括英國學者約翰·基恩于1988年出版的《民主和市民社會》(《DemocracyandCivilSociety》),它力圖維持和重新界定市民社會和國家的界限,努力實現市民社會的民主化并完戍對國家機構的民主改造。具體途徑是依靠公民們在公共領域里開展社會斗爭和提出政策倡議,以限制各種強權,擴大社會的平等和自由。以及美國學者柯亨與阿拉托于1992年出版的《市民社會與政治理論》(《CivilSocietyandPoliticalTheory》),它著重以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為基礎建立起自己的市民社會理論。
綜觀西方學術界的“公民社會”概念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三次大的分離:1、公民社會同野蠻社會的分離,以商業化、政治化的城市的出現為標志,完成于希臘羅馬時代;2、公民社會同政治國家的分離,以代議制政治的形成為標志,完成于17世紀、18世紀;3、公民社會同經濟社會的分離,當代西方社會正試圖完成這一過程。從這個過程中不難體會到,人類在不斷進行自我的否定,不斷被異化又不斷超越異化。公民社會(CivilSociety)理論在中西政治哲學視域轉向的時代背景下將仍是一個富有活力與實踐性的學術主題。
三. 從不同研究方法的視角切入對“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研究,也是“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在社會結構演進過程中的范式發展。在這里,“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概念往往被交替使用。
從“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分法的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概念,安東尼.布萊克是代表性人物。他指出:“市民社會指近代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里據認為是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經濟和倫理秩序。從目前的一般用法來看,市民社會并不具倫理色彩,而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4
而后,出現了以“國家----經濟----市民社會”的三分法,經濟系統已從“市民社會”中分離出去構成一個獨立的領域,私人領域、志愿性社團、公共領域與社會運動往往被看作是市民社會的四個結構性要素及其特征。何增科認為:“公民社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這一領域同國家相分離的組織所占據,這些組織在同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并由社會成員自愿結合而成,以保護或增進他們的利益或價值?!?5公民社會還包括與上述結構性要素互為表里、相互支持的基本價值或原則,它們構成公民社會的文化特征,這些基本的社會價值或原則是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公開性、開放性、法治原則。
對“公民社會”理論的研究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提出的?!肮裆鐣毖芯康亩址ㄏ蛉址ǖ霓D變,以及從概念闡發向關系梳理的轉化表明了“公民社會”研究在理論層面的進展?!肮裆鐣弊鳛橐环N新的社會范式,其理論建基立于一種新的社會情勢與時代背景?!肮裆鐣豹毩⒂趪叶碛械淖灾餍酝豢闯墒枪裆鐣钪匾奶卣鳌!肮裆鐣粌H是一個普通人都能參與解決問題的話語體制,而且還是一種群體的倫理秩序。由于公民社會的倫理秩序作用,它可以與國家,尤其是國家權力區分開來。但公民社會與國家卻并非總是對立的,因為國家權力本身可以成為一種道德政治。公民社會乃是一個有禮儀(civility)的社會,公民政治便是這一倫理秩序在公共生活中的體現。”36
而無論“二分法”還是“三分法”,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都是一個繁雜的問題。“公民社會”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政治國家的背景。研究“公民社會”,就離不開研究“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從理論界分的角度看,“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存在五種分疏:1、以托克維爾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制衡國家”理論;面對一個國家權力和機構日益膨脹的憲政國家,托克維爾主張保持一個活躍的、警覺的、強有力的由各種非官方社團組成的公民社會來監督和制衡國家。2、以托馬斯.潘恩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對抗國家”理論;在托馬斯.潘恩時代,面對一個專制主義和干預主義的北美殖民政權,公民社會對抗國家成為必然選擇。3、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從屬于國家”理論,面對一個各種私人利益競相角逐并充滿矛盾和沖突的公民社會,黑格爾寄希望于代表普遍利益的國家調停公民社會內部的沖突。此外,還有以美國學者邁克爾.伯恩哈德為代表的“公民社會與國家共生共強”理論,也就是二者相輔相成,理想格局呈現為強國家和強市民社會的和諧共存。以及瑞典學者米歇爾.麥克萊蒂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參予入國家”理論,也就是市民社會中各種社團組織參與國家事務的必要性,形成多元主義與社團主義兩種不同的模式,麥克萊蒂傾向于社團主義解構,利益集團多元化、自由競爭參與國家。而“公民社會制衡國家”與“公民社會對抗國家”的理論觀點皆源自于洛克的公民社會先于國家和外在于國家而存在的思想。而洛克理論的實質是公民社會決定國家,公民社會對國家享有最高裁判權。
中國內地civilsociety(公民社會或市民社會)問題的理論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從1992年開始到20世紀末。從對“公民社會”概念的引介性研究開始,相當多的研究文獻集中在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市民社會研究上,以及與此相關的黑格爾、葛蘭西、伯恩斯坦等人的市民社會研究上。并討論與介紹西方公民社會的基本理論,并圍繞“中國有無真正的公民社會及如何建構中國的公民社會”等重要問題展開實踐探討。在概念移植的層面,第一階段的文獻研究以鄧正來、景躍進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年總第1期發表《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為代表形塑了一個解決中國現代化問題的社會范式;
在此階段,國內學術界對“市民社會”這一概念的理解始于馬克思的經典著作。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更多的是批判吸收了黑格爾的用法,用以指稱私人利益關系領域。他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國家――公民社會”的分析模式倒了過來,形成“物質生產――公民社會――國家”的分析模式,不是通過國家而是通過公民社會去解說國家,從而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體系。37
馬克思的理解是自從國家產生后,社會就分裂為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兩部分,政治社會即國家是“和市民社會并列的并且在市民社會之外的獨立存在”38。在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中,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39市民社會是政治社會這個上層建筑的基礎。市民社會“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0
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分離的政治意義。“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展到了極點,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國家)的分離將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消失;而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國家從市民社會中奪走的全部權力都將返回社會,國家將不復存在,從而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區分也就失去意義。”41他還指出:“政治制度本身只有在私人領域達到獨立存在的地方才能發展,在商業和地產還不自由、還沒有達到獨立存在的地方,也就不會有政治制度?!?2馬克思摒棄了對市民社會做倫理上的評價,而只對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做客觀的分析?!斑@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可以看出過去那種輕視現實關系而只看到元首和國家的豐功偉績的歷史觀何等荒謬”43。俞可平先生在《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對此的評論是:“馬克思除了把公民社會作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私人活動領域這么一個分析概念來使用外,還將其視作一個歷史的概念,用以指稱“人類社會的一個特定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本質特征是階級利益的存在”。44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政治理論包容了現代公民社會的基本問題,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的建構提供了理論前提。
在此階段研究“市民社會”在西方自由主義理論的歷史進路,還需要從中國的現實社會生活與內外部環境的綜合層面加以認真的權衡、準確把握。那么,是否將當代西方“公民社會”的概念套用過來使用,還是繼承馬克思的用法較為合適,是此階段的難題。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末至今,隨著公共管理理論中的善治理論以及世界范圍內全球治理變革的興起,中國的“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既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對作為實體的“公民社會”進行實證研究,也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對作為框架模式的“公民社會”進行理論詮釋。而在概念再審視的層面,第二階段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更為興盛,它與全球化與民主化浪潮相對應,深化了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細分,并以第三部門的切入及對社會空間的建構性觀察完善了在文化多元化趨勢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徑選擇。
在一個張揚“現代性與公共性”的嶄新歷史平臺上進行“公民社會”研究,任重而道遠。它圍繞著民主、自由與平等這類基本的政治價值而展開?,F代“公民社會”的崛起是市場化與民主化的產物,它在相對獨立于政治國家的歷史進程中,不僅厘清了與政治社會之間的界限,而且凸顯其在價值領域的公民本體論與在政治領域的公民自主性。意大利學者盧恰諾.佩利卡尼指出:“市場是公民社會獨立于國家而自治的經濟基礎。破壞市場就意味著破壞公民社會。而沒有公民社會,自由和民主就無法生存和發展?!?5公民社會的價值也在于鼓勵社會共同體成員參予政治生活,在一個體現自主性的公共領域中平等地享有其應享的權利與自由?!肮裆鐣乾F代社會生活的一個特殊部分,它為每一個人的參與而敞開,盡管每一個人在其中實際并不同等地參與?!?6
當代“公民社會”概念理論承接著以往的“市民社會”概念理論,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系統理論,又是一種社會研究基本范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作為一種規范性與實證性研究并重的政治哲學,在對政治社會的專制權力進行強烈的社會批判的同時,以一種民主、平等與正義的政治理想形塑著文明社會的形態。
總之,“CivilSociety”概念是一個多元性的概念,是一個基本屬性上源于西方社會,且體系極富開放性與內涵極富衍變性的概念。公民社會,其構成有三個要素。其一,公民社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由經濟、宗教、文化、知識、政治活動及其他公共領域中的自主性社團和機構所組成。其二,這些社團組織由社會成員自愿地結合而形成,并在同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以保障或增進成員的利益或價值。其三,公民社會有一整套廣泛傳播的文明的或公民的道德與風范。第一個要素常用于指稱狹義的公民社會,廣義的公民社會則包含以上三個要素。
進入21世紀后,國內外社科學術界對公民社會的研究沿著兩個不同的趨勢不斷地深化:一是對“公民社會”概念的理論建構,從政治哲學層面進行規范性研究;二、按照國別與區域的分化,從社會學與歷史學層面對“公民社會”概念進行實證性研究。當代“公民社會”理論研究,是相關于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與歷史學等多學科重疊范疇上的交叉分析,是在其歷史性與普適性基礎上的深入詮釋。其體系在更完備與成熟的同時,其紛爭也圍繞著概念的提出、標準、內涵、適用與否等問題而展開,特別是關于當代中國社會是否存在“公民社會”的問題成為聚焦的熱點。
可見,“公民社會”問題不僅是西方自由主義政治思潮與資產階級政治理論的主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大課題。預見在未來的時間里,緣于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深入以及努力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公民社會”的理論在全球政治體系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意義也顯得愈來愈重要,其概念探討與理論論戰將愈來愈深入。
注釋 1俞可平等:著《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轉引自鄧正來:《臺灣民間社會語式的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4卷(總第5期),第94頁。
3鄧正來:《中國發展研究的檢視----兼論中國市民社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總第八期。
4參見亞當.塞利格曼(AdamN.Seligman):《市民社會的理念》,紐約自由出版社,1992,第201頁。
5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第41頁。
6俞可平:《社會主義市民社會: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載《增量民主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196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頁。
8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9甘紹平:《邁進公民社會的應用倫理學》,載甘紹平葉敬德主編:《中國應用倫理學(2002)》,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10(英)戈登.懷特:《公民社會、民主化和發展:廓清分析的范圍》,何增科等編譯,《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69頁。
11李熠煜:《當代中國公民社會問題研究評述》,《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94-95頁。
12何光滬:《“公民社會”與“超越精神”》,本文轉,《世紀中國》網站。
13戴維.米勒,韋農.波格: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4參見洛克:《政府論》(下)葉啟芳,瞿菊農譯,商務印書館,1993,第174頁。
15鄧正來、J-C-亞歷山大主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16:廖申白:《孕生中的公民社會》,未刊文本。
17方朝暉:《市民社會的兩個傳統及其在現代的匯合》,《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18何增科:《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研究導論》,載《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9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第173頁。
20參見基佐:《歐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譯,商務印書館,1998。基佐:《法國文明史》,沅芷、伊信譯,商務印書館,1993。
2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人民出版社,1977,第2頁。
2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95,第173頁。
23參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95,第1章。
24霍克海默:《自然法與意識形態》,載曹衛東(編選):《霍克海默集》,渠東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第14頁。
25〔美〕托馬斯·卡羅瑟斯(TomasCarothers):《市民社會》,蒲燕譯何乃剛校譯摘自美國ForeignPolicyWinterl999-2000,《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7期。
26Cf.ZygmuntBauman,Socialism.TheActiveUtopia(London:GeorgeAllen&UnwinLtd,1976),pp.65--66。
27瓊.柯亨(JeanL.Cohen)和安德魯.阿拉托(AndrewArato):《市民社會和政治理論》,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92,第ⅶ頁。
28(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及其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
29JurgenHabermas:《BetweenFactsandNorms》,Cambridge:PolityPress,1996,第367頁。
30鄧正來:《公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架構》,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總第3期。
31董炯:《國家、公民與行政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151頁。
32瓊.柯亨(JeanL.Cohen)和安德魯.阿拉托(AndrewArato):《市民社會和政治理論》,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92,前言。
33尼娜.錢德霍克(NeenaChandhoke):《國家和市民社會:政治理論中的探索》,新德里哲人出版社,1995,第72頁。
34《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出版社,1992,笫126頁。
35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研究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年第1期。
36徐賁:《自由市場和公民政治:從三種公民觀看兩種全球化》,《世紀中國》網站,2004-11-26。
37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第61頁。
3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9頁。
3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4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42頁。
41俞可平:《增量民主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194--195頁。
42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載《馬恩全集》第1版笫1卷,第283頁。
4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頁。
44俞可平:《馬克思的公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第60頁。
45參見盧恰諾.佩利卡尼:《什么樣的社會主義》,載《未來的社會主義》,第203頁。
46MariaRenataMarkus,"DecentSocietyand/orCivilSociety."SocialResearch,68:4(2001):1011-30,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