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國時期河北災荒防治及成效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民國時期河北災荒較前更為嚴重,無年不災、多災并發(fā),危害面廣是這一時期災況的基本特征。在諸多自然災害中,以水、旱、蝗三災為主,其中,又以水災危害最大。面對災荒,各屆政府都采取相應措施救災,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同,防治成效存在很大差異。另外,政局動蕩、戰(zhàn)亂不斷、經(jīng)濟凋敝、民力衰竭等客觀因素也嚴重制約了防治效果。
關鍵詞:災荒救災措施防治成效
河北災荒史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1927年12月《科學》雜志發(fā)表竺可楨的《直隸地理的環(huán)境和水災》一文,開河北災荒研究之先河。1934年,《河北月刊》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5、6、8、9、10期連載石玉璞、林榮的《河北水利史概要》,對河北的河流、水利等狀況作了概要性介紹。此后,雖有相關文章發(fā)表,但大多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的考察研究。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史研究的興起,災荒史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并相繼出版了一批綜合性、專門性的論著。河北災荒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研究內容涉及災情概述、災荒的成因、社會危害及防治等方面。其中,關于災荒防治方面的論文有:池子華、李紅英的《晚清直隸災荒及減災措施的探討》(《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張水良的《華北抗日根據(jù)地的生產(chǎn)救災斗爭》(《歷史教學》1982年第12期),李金錚的《晉察冀邊區(qū)1939年的救災渡荒工作》(《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4年第4期),郭貴儒、陳東生的《建國初期河北省救災度荒工作述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5卷第2期)等。本文擬對民國時期河北災荒防治及成效進行一些分析,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災荒概述
民國時期河北是全國重災省份之一。大災相連、小災不斷,是這段時期災況的真實寫照。為了對38年間河北災情有個直觀認識,筆者通過對有關資料的整理、統(tǒng)計,列表如下:
民國時期河北歷年受災縣數(shù)統(tǒng)計表
災別|水災——|旱災——|蝗災——|總災——
年份|受災縣數(shù)|受災縣數(shù)|受災縣數(shù)|受災縣數(shù)
1912|36州縣|——|——|38
1913|15|——|——|15
1914|13|——|6|19
1915|5|——|9|14
1916|——|——|5|5
1917|105|——|1|105
1918|5|——|2|7
1919|3|——|2|5
1920|——|103|4|103
1921|10|1|1|12
1922|40余|——|3|44
1923|5|——|2|46
1924|74|2|——|74
1925|25|——|1|26
1926|27|1|——|30
1927|1|——|——|8
1928|21|45|26|92
1929|83|30|90余|117
1930|70余|6|38|96
1931|23|5|82|95
1932|45|——|23|73
1933|30|幾遍全省|85|——
1934|43|40余|26|80
1935|62|34|——|80
1936|3|6|——|9
1937|11|——|——|11
1938|16|——|——|16
1939|104|——|——|104
1940|——|——|2|2
1941|——|——|——|——
1942|4|5|——|9
1943|30余|67|——|67
1944|4|——|23|27
1945|3|——|——|7
1946|17|——|——|17
1947|——|56|——|60
1948|——|13|——|——
1949|44|——|60|——
資料來源:李文海等:《近代中國災荒紀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夏明方:《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xiāng)村社會》,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版,第371頁—383頁附錄(1912—1948)年間各省區(qū)歷年受災縣數(shù)統(tǒng)計;《申報》(1912—1949);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北省志·大事記》,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李文海等:《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xù)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張長榮:《河北的蝗蟲》,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中各地方縣志;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北市縣概況》,1987年版。說明:總災:包括水、旱、蝗、風、雹、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受災縣數(shù),一縣一年遭受幾種自然災害的按一縣次計算。
通過此表,可以看出河北災情的如下特點:
1、無年不災,多災并發(fā)。38年中,除1941年沒有災情記載外,幾乎無年不災,且許多年份多災并發(fā),有的是不同地區(qū)遭受不同的災害,有的地區(qū)則是春季遭旱、蝗災,夏季遭水災。如1929年河北災情幾遍全省,水、旱、蝗災多災并發(fā)。6月,河北旱象已成,蝗蝻迭起,發(fā)生蝗蟲者至90余縣,持續(xù)時間長達4個月之久(6—9月),旱蝗之后,繼以大水,南部各縣以旱蝗為重,東北各縣以水災為重,7—8月,河北數(shù)次暴雨,山洪暴發(fā),各河均告泛濫,如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南北運河、潴龍河、子牙河、灤河、減河、唐河、箭桿河及黃河等[1]。
1933年,河北水旱蝗等災多災并發(fā),旱災幾遍全境,而尤以蝗災水災為最重。全省85縣大蝗成災,被害農(nóng)作物面積達2452487畝,損失1249909銀元。蝗災之外,夏秋之季,大雨連綿,南運、北運、永定、大清、滹沱、子牙、薊運各河并各支流,決口多者達六、七十處,水災達22縣[2]。
1935年,河北省諸災并發(fā),自春徂夏,旱魃肆虐,風暴為災,入夏后,大部分地區(qū)均轉旱為澇,黃河、永定河、北運河、滹沱河等相繼潰決,全省被水旱風雹災者共計80余縣,災民128萬余人[3]。
2、以水、旱、蝗三災為主。38年間,共發(fā)生水災年份33年次,旱災18年次,蝗災22年次。遭受水災的縣份累計達到913個,遭旱災縣份498個,蝗災409個。這一結果表明,水災的危害程度遠遠超過了旱災和蝗災,成為對河北危害最大的災種。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南澇北旱”的說法,成為民國時期河北農(nóng)業(yè)災害的一個特點。
3、災害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波及范圍越來越廣。民國時期雖然時間短暫,僅38年,但災害的發(fā)展同以往相比,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民國38年間,河北共發(fā)生特大災害年和大災害年19個年份,平均每2年發(fā)生一次,其中特大災害年13個年份,平均每3年發(fā)生一次,這與晚清直隸平均每2.4年發(fā)生一次大災害,每6.4年發(fā)生一次特大自然災害相比,災害的發(fā)生頻率顯然越來越高。另外,遭災范圍之廣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38年間,河北共計約有1640多個縣份遭受一種或幾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平均每年43個縣份遭災,也就是說,河北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縣份在遭受著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災害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由災荒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是眾所周知的:一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遭劫造成社會總體經(jīng)濟的下滑,國民經(jīng)濟深受影響。二是糧價的飛漲造成經(jīng)濟秩序的混亂。三是大量的災民涌向城市,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四是土匪的涌現(xiàn)嚴重危害著社會的安定。面對災荒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視而不見,都會采取各種措施進行救濟,但是由于各屆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同和受經(jīng)濟政治等客觀條件限制,災荒的救治效果往往會大相徑庭。這從河北災荒防治中可以窺見豹斑。
二、災荒的防治
民國時期雖時間短暫,但政權更迭頻繁,不同政權下的荒政有所不同。以下就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荒政分別加以論述。
(一)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的荒政
所謂荒政,是指統(tǒng)治階級為防止或挽救自然災害和救助災荒以穩(wěn)定其政權而采取的政策、辦法等措施。北洋政府統(tǒng)治早期,對荒政并不重視,而是把主要精力、財力放在爭權奪利、鞏固自身統(tǒng)治上。但頻繁的災荒降臨,尤其是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災以后,大批災民涌向城市或其他非災區(qū),不僅給社會造成極度混亂,而且對中央政府形成巨大壓力。北洋政府迫于形勢,相繼設置了一些機構,并采取相應措施減災、救災。
1.機構的設置主要是防災和救災機構的設置。北洋政府設置的防災機構是全國防災委員會。1921年5月13日制定《全國防災委員會章程》,規(guī)定此機構附設于內務部,以討論受災原因,籌設防災方法,消彌各省區(qū)災歉之發(fā)生為宗旨[5]。主要的救災機構是籌議賑災臨時委員會和內務部下附設的賑務處。籌議賑災臨時委員會成立于1920年,1920年9月14日,國務院公布《籌議賑災臨時委員會章程》規(guī)定由內務、財政、農(nóng)商、交通四部合組該決策機關,以專司籌議臨時救災及善后各事宜。1921年10月29日,為統(tǒng)一賑務行政起見,北洋政府又以教令形式頒布《賑務處暫行條例》,規(guī)定由賑務處綜理各災區(qū)賑濟及善后事宜。至此,北洋政權下的防災、救災機構形式上已經(jīng)具備。
2.政策、措施的制定首先是救災經(jīng)費的籌集問題。財政為辦事之母,為籌措經(jīng)費以保證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1920年9月,北洋政府規(guī)定:賑款除由中央撥款外,還由各省、縣籌集及有關方面募捐,募捐事宜由各省軍民長官及現(xiàn)職官吏、省議會議員、各縣地方紳商及各省地方同鄉(xiāng)官商、慈善團體等分別負責,并將所募款項,匯交各該處銀行、商號存放,同時規(guī)定,募集除現(xiàn)錢外,糧食、衣件亦分別收集[6]。另外,北洋政府還采用發(fā)行公債的辦法來籌款。1920年11月,政府頒布《賑災公債條例》,決定發(fā)行公債400萬元,年利率7厘,每年上半年5月31日和下半年11月30日各付息一次[7]。由此可見,北洋政府的籌款方式是多樣化的。為保證賑款的有效利用,1920年9月29日,內部擬訂《辦賑懲獎暫行條例》,其中規(guī)定:經(jīng)辦人員,如侵蝕賑款,情弊訊實,即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情節(jié)最輕者亦須處一等有期徒刑,不在減輕[8]。10月11日,賑災條例公布,加侵賑款五百元以上者處死刑一條[9]。
北洋政府時期的荒政主要以治標為主,治標的主要方式為急賑、工賑、平糶、蠲緩、借貸等傳統(tǒng)方式。第一急賑:1917年直隸水災,天津督軍曹錕預備大鍋三十口,每日蒸作饅首,警察處長亦預備大鍋八口,合計每日蒸饅首二萬斤,散給被水災民[10]。1920年華北五省旱災后,北京政府命內務、財政兩部會同各該省長迅籌款項,趕辦急賑,8月26日,保定、大名、津海道所屬各縣亢旱成災,災情為40年來所未見,北京政府令撥款銀20000元救濟[11]。10月7日,又飭財政部迅籌40萬,辦京畿災民粥廠,棲流所及棉衣[12]。1922年7月,徐水大雨,田禾淹沒無算,縣府呈請急賑,準提撥縣倉谷款3000元,旋奉發(fā)帑150元,散放急賑[13]。第二工賑:1918年春,省屬捐款若干,以工代賑,將劉公堤全行修復完好[14]。1921年2月26日,北京政府交通部在石家莊設滄石工程處,以工代賑,招募災民開工筑路[15]。第三平糶:1920年旱災,曹錕在天津省署邀請順直省議會議長等討論賑濟災民事宜,會議議決:創(chuàng)辦直隸義賑會,以便統(tǒng)籌全省救濟事宜,除募款放賑外,并設一直隸平糶總局。曹特籌款二百萬元,以百萬舉辦急賑,以百萬辦理平糶,平糶專令各縣士紳出頭接洽,一防胥吏舞弊,一防奸商居奇[16]。第四蠲緩:1917年京直淫雨為災,為救濟災民,政府蠲緩租稅、發(fā)帑、撫恤等[17]。1920年威縣大旱,“威屬災情十分者蠲免十分之七,九分者蠲免十分之六,七分者蠲免十分之二,其蠲剩銀兩照例緩至民國十年秋后啟征,分作三年或兩年,帶征應征九年差徭比照田賦蠲緩數(shù)目,亦分別蠲緩[18]。”1924年柏鄉(xiāng)縣大水成災,政府發(fā)款賑濟,并查被災村莊,分別減免地丁銀[19]。第五借貸:善后救濟工作至關重要,為了使災民在災后能及時恢復生產(chǎn),省長曹銳又擬在糶賑外,設一因利局,貸借債款與災民,充耕種費,以濟糶賑之窮。具體辦法系由直隸省銀行發(fā)行二百萬銀元之銅券,分令各縣設立分局,由各縣知事監(jiān)督辦理[20]。
總之,北洋政府的救災工作從災時急賑到災后幫助災民恢復重建,從機構、制度上雖漸趨完備,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由于中央政府重視不夠,地方官吏乘災舞弊,再加上財政困難、戰(zhàn)爭頻起,很多政策措施難以實行。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的荒政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荒政同北洋政府時期相比,無論在重視程度、防災救災措施以及救災款的籌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和提高。
南京政府的主要救災機構是1929年初成立的賑災委員會,它直接隸屬于行政院,主要辦理各災區(qū)賑災事宜。1930年1月,改為賑務委員會,各被災省份成立相應組織——賑務處,由省政府、省黨部和民眾團體共同組成。此外,針對某些遭災省份的具體情況,還相應建立一些地方性、臨時性的救災機構,以具體負責該區(qū)的救災工作。
南京政府在荒政上的重大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它積極的防災舉措上,具體體現(xiàn)在:(1)注意防災工程建設,主要指水文站的設置。1935年,華北水利委員會以各河汛期將至,為防危險,特沿各河岸設水文站。設站地點,在宛平縣設站蘆溝橋,防汛永定河;在永清縣設站雙營鎮(zhèn),防汛永定河;在通縣設站縣城內,防汛北運河與溫榆河;在獻縣設站張家橋,防汛滹沱河與子牙河;定縣設站防汛新唐河、老唐河;青縣設站馬廠,防汛南運河;新樂縣設站防汛沙河[21]。水文站的設置,使國民政府的防災工作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2)注重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包括水利部門的建立和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國民政府在1927年成立時,水利行政組織比較混亂,防洪是交通部的責任,為發(fā)電目的的水利工程則是全國建設委員會的責任,如此分散的責任分配制,不利于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所以,1933年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成立后,政府就著手在三個等級統(tǒng)一水利行政: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為中央級水利行政機構,省建設廳指揮各省水利工作,縣政府負責各縣水利工作,省、縣政府受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指導。此外,在四個重要區(qū)域,各設一水利委員會,即華北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和淮河水利委員會。這些委員會受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監(jiān)督領導,具體負責防洪的治標、治本工作[22]。水利工程設施作為人類抵御水、旱災害的盾牌,受到國民政府的重視。在河北,國民政府以治理海河、永定河、滹沱河為中心,在上游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在中游建水庫調節(jié)流量,防洪和蓄水灌溉兩用,下游則裁灣疏浚,增加排泄和便于通航。較大的工程有海河的建閘裁灣、疏浚和修堤工程,永定河的堵口培修舊堤、裁灣和建閘工程,滹沱河的灌溉工程等[23]。1931年,設工程局,專司海河河底的挖沙工作[24]。1933年,國民政府興辦滹沱河灌溉工程,在平山縣黃壁莊筑堰引水,灌溉靈壽、正定、行唐、新樂、獲鹿等縣耕地38萬畝[25]。1935年,滹沱河仁壽渠筑成,費款40萬,是為冀省唯一巨工程[26]。另外,在河北的掘井灌溉工程也取得了很大成就。(3)救災經(jīng)費的籌措。1930年10月,南京政府公布《救災準備金法》,規(guī)定:中央政府每年由經(jīng)常預算收入總額內支出1%為救災準備金,省政府每年由經(jīng)常預算收入總額內支出2%為省救災準備金,在遇到非常災害為市縣所不能救恤時,以省救災準備金補助,不足時再以中央救災準備金補助。同時,財政部還酌征煙酒、奢侈品為水災附加稅,以增加救災經(jīng)費[27]。(4)注重積谷備荒。積谷備荒作為有效的防災方式歷來受到當政者的重視。但在北洋時期,由于軍閥混戰(zhàn),污吏侵蝕,倉政廢弛。南京政府時期,開始重新恢復倉儲制度,經(jīng)多年籌備,到1931年,各省開始有了積谷之舉,其種類有國立儲備倉,省立儲備倉,縣倉,區(qū)倉,鄉(xiāng)倉等。其經(jīng)費來源:縣倉、鄉(xiāng)倉按規(guī)定派收、募捐外,還以舊有倉儲資產(chǎn),公團存款,縣行政部分罰款,鄉(xiāng)社公款等籌集之[28]。
南京政府在積極防災的同時,對救災工作也很重視。1939年,冀日軍決堤放水,被淹區(qū)域達1/3,國民政府特派專員攜款20萬元,前往該處,從事流離災民之賑濟[29]。至1940年5月份,中央救濟冀省水災,先后撥賑款共270萬元[30]。1947年,河北發(fā)生水旱蟲災,先后共得賑款47億元[31]。賑款雖然不能消除災荒,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shù)氐臑那椤?/p>
災后能否及時恢復生產(chǎn)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為了扶助災民在災后能夠及時恢復生產(chǎn),國民政府于急賑、工賑之外,又增辦農(nóng)賑。起初是在受災省份設一農(nóng)賑局,再設一農(nóng)賑委員會監(jiān)督襄助。農(nóng)賑局根據(jù)各縣災況,在每縣或數(shù)縣設一農(nóng)賑辦事處,設縣農(nóng)賑委員會監(jiān)督襄助,后來將農(nóng)賑實際工作委托給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代辦。農(nóng)賑的目的在于積極幫助災民復興災后農(nóng)業(yè),主要工作是接濟農(nóng)事資金,指導農(nóng)業(yè)方法,推行農(nóng)村合作。一切設施由農(nóng)賑處計劃辦理。農(nóng)賑處為節(jié)約現(xiàn)金和便利災農(nóng)起見,大多以賒放糧食、農(nóng)具、耕牛、種籽、肥料等為主[32]。
總之,南京政府時期的荒政在防災、救災及災后重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在一些方面甚至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如建水文站進行災害預測,注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進行水利建設,通過法律形式規(guī)定救災準備金的籌集等。
三、成效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屆政府都采取了一定措施救荒,但災荒并沒因此而得到有效控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政局動蕩、戰(zhàn)亂不斷、經(jīng)濟落后、民力衰竭等客觀因素制約了荒政效果。
1.民國時期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是其主要特點之一,政權的不穩(wěn)定性阻礙了政策措施貫徹執(zhí)行的連續(xù)性。一屆政府的措施還沒來得及運行,已被新的政策所代替,所以,多空文,少行動成為這段時期特有的政治現(xiàn)象。另外、軍閥割據(jù),各自為政也阻礙了措施的全面有效執(zhí)行。
2.戰(zhàn)爭不斷是民國時期的又一顯著特點。民國38年間,正是我國內憂外患交困之時,軍閥混戰(zhàn)、國共之爭、日本侵華等戰(zhàn)事一方面使災荒更加嚴重,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荒政成效。如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直隸受災最重,百姓饑寒交迫,苦不堪言。不想7月14日爆發(fā)的直皖戰(zhàn)爭更是把他們推入死亡的深淵:成片莊稼被踐踏,田中遍挖戰(zhàn)壕而遭到徹底破壞,大軍過境,米面柴草和蔬菜均由各地供應,使人民僅有的一點糊口糧也被掠得精光[33]。
1926年,從1月初開始,直、豫、陜一帶形成奉直“修好”對抗國民軍的交戰(zhàn)局面,京兆所屬二十余縣無不慘罹鋒鏑,成為戰(zhàn)場。攻守往來少者二三次,甚者至十余次。村無完村,城無完堡,雙方相持幾及半載,戰(zhàn)線前后方圓數(shù)百里,居民均食糧斷絕,餓死自殺所在皆是,其未死者,均以槐樹葉、山菜搗爛充饑[34]。
日本入侵中國后,河北更是成為兵火交接之地。日本侵略者實行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鐵蹄所至頓成廢墟”。1943年1月4日《新華日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爰自九月十二日起,敵寇集中萬余兵力,在德石路南(宮)、棗南、故城、成武等地區(qū),進行了兩個星期的殘酷清剿,無論牲畜、糧食、衣服、物資,甚至破銅爛鐵,均被掠奪一空,不能帶走者被放火焚燒?!?/p>
可見,戰(zhàn)爭是加重河北災荒的罪魁。一場戰(zhàn)爭就是一場浩劫,大片良田變?yōu)榻雇?,房屋化為廢墟,大批勞動力流亡或死于非命,人民被洗劫一空,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正如時論所評:“近年來軍閥構亂,匪患不除,以致人民元氣大喪,實為造成災荒的最大原因[35]?!?/p>
戰(zhàn)事的接連不斷使得荒政難以實行。戰(zhàn)爭耗去國家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經(jīng)費,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每年軍費和債務費占去其財政支出的70%以上,地方政府的軍費支出亦占半數(shù)以上,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國家和地方當局減災能力的大大削弱?!芭f直隸在民國十四年前,每年收支不敷,負債已達1680萬元,自十三年冬,軍費驟興,軍費由五六百萬增至一千余萬,財政更形窘迫[36]?!庇捎诮?jīng)費不足,水利事業(yè)廢弛,政府的救災功能喪失殆盡。
另外、戰(zhàn)爭摧毀原有水利設施、中斷救災舉措、焚毀大片森林,使社會和自然條件更加惡劣,嚴重影響了救災效果。
3.經(jīng)濟落后、民力衰竭。民國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仍占主導地位,農(nóng)民所用工具仍是傳統(tǒng)的犁、鋤等,落后的經(jīng)濟基礎和耕作方式使百姓生活非常窮困,豐年僅得溫飽,稍遇天災人禍,就會受凍餓之苦?!叭魏我粋€國家,當其生產(chǎn)能力僅能維持人民生命時,那么,任何一個壞年成的物質不足都是致命的?!保R爾薩斯)生活的貧困是人民的自救能力非常薄弱。政府的些許救濟只能是杯水車薪。
(二)各屆政府對荒政重視程度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了救災成效。
北洋政府無心荒政。政府及各地軍閥忙于爭權奪利,鞏固自身政權,對待災荒以應付、敷衍為主,以不引起社會大亂為幸事。至于底層百姓的死活,恐怕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表現(xiàn)在:(1)不重水利和災荒預防。一日本農(nóng)學博士橫井時敏曾談到,“與農(nóng)事至有關系之治水一事,未嘗設法,致水旱之災,無歲蔑有,尤政府所萬不能辭其咎者也。至于農(nóng)作物之病蟲驅逐等事,更未嘗知其研究,一遇螟蝗等災,束手無策[37]?!辈粌H如此,“政府于國家要職專以位置私人,對于全國水利,漠不關懷,即謂全國水利局總裁,副總裁者,乃久委諸一毫無工程學識,以一官自榮之庸才[38]?!保?)漠視民命,救災以敷衍塞責為主,北洋政府災前不知預防,災荒發(fā)生后,又不知救濟。1917年直隸水災,在津埠有災民約10余萬人,官廳收容的約4萬余人,還不到一半,至于廣大的農(nóng)村地區(qū),災民的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39]。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災區(qū)之廣,災民之眾,災情之烈舉世震驚。而“中國當局對于三千萬人生死關頭之災荒,竟然漠然視之,并不努力救濟,但引虛文行事,而政府中人之奢侈逸樂,依然如故。由于政府的救災不力,許多災民因得不到救濟而凍餓而死,直隸順德府109300居民中,有31286人凍餓而死,擁有50萬人口的定州在是年冬季的3個星期內,每星期平均餓死110人,且有增加之勢[40]。(3)侵占挪用水利經(jīng)費及賑款。為了打仗還債,水利經(jīng)費本已一減再減,少得可憐。但就連這點有關民生的水利經(jīng)費也難用于是處。“運河沿岸各縣治運畝捐,大多為各縣當局所挪用,既有少數(shù)解省之款,又被省府當局挪沖急用,以致治河工款,反告向隅[41]?!备珊薜氖牵箘內≠c款以充軍費,全不顧災民之疾苦,在1920年旱災賑款中,日人借款500萬元定名用于賑濟一途,其中200萬竟不知下落[42]。”(4)地方官僚乘災舞弊,玩忽職守。災荒發(fā)生后,某些人利欲熏心,不顧災民死活,以權謀私,侵吞賑款。1920年大旱災后,邯鄲商會會長王琴堂乘災舞弊,盤剝黎民。束鹿縣知事亦借災圖利[43]。直系首領曹錕亦侵吞賑款300余萬元[44]。原本有限的賑款,經(jīng)過大小官吏的層層剝皮,真正惠及百姓的已寥寥無幾。另外,一些官吏玩忽職守,也使賑災效果大打折扣。如邯鄲、成安、邢臺等各縣知事“辦理振務,仍以平常處理政務之敷衍手段出之,籍曰不舞弊,而因循玩忽,已誤事不少[45]”。
面對如此政治,難怪時人發(fā)出如此感嘆:“彼蒼蒼者,制造災禍之天然機械也,軍閥官僚,制造災禍之巧匠也[46]。”
南京國民政府對于荒政相對來說比較重視,不僅制定了較完備的防災、救災政策,而且較為注重災害預防,如建水文站進行災害預測,加強基礎水利建設,治理河流,修建水渠、水庫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效果并不如人意。
國民政府以戰(zhàn)事為第一要務,軍務費、債務費占了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1927年—1930年,每年財政赤字累計達47110萬元[47]。在這種財政狀況下,很難保證救災工作的實際成效。有時政府雖有心救治災荒,但大多因為經(jīng)費不足而不了了之。“格于財政,一切治標治本之計劃,未見實行[48]?!?/p>
吏治的腐敗也阻礙了荒政的有效執(zhí)行。政局動蕩,各種腐敗現(xiàn)象層出不窮,變本加厲。乘災舞弊,侵吞救災物資,官民勾結,謀求私利。1935年,河北建設廳長親自對此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治河積弊變本加厲,駭人聽聞,除機關的侵吞工款,沿河居民的把持河工,以治河為終生職業(yè),官民勾結,但愿年年決口,大家發(fā)財[49]。在如此官僚體制下,荒政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通過對各屆政府的荒政及其防治成效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政局動亂,戰(zhàn)事不斷,經(jīng)濟困難,民力衰竭等客觀因素固然是制約荒政成效的基本因素,但各屆政府對荒政的態(tài)度如何,是積極防治,還是消極應付,是以人民為重,還是漠視民生,亦是影響荒政成效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很好的克服災荒,首先要重視災荒,關注民生。其次,要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增強國家和人民的抗災能力。只有這樣,災荒才會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ReviewaboutCalamityofHeBeiProvienceandItsReliefEffectivenessinRepublicanEra
Abstract:ThecalamityofHeBeiproviencewasmoreseriousduringtheperiodoftherepublicanerathanitspreviousages.therewascalamityalmosteveryyear,sometimesmorethanonekindofcalamityhappenedinayearanditsharmedareawaswiderthanbefore.Themainkindsofcalamitywereflood,droughtandplagueoflocusts.Amongthemthefloodwasevenmorecritical.Facingtheseriouscalamity,allgovernmentstookreliefpolicytocontrolit,butthereliefeffectivenesswasquitedifferentowingtotheirdifferentattitudetowardit.Besides,theturbulentpoliticalsituation,thefrequentwar,thebackwardeconomyandthepovertyofpeoplealsorestrictthereliefeffectiveness.
Keywords:CalamityReliefPolicyRelief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