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文化下永新盾牌舞活態傳承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永新盾牌舞在當代的發展經歷了傳承主體的變遷,面臨著保護傳承受阻的局面,在當前旅游文化蓬勃發展的新機遇前,應通過培育大眾的文化自覺、創作藝術精品、培育特色文旅項目等方式,實現永新盾牌舞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永新盾牌舞;活態;傳承;發展
一、永新盾牌舞概述
永新盾牌舞,是流傳于江西省永新縣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據永新縣志和南塘村吳氏族譜記載,盾牌在明朝就可“供習武防身用”,盾牌舞作為一種武舞,兼具軍事功能和娛樂功能,它與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的聯系。永新盾牌舞的表演源于古代盾牌戰術,通常在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表演,有時用作慶賀子女婚嫁或升學等事宜。龍源口的南塘村流傳著一種“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的說法。其表演內容為兩軍對壘的戰斗場面,表演開始前要進行祭祀儀式,祈禱祖先神靈保佑,陣式布局巧妙嚴謹,造型神采各異。整個表演動作幅度小,速度較快,其動作特點為功架不倒、剛柔相濟、疾而不亂,場面壯觀。盾牌舞的道具主要有鐵叉、三頭叉、短馬刀、長馬刀、盾牌,盾牌由竹藤編扎,正面有獸頭雕飾或畫像,由黃黑紅白四色構成。傳統盾牌舞表演的場所一般為當地村民聚集的地方——祠堂。盾牌舞的音樂主要來源于當地的山歌、小調和采茶音樂,以打擊樂為主,伴奏為鑼、鼓、嗩吶、鈸等。當前永新盾牌舞已舍棄了其中封建迷信和危險的成分,吸取了近代雜技和舞蹈的養分,結合鑼鼓大镲等民俗樂器作為伴奏。矯健豪邁的永新盾牌舞讓觀眾有一種熱血沸騰、心驚膽戰的觀戰感,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二、永新盾牌舞的傳承現狀
(一)永新盾牌舞的當代傳播
永新盾牌舞作為當地傳統民俗舞蹈,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在節日慶典和重要場合中都要表演。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永新盾牌舞,回望其過去,在建國初期就曾選送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等中央領導演出,獲得了中央領導的一致好評,此后多次作為優秀節目出國演出。進入新世紀以來,永新盾牌舞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新盾牌舞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記載著永新人民的勤勞勇猛。同時它也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宗族凝聚力,以及團隊精神和戰斗精神。在永新盾牌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早期的戰爭武舞到民俗表演,其表演形式與功能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具有各個歷史時期的烙印。它經歷了輝煌時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永新縣重新挖掘整理,剔除了以往節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入了不少現代氣息濃厚的表演形式,使之發揚光大。1953年,盾牌舞被邀請至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等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吳王生等十幾名民間藝人在江西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優秀節目獎。1984年,盾牌舞被江西電視臺選為民族民間舞蹈集錦節目之一錄像,上了銀屏。1987年,上海科技電影制片廠兩次將盾牌舞搬上銀幕。進入21世紀后,盾牌舞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2005年8月,永新盾牌舞表演隊參加了在南昌舉行的國際儺文化藝術節,與亞非一些國家以及國內的眾多儺文化藝術表演團體共同獻藝,備受關注;9月,永新盾牌舞又參加了由江西省文化廳、南昌市政府主辦的全省民間藝術節調演,在著名的繩金塔下一展風采;9月底,永新盾牌舞還作為江西省唯一選送的民間藝術節目,赴廣東汕尾市參加了首屆泛珠三角“9+2”民間藝術表演大賽,并獲銀獎,成為一朵耀眼的民間藝術奇葩。2006年,永新盾牌舞經國務院批準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永新盾牌舞應邀參加湖南衛視品牌欄目《誰是英雄》。2008年6月,永新盾牌舞參加了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文化廳等部門主辦的“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巡禮展”。2010年,永新盾牌舞參加了上海世博會踩街巡游項目的表演,并獲得一致好評。2011年,永新盾牌舞被邀請參加西安世園會。2013年9月,永新盾牌舞作為江西傳統文化藝術瑰寶的代表,參加了“BMW中國文化之旅”的展演。2014年3月,應邀參加了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舉辦的《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2016年的江西旅游產業博覽會旅游演藝節目評選中,永新盾牌舞名列十佳旅游演藝節目名單。[1]2019年5月,永新盾牌舞表演隊赴南昌參加了江西省文旅廳主辦的江西省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節目展演;9月,赴井岡山參加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宣傳活動月啟動儀式的表演。
(二)傳承主體的變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活態文化,它的發展不能脫離生產者和享用者,它存在于特定群體的生活之中,無法被凝固地保護,它永遠處在活體傳承和活態保護之中。因此,傳承主體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永新盾牌舞當前的傳承主體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家族傳承,主要由永新縣南塘村的吳姓家族構成。其中以國家級傳承人吳三桂為主要代表,吳三桂已經有74歲,帶領吳家盾牌舞表演隊進行表演和傳承活動,主要為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平時組織代表隊進行訓練和表演,也去各地參加比賽,教授本地村民,在節日慶典活動中參加表演。該表演隊的盾牌舞傳承了傳統盾牌舞的表演特點,兼具表演性與實用性。另一方面是政府組織的盾牌舞表演隊,其人員構成以各個單位的盾牌舞愛好者為主,平時參加訓練和表演,該表演隊的表演更加注重隊形和表演動作的舞臺效果,更具觀賞性。還有一方面是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的學生代表隊,該表演隊成立于2010年,屬于非遺進校園項目,學校組織學生學習和訓練,該表演隊的表演更加注重武舞性,加入了武術動作相關的技術技巧。盡管永新盾牌舞的傳承已經通過家族傳承、社會傳承、教育傳承三個不同的層面和渠道進行,但是依然難以改變傳承受阻、后繼乏人的困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方式與娛樂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發展觀念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逐漸減少,傳統文化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難以適應。2006年永新盾牌舞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進入后非遺時代的永新盾牌舞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依然處于式微的狀態。其中傳承主體的減少與缺失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從當前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隊來看,演員趨于老齡化,大部分演員集中于60至70歲,且主要靠種地為生,缺乏固定的生活保障,難以調動傳承的積極性。單位代表隊年齡集中在40至50歲,這些人員部分來自于鄉村,對鄉土文化還留存有記憶與認同,且有保護與傳承鄉土文化的意愿。盾牌舞是具有武舞性的舞蹈,對表演者的身體力量和技巧性要求較高,因此,只有培養年輕的表演者,才能讓盾牌舞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后非遺時代的保護
自2006年永新盾牌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在保護的級別和力度上有顯著的提升,在確定非遺傳承人、成立以單位人員為傳承主體的表演隊、進行不定期的傳承保護活動和表演等方面做出了成效。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全國各地紛紛挖掘以非遺文化為主要代表的文化旅游資源,將非遺文化融入旅游發展之中,試圖通過文旅融合的形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永新縣文化部門對于后非遺時代永新盾牌舞的發展也高度重視,致力于打造一張文化名片。一方面,組織盾牌舞表演隊定期訓練,同時使盾牌舞的表演形式更加舞臺化,增強視覺效果和舞臺感染力,積極組織表演隊參加各地區各部門組織的文化展演類活動,提升永新盾牌舞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與非遺文化旅游相結合的特色旅游。永新縣毗鄰井岡山,不僅是紅色革命圣地,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在2019年,永新盾牌舞走進了井岡山,參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的活動,同時,永新當地也打造了文旅融合的旅游產業。
三、永新盾牌舞的活態傳承與發展路徑
(一)培育大眾的文化自覺,擴大傳承主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一種記錄、收集和延續、發展活態文化的活動,最為依賴的就是一定的文化圈內民眾的文化自覺,即從意識上對文化價值的肯定,有了這種文化自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就會成為民眾的自覺行動。[2]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民眾文化自覺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而最為有效的就是政府層面的引導,通過有效的宣傳和教育,傳播和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揚傳統民俗民間文藝,從而增強民眾的民族意識,實現文化自覺。因此,政府文化部門在進行永新盾牌舞的保護與傳承時,要積極利用大眾傳媒和輿論手段,宣傳盾牌舞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特色,讓人們認識到永新盾牌舞的文化價值,以及所面臨的傳承困境,實現全方位的傳承發展。如可利用當前火爆的短視頻平臺推送永新盾牌舞的實地表演、傳承人的傳承活動、專家學者的文化解讀等內容,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永新盾牌舞。同時也可以結合通過校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將永新盾牌舞引入校園,在中小學校園中創編盾牌舞文體節目,讓更多的孩子認識盾牌舞,并參與其中;以及讓永新盾牌舞進入大學校園,讓更加專業的學生學習盾牌舞,從而進行傳承發展。
(二)打造文化藝術精品,建立文化品牌
與時俱進、兼容并包是任何一種藝術能夠長期存在且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要依托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且要迎合時代的藝術審美。因此,永新盾牌舞在當代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要打造符合當前文化審美的藝術精品,在舞臺動作和舞美設計等方面要與時俱進,且要貼近地方文化和特色,引入時代文化的精髓。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既要遵循傳統和地方特色,又要豐富自身的表現力,既要注重對藝術精品的創作,又要重視對市場的培育,從而開創文化藝術精品和文化品牌共同打造的新局面。永新盾牌舞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通過打造藝術精品,可以有效地促進永新盾牌舞的傳播與發展,特別是文化品牌的建立,可以實現創新傳承。
參考文獻:
[1]崔亞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新盾牌舞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華東交大,2017.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張芳霖,鄭克強,王德保,文師華,宋三平.贛文化通典·民俗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羅悅 劉文晶 王龍生 單位:吉安職業技術學院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