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文化轉型與新課改實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綜合分析現有研究成果發現:已有研究的主題比較偏重于新課改對文化轉型尤其是教學文化轉型提出的內涵與外延上的要求,現代文化應具備的要素與特質,現代文化建設的取向、策略、途徑以及相關建議等方面。研究者普遍將新課改作為主體,對文化尤其是教學文化這一客體提出轉型或重建訴求。這些研究充分探討解析了文化尤其是教學文化轉型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試圖為徹底地、成功地實行新課改提供了文化層面的保障;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也相對忽略了文化尤其是教學文化作為主體對于新課改這一客體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對于文化尤其是教學文化和新課改的雙向影響作用就更缺乏正面研究。新課改畢竟是少數思想先驅和有識之士提出而在我國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這樣的改革重視國家和民族發展共同的、長遠的利益,而容易忽視社會個體或團體的利益。因此新課改必須緊跟文化轉型尤其是教學文化轉型的步驟,制定循序漸進、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在獲得文化適應性的同時才能更好的發展引導主流文化的功能。
二、社會文化轉型是新課改實施的前提條件
1.社會文化轉型萌芽新型教學文化
文化可以理解為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并被一定時期、地域的人們所共同接受和認可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的整合體。通過文化的界定,對于教學文化我們相應認為:教學文化就是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人們由于長期的共同生活與交流所形成的關于教學的思維、價值、行為方面的基本認同。就社會文化的整體來說,教學文化是一種局部的、行業的文化,也可以說是亞文化。具體來說,教學活動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并持續地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進行,任何教學活動都不可能不受到社會文化的規約和影響,教學中的文化也就必然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教學基于社會成員個體文化發展的需求,并仰仗社會的供給,現實的教學活動從來不是純粹的和絕對自由的。因此,社會文化的轉型也就招致教學文化產生轉型的必然,在社會文化中出現的自主性、開放性、寬容性、民主性、多元性、全球性等新特質,也就必然的引起了教學文化朝著這樣的質地發展。雖然社會文化正處于轉型的過渡期,尚未形成完整的適應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文化,但其內部不斷更新著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諸多要素都開始默默影響著以此為背景的教學,尤其是主流價值觀、人際倫理規則、知識觀等要素的變化更具有決定性質。社會文化的轉型,使得教學文化也開始從局部更新,從點滴易質,使得現行主流教學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教學的內容乃至方式和方法都暴露出落后、陳腐的成分,需要產生新的選擇。社會文化作為“母體”,已經孕育出新的教學文化,即使還未順利分娩出世,但這一新型教學文化將繼承社會文化的全部新品質,成為推動新時期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的不懈動力。
2.教學文化轉型呼喚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教學文化出現轉型趨勢,呈現出開放、自由、民主的萌芽,雖然這一萌芽尚未成為主流的教學文化,但由于其與社會文化轉型的一致性以及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同向性,必定成為教學文化轉型的總體方向,并將以蓬勃的生命力發展成為未來一定時期成熟、殷實的教學文化。反觀當下的教學現狀:主體精神缺失,知識至上的思想盛行,模式化傾向較為嚴重。學生忠于書本和教師,缺乏批判精神;教師受制于教學大綱、評價體制的規訓,缺乏自主性;教師至上的權威統領課堂教學;思想、知識、理論等成了師生頂禮膜拜的真理;教學過程成了布道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究其根本在于受到傳遞性、忠實性、接受性的傳統教學文化的統攝。這類在當前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文化與新時期教學文化轉向探究性、創生性、批判性的要求格格不入,因而成為阻礙新型教學文化萌芽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因此,教學文化的轉型必然要求革除積弊,發展新銳,全面徹底的推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掃清教學文化轉型道路中的一切障礙。教學文化轉型還要求新課改必須體現教學文化革新的總體方向:凸顯人性化的課程目標,教學知識融入生活,教學過程動態生成,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教學評價多元多樣。完整的教學文化包括教學精神文化、教學制度文化和教學行為文化三個層次,且不同層次間是緊密聯系而又相互影響的。這樣,教學文化的變革就不一定必須從某一層次開始,而是具有“多開端性”。新課程改革就正是以教學制度文化為起點和保障,通過改變師生教學行為文化同時煽動教學精神文化,以此實現當下教學文化徹底轉型的全部期望。
三、新課改實施是社會文化轉型的有效途徑
新課改的實施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事實證明這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對于重構新型教學文化,進而影響社會文化的轉型產生了毋庸置疑的效用。
1.新課程改革創生新型教學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的實施,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教學的內核是教學文化,如此一來,新課改的一切革新都將最終反應在教學文化的革新上,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和深層目標也就是教學文化的轉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些目標落實在行動上所產生的顯著變化最終必將生成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文化,為教學文化轉型提供鮮活的內核。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這種文化活動擔當的職責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學將以第一生產力的角色源源不斷的創生出與新課改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文化要素,如:啟發思維、嘗試探究、重視交往、回歸生活等,這些要素是使教學文化轉型萌芽進一步發展,直至徹底成功的轉型的不竭動力、不涸源泉。新課程改革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創新運動。
2.新型教學文化推動社會文化徹底轉型
教學文化是一種系統的、專業的、動態的文化,除了承納社會文化的規約和影響之外,也以主動的文化選擇和創造機制對社會文化實施影響。教學文化的轉型也是影響社會文化演變的關鍵因素之一,新型教學文化的萌生將不斷促進社會文化演進與發展,而文化轉型作為一種深層機制的發展最終也將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局部的轉型將對整體的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盡管社會文化各部分的轉型步調不完全相同,但任何局部的發展都是不容忽視的進步。從局部到整體的變遷,也是社會文化徹底轉型必然經歷的過程,社會文化的整體重構必須依賴于局部的發展。教學文化作為一個有力推手,其轉型的同時必然推動社會整體文化朝著現代化方向變遷,這是教學文化對社會文化反作用的體現。教學文化以其固有的相對穩定性創造出一個相對小的、比較純粹的文化環境,來實現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教育人、培養人。教育性是教學文化最大的特殊性。教學文化的這種教育性決定了在其熏陶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甚至其他人)都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都烙上了教學文化所倡導的特質。尤其是受新課程教育的新時代學生,經過大量的學習、交流和長期的實踐,他們成為新型教學文化的代言人和傳承者,他們優良的文化品質必將反應到國家建設和個體發展的事業中去,以此推動社會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當然教學文化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文化,即使從未參與過課堂教學的人,他只要生活在教學文化日漸彌漫的社會生活中,也同樣會受到感染。沒有人的改變,其他的一切變化都是沒有根基甚至最后都會落空的。教學文化轉型正是通過改變人,使得社會文化轉型成為根基扎實、生命力旺盛的變革。
四、社會文化轉型與新課改實施的共時態實現
如前所述,社會文化轉型萌生教學文化轉型,教學文化轉型的要求激發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又創造出新的教學文化,推進了教學文化的轉型,教學文化在轉型的同時也對其“母體”社會文化的轉型進行反哺、發揮推動作用。社會文化轉型、教學文化轉型和新課程改革三者的影響過程不是兩個獨立、存在時空差異的過程。雖然這三種活動各不相同的,兩個影響過程也具有不同的邏輯順序,趨向于不同的方向并且服從著不同的規律,但是呈現出來的雙向性并不意味著不一致、不調和,過程中所呈現的功能都是相互促進的。文化與課程以各自獨立的方式進行著改革和變遷,但二者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域中又以相互交織的形態促進著彼此的發展。文化轉型與新課程改革的雙向影響過程不能簡單以人們所理解的沖突或和諧來認識,二者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既獨立又合一的過程。
作者:吳行勇單位:蒲場鎮七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