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孟浩然詩歌風格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杜甫、孟浩然同是盛唐時期的兩位著名的詩人,由于相似的不幸的人生經歷,具有極其相似的詩歌風格,是滿懷豪情的盛唐頌歌,是政治理想與心胸抱負的抒懷,是對仕途失意的失落與對社會的批判的表達,是游賞遣興與閑適的生活的再現,是真摯的鄉情、友情、親情等真性情的流露,是隱居生活的閑適與閑適當中透露出來的壯志難酬的情懷的抒發,是濃郁的羈旅愁情的表白,是入仕與歸隱的矛盾交織的悲哀,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主導下的不同抉擇的傾情陳述。但是,同中有異,表現為:杜甫的名門,孟浩然的清貧;杜甫的真情,孟浩然的狹義;杜甫的現實的深刻揭露,孟浩然的超脫現實的清靜無為;杜甫的憂國憂民的真情流露,孟浩然的感慨身世的壯志未酬;杜甫的心中有國民的集體主義情懷而產生入仕與歸隱的矛盾,孟浩然的出生貧賤,擔憂物質基礎的個人主義情懷而產生入仕與歸隱的矛盾;杜甫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浩然以道家思想為主導。
一、不幸的人生經歷
1.首先杜甫、孟浩然出生就不同,杜甫出生官宦而孟浩然出生貧寒,杜甫遠祖是名將,祖父又是初唐詩人,可謂是書香門第,杜甫從小就有延續“家族興旺”的責任感,孟浩然終身布衣,經歷以隱逸和漫游為主,他的目標不是延續“家族興旺”,而是振興家庭改變貧困落后的局面。
2.杜甫的時代是712年—770年,是橫跨“安史之亂”的,他一生的奔波相當艱辛,不僅屢次落第而歸,而且還要東奔西走,到處逃難奔波,在他的一生中,對社會的現實的認識極其深刻,充滿批判,但批判之中又由“恨”轉“愛”,其“憂國憂民”的情思貫穿整個時代,綿綿不絕。孟浩然沒有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浩劫,他的一生沒有杜甫那樣的大起大落和驚心動魄,卻和杜甫一樣有著不幸的仕途經歷,都為著心中的理想而不停奮斗,但始終落得懷才不遇的境地。這不是他們自身的原因,而是盛世背后的黑暗的社會現實造成的。在黑暗的官場面前,他們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歸隱,但由于主客觀的不同處境,入仕與歸隱的內心矛盾又沖擊著他們,使他們意欲超然卻無法忘懷,壯志未酬之志躍然詩中,充滿了陣陣愁情。陣陣愁情加速了他們的衰老和病情,孟浩然之死:“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動疾而終”①杜甫之死:病死于舟中,他的絕命詩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二、滿懷豪情的盛唐頌歌
1.杜甫與孟浩然在初期兼有滿懷豪情的盛唐詩歌。杜甫有《飲中八仙歌》,其對才俊之士充滿了景仰,特別是“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者的豪放不羈,才俊的顯赫才氣,顯示出盛唐氣象。孟浩然的《登安陽城樓》寫江城春日才子群公的閑情逸致、城郭綠洲的開闊景致、美麗動人的神話色彩,三者融為一體,盡顯盛唐之音。
2.不過,孟浩然的詩歌當中除了描寫盛唐氣象的豪邁情懷之外,還有杜甫詩歌中所沒有的俠義精神,孟浩然的《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有“珠彈繁華子,金羈游俠人。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展示了少年任俠的作風,創造了生動鮮明的洛陽游俠形象。
三、政治理想與心胸抱負
1.杜甫、孟浩然在出生盛唐的時代背景之下,都充滿了心胸抱負和入仕的欲望,富有遠大的政治理想。雖然他們一再的落地而歸,但心中的信念讓他們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的理想躍然詩中,充滿豪情。杜甫的《望岳》是最能體現他遠大理想和心胸抱負的詩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將全詩推向高潮,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勢,充滿了傲視群雄,自命不凡的高度自信精神。
2.與杜甫的《望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前四句寫洞庭湖浩渺宏闊、涵容天地、巨浪排空,景象雄壯,氣勢磅礴?!罢簟弊?、“撼”字富有強烈的夸張色彩,景中注入遠大抱負和胸襟,后四句表達希求汲引之意,自然含蓄態度中肯。
四、仕途失意的失落與對社會的批判
1.杜甫、孟浩然都是空有一身抱負卻落得兩手空空,始終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艱難的入仕之路和百般無奈的落第而歸,使他們開始對當權者產生了不滿的情緒,開始對仕途產生懷疑,進而進行了大膽地揭露和批判。
2.杜甫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到《樂游園歌》,再到《麗人行》,其批判的力量也在加強,反抗的情緒也在升溫?!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最含蓄的批判,它的主旨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從“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笨梢钥闯龆鸥Φ膽崙嵅黄街?,《樂游園歌》寫出了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的深刻的社會危機,而《麗人行》則直面得諷刺了楊國忠兄妹的荒淫和奢侈,“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通過勸人回避來反襯出楊家的不可一世。
3.孟浩然從《田園作》到《京還留別新豐諸友》,再到《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其批判的力度也在加強,反抗的情緒也在升溫。《田園作》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詩中也開始感嘆朝端無親故,揭露當時朝廷用人唯親的腐敗現實,到《京還留別新豐諸友》開始懷疑入仕濟世的人生道路,再到《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的與黑暗腐敗官場決絕的態度。
4.孟浩然的態度很明確,要與官場決絕,所以他選擇歸隱,而杜甫不會也不愿意決絕,他要繼續爭取為國效力。但我們知道,不管是杜甫還是孟浩然,他們實際上都不會愿意決絕的。他們的入仕與歸隱的矛盾至始至終沒有調和。杜甫的批判直指唐王朝,揭露封建制度本身的黑暗,揭露王公貴族的荒淫的奢侈并暗示它所潛伏的危機。孟浩然雖然也直接批判當時朝廷的腐敗,但更多是針對它用人唯親政策上面的腐敗,并不像杜甫那樣全面揭露,可以說,杜甫的批判和揭露是深層次的,并且隨著他深入社會現實的了解而更加深刻地揭露出來,孟浩然的批判和揭露是淺層次的,他卻沒有像杜甫那樣去了解社會現實,他主張的是超脫現實、清靜無為這一點是不同的。
五、游賞遣興與閑適的生活
杜甫、孟浩然,在早年都有著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和享受,不論是野外郊游還是與友人同飲,都充滿了歡快的情調。孟浩然的《游鳳林寺西嶺》和杜甫的《題張氏隱居二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皦鼐婆笄榍ⅲ俑枰芭d閑。莫愁歸路暝,招月伴人還。”和“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倍紝懗隽送讶藭筹嬛辽钜苟鴼w的歡快心情。
六、真摯的鄉情、友情、親情,富有真性情
1.杜甫和孟浩然都是性情中人,都極富真性情,他們的詩歌當中充滿了鄉情、友情和親情。杜甫的詩歌以友情為主,抒發對友人的思念和同情,《春日憶李白》寫出了對李白的懷念之情,表達了杜甫與李白之間的深厚友誼,《天末懷李白》則寫李白被流放而抒發的不平,表達了對奸佞小人、社會現實的憤慨以及患難見真情的友誼和思念之情。杜甫的鄉情、親情詩以《月夜》為代表,詩人借月抒情,深刻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揭示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2.孟浩然的鄉情、友情、親情詩就更多了,有對妻子思念的鄉情、親情、同時也是愛情詩的《他鄉七夕》,而愛情詩恰恰是杜甫所沒有的。也有懷念友人的友情詩,以《秋登萬山寄張五》為例,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相似的是孟浩然的《送袁十嶺南尋弟》,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懷念,讀來感人肺腑。
3.孟浩然的真性情詩是很多,但是,卻沒有杜甫的同情士卒的百姓的詩歌,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在其詩歌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是孟浩然所缺少的情感。
七、隱居生活得閑適與閑適當中透露出來的壯志難酬的情懷
1.仕途的失意和黑暗腐敗的唐王朝使杜甫、孟浩然對仕途產生了懷疑,從而選擇了逃避現實,超脫現實,選擇隱逸的生活方式。孟浩然的隱逸詩很多,大多反映出隱居生活的閑適,有《北澗浮舟》,全篇洋溢著詩人贊美襄陽山水、樂在故鄉隱居的思想感情,還有《過故人莊》中的濃郁的鄉村風味和淳真的人情美,杜甫的隱逸詩開始于760年成都草堂落成后,杜甫棄官華州,寓居成都草堂,開始了短暫的隱居生活,這一時期生活相對安定,詩人心情相對愉悅。以《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為代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通過寫自由自在的戲蝶舞和嬌鶯啼,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生活圖景,傳達出輕松愉快的隱逸之情。
2.但是,不論杜甫還是孟浩然,他們在隱居生活的閑適中卻仍然沒有忘掉自己的政治抱負,始終有著壯志未酬的情懷。杜甫的《野望》寫詩人寄野望而抒其家國之恨,感嘆自己不能為國效勞?!拔▽⑦t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边@兩句言詩人感時而思報國,讀來感人肺腑。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寫夏夜水亭納涼和對友人的懷念。前四句寫詩人隱居生活得閑適之趣,后四句在懷友中流露出他的孤獨與寂寞,特別是“恨無知音賞”暗示壯志難酬的悲哀3.同為感嘆壯志未酬的情懷,杜甫卻更深刻,因為他更多地是想要為國效勞,抒發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思,而孟浩然的壯志未酬或許只是感慨自己的身世罷了。
八、濃郁的羈旅愁情
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寫詩人夜泊秋江,客中念友。前四句“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钡膶懢埃耗红\、山色、袁鳴、夜幕、江流營造出孤寂凄清的意境。而杜甫的《旅夜書懷》中“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笔苊显娺@四句影響,借孤寂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鄉思、客愁,懷友之情與漂泊之感,抒發濃郁的羈旅愁情。
九、入仕與歸隱的矛盾交織
1.不論是杜甫還是孟浩然,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始終無法決定自己應該入仕還是歸隱,仕途的失意與朝廷的腐敗使他們喪失了對仕途的信任,他們也一度選擇了逃避現實,逃避黑暗的社會,但是,種種原因卻讓他們不忍逃避,不忍與唐王朝決絕。
2.首先我們來看杜甫,從他一次次的落第和仕途失意的經歷來看,可以說,可以忍受得住那么多的打擊卻還是堅持自己的政治抱負,實在是難能可貴。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堅持這樣呢?這股力量說白了,就是“愛國愛民”,亦可稱“憂國憂民”,因為他不愿放棄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愿親眼看著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面臨災難,瀕臨崩潰而袖手旁觀,他要拯救國家,拯救人民。因為他心里始終想著國家和人民的安危。“假如他永遠為個人打算,至少也會減輕入仕與歸隱的矛盾。他是有抱負的詩人,時時放心不下的是祖國,是人民:‘……倚著如秦贅,過逢類楚狂。氣沖看劍匣,穎脫撫錐囊。妖孽關東臭,兵戈隴右創。時清疑武略,世亂跼文場。馀力浮于海,端憂問彼蒼。百年從萬事,故國耿難忘?。ā肚矏灐罚雹谠趥€人失意的時候,盡管老莊思想抬了頭,把自己身家一切事都可以置諸度外,但是一想到“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送盧侍御歸上都》),便禁不得又要掙扎一番。所以杜甫想歸隱卻又不能歸隱,因為他“憂國憂民”,心系國家和人民。
3.其次我們來看孟浩然,和杜甫一樣,多次求仕失敗,失意憤慨,抒發對朝廷的不滿,揭露朝廷壓抑摧殘人才的黑暗腐敗,他甚至想與官場決絕,但是,他想歸隱,又苦于家貧,生活困迫,甚至缺乏開辟園林的資金。他的《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就是寫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長安的苦況,并表現了詩人入仕與歸隱的內心矛盾。孟浩然不是杜甫,他出身貧寒,生活沒有來源,要歸隱的話,便沒有了俸祿,沒有了俸祿,豈不是要餓死。他不像杜甫那樣“憂國憂民”,他很實際,他要的是個人的安危,他是在為個人打算。孟浩然的道家情節濃厚,講求清靜無為,但沒有了物質生存資料,沒有了生活來源,要“歸隱”談何容易。所以,孟浩然同樣面臨入仕與歸隱的矛盾的糾纏。
十、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主導下的不同抉擇
1.在入仕與歸隱的抉擇的問題上,杜甫把難以抉擇的關鍵定位在“心系國民”上,而孟浩然則把關鍵定位在“個人生存”上,究其根源,還得分析他們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
2.杜甫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使得杜甫從小就為“儒學”思想所熏陶,“儒學”思想提倡仁者愛人,忠君愛國的思想,使杜甫從小就形成了“愛國愛民”的觀念,國家也提倡儒學,目的是為了禁錮人心,培養忠實于朝廷,為封建專制效勞的庸臣、愚民。所以,杜甫以儒為主的價值觀體系造就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并使他無法像道家一樣超脫現實,追求個性自然。
3.孟浩然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出生貧寒,是一個布衣終身的詩人,沒有或是很少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條件和可能,所以封建正統的儒學思想無法深入其人心,而卻使孟浩然形成了儒、道并重,以道為主的價值觀。道家思想追求“清靜無為,灑脫自然”的境界,這是一種主觀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道家思想中的無為在一定程度上比儒學更愚人,他使人達到一種與世無爭,一無所求的超然無我之境?!凹捌?,浩然會寮友,文灑酒講好甚適?;蛟唬骸优c韓公預諾而怠之,無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佗!’遂畢席不赴。由是閑罷。既而浩然亦不悔也。其好樂忘名如此?!雹劭梢?,道家的歸隱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孟浩然追求超脫世俗的歡樂而忘掉現實生活中的功名利祿。
注釋:
①“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動疾而終”出自(唐)孟浩然著趙桂藩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9頁
②“假如他永遠為個人打算,至少也會減輕入仕與歸隱的矛盾。他是有抱負的詩人,時時放心不下的是祖國,是人民:‘……倚著如秦贅,過逢類楚狂。氣沖看劍匣,穎脫撫錐囊。妖孽關東臭,兵戈隴右創。時清疑武略,世亂跼文場。馀力浮于海,端憂問彼蒼。百年從萬事,故國耿難忘?。ā肚矏灐罚背鲎愿蹈抖鸥υ娬摗飞虾9偶霭嫔?985年9月新1版第19頁
③“及期,浩然會寮友,文灑酒講好甚適。或曰:‘子與韓公預諾而怠之,無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佗!’遂畢席不赴。由是閑罷。既而浩然亦不悔也。其好樂忘名如此。”出自(唐)孟浩然著趙桂藩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3頁
參考文獻:
①傅庚生《杜甫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新1版
②(唐)孟浩然著趙桂藩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③林繼中《杜詩選評》三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④陶文鵬《王維孟浩然詩選評》三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⑤夏于全《唐詩宋詞鑒賞·第五卷》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⑥張步云《唐代詩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