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省內特困區經濟社會比較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陳厚義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文章的研究對象是在新一輪扶貧開發集中連片特困區中,貴州省屬于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或滇桂黔石漠化區的65個縣(市、區),詳見表1。貴州新一輪扶貧開發連片特困地區特點突出,首先是連片特困區的分布廣泛,包括貴州省9個地州市65個縣,占全省88個縣的近四分之三;其次是貧困類型多樣化,既有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等這樣的山區連片貧困區,又有滇桂黔石漠化區這樣的石漠化非常嚴重的連片貧困區。在研究方法方面,為了更科學地研究貴州連片特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及其相對位置,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并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1]本文從政府官方網站查閱國發〔2012〕2號文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等文獻資料,從《貴州統計年鑒2011》和官方統計報表獲取研究所需數據。[2]本文選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1)、農民人均純收入(X2)、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X3)、耕地第一產業增加值的產出率(X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X5)、城鎮化率(X6)、人口自然增長率(X7)、農村貧困發生率(X8)、高中毛入學率(X9)、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X10)等10個指標,利用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對比分析三個片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選取經濟規模、經濟效益、經濟結構、經濟增長、經濟活力和基礎條件等六個方面22個指標,利用層次分析法對三片區65縣(市、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競爭力進行評價。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三個片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對比分析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170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5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73元。貴州三片區65個縣域單位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三個指標的中位數分別是8513.20元、442.28元和3163.00元。貴州三片區65個縣域單位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平均值對比情況見表2。從表2可知,貴州三片特困區的貧困程度較全國貧困縣嚴重,貧困和落后是三片區的共同特征。為研究三片區的差異特征,把每個縣(市、區)在X1,L,X10上的取值看成是1個樣品的1次觀測,每個片區所有縣(市、區)在X1,L,X10上的取值看成是來自多元總體的1個樣本,假設3個樣本來自3個不同的多元總體。文章利用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方法,檢驗原假設“3個多元總體的均值相等”。Matlab軟件計算結果表明[3],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3個多元總體的均值不相等,因此,三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表征上存在差異性。進一步,利用單因素一元方差分析方法,對10個指標分別進行檢驗發現,三個片區在耕地第一產業增加值的產出率(X4)和農村貧困發生率(X8)兩個指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耕地第一產業增加值的產出率(X4)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源于烏蒙山區取值偏低的縣域單位比重較大,低于65個縣域單位中位數371.19元/畝的縣域單位有8個,占烏蒙山區的80%。這是因為貴州的耕地盡管總體貧瘠,但肥沃程度、耕地的結構在不同的片區存在很大的差異。武陵山區縣域單位多位于烏江流域,耕地中水田較多,因此,產出率高。農村貧困發生率(X8)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源于武陵山區農村貧困發生率偏低的縣域單位比重較大,低于65個縣域單位中位數14.76%的縣域單位有11個,占武陵山區的73%。但是,武陵山區有10個縣域單位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中位數3163元,由此可以得出,武陵山區的農民很窮,但很均勻,缺乏領頭致富的農民。將農民的人均收入(X2)按從高到低排名,農村貧困發生率(X8)從低到高排名,道真縣在X2上排名第61位,而在X8上排名第18位,相差43位;務川縣X2在上排名第62位,而在X8上排名第21位,相差41位。此類縣域單位屬于窮而面窄型,缺少產業化帶動。羅甸縣在X2上排名第11位,而在X8上排名第59位,相差48位;長順縣在X2上排名第16位,而在X8上排名第53位,相差37位;三都縣在X2上排名第20位,而在X8上排名第61位,相差41位。由此可以得出,此部分縣域單位的部分農民已經率先富裕起來,但是并沒有帶動周圍的農民共同富裕,此類縣域單位屬于富而分化型。冊亨縣在X2上排名第64位,在X8上排名也是第64位;望謨縣在X2上排名第65位,在X8上排名是第62位;晴隆縣在X2上排名第60位,在X8上排名是第65位。此類縣域單位兩個指標排位都比較差,屬于窮且面廣型。湄潭縣在X2上排名第1位,在X8上排名是第3位;赤水縣在X2上排名第2位,在X8上排名是第5位;西秀區在X2上排名第3位,在X8上排名也是第1位。此類縣域單位兩個指標排位相差不多,但都比較靠前,屬于富裕且均勻型,應作為扶貧攻堅的典范。
(二)三片區縣域單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競爭力既是區域發展的動因,也是區域發展的結果。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就是一個縣域單位相對于其他同類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具有的競爭優勢,具體體現就是該縣域單位獲得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能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秉持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核心特性,兼以考慮指標的可得性、可比性和可靠性,經過反復的篩選,文章把“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列為一級指標,在其下設計6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構建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3。
2.指標權重的確定
課題組邀請1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選擇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結果見表3。
3.貴州三片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采用加權平均法構建三片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1)首先計算出每個縣域的二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數。(2)在計算出二級指標綜合評價指數的基礎之上,再計算三片區65個縣域單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綜合評價的指數。利用MATLAB軟件,將經過上述計算得到的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數按降序排列,結果及分布情況詳見下頁表4。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到,三片區65縣域單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區位、政策和民族因素相關性較高,形成了多中心、有梯度的發展態勢。在三片區65縣域單位中,得分排名前五的分別是西秀區、碧江區、玉屏縣、七星關區和水城縣,多為三片區地州首府所在地,經濟資源和政策優惠多向該類縣域集中,是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的中心;排名緊隨其后的是貴定縣、貞豐縣、赤水市、平壩縣、六枝特區、龍里縣、鎮遠縣、納雍縣、萬山特區、習水縣和興仁縣,這些縣域單位多緊鄰省會(如龍里縣、平壩縣)、地州首府(如萬山特區、貴定縣)或其他經濟競爭力強的縣域單位(如與仁懷市、重慶市鄰近的習水縣和赤水市),在其強有力的帶動效應下,發展較好,經濟競爭力較強;處于中流的甕安縣、大方縣等33個縣域單位,多圍繞上述地區分布,成為下一梯度的經濟增長區域,經濟競爭力相對較弱;得分排名最后的15個縣域單位,除正安縣和赫章縣外,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如務川縣、三都縣、沿河縣、印江縣和紫云縣都是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他縣域單位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均超過了60%,這些縣域單位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受到的經濟輻射弱,工業化進程慢,經濟競爭力不強。
三、結論與建議
三片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沒有形成片區特征,同一片區內縣域單位的水平參差不齊。總的來說,貴州三片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偏低,同全國貧困縣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貧困和落后是三片區的共同特征。但是,相對來講,各片區內也存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域單位,同一片區內縣域單位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針對上述第2節的分析,要將富裕且均勻型縣域單位作為扶貧攻堅的典范,注重富而分化型縣域單位產業化的帶動作用;對窮且面廣型和窮而面窄型,都要強化產業化帶動,鼓勵部分農民率先富裕起來。[4]三片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區位、政策和民族因素相關性較高,呈現出多中心的梯度分布態勢。得分排名最后的15個縣域單位,它們既是扶貧攻堅示范區的主戰場,也是建立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的關鍵。為了實現貴州省的整體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經濟基本競爭力較高的“熱點”地區,主要是3片區州(市)首府所在地及其周邊地區,應當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加強與周邊縣域的合作,形成區域快速發展的產業鏈,從而構筑融合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對經濟基本競爭力較弱的區域,需要在政策上、資金投入上有所傾斜,加強其基礎設施特別是其交通條件建設,在梯度發展、產業轉移過程中找準切入點,同時著力打造特色產業,發揮民族地區獨有的優勢,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這對實現貴州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