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學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姚成郡單位:石油大學(華東)學校辦公室
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指出: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作用是相互的,教育的發展受經濟、政治制度的制約,同時它又具有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內部關系規律,那就是教育必須適應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必須促進人的和諧全面發展。高等教育要接受這兩大規律的制約,既不能脫離社會,也不能忽視人的發展,所以遵循教育規律是高等教育要抓住的核心理念。由此出發,可以理順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各種關系形態,找準高等教育的立足點。
一、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1.教育社會地位的變化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從簡單的教育活動到專門化的學校教育,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教育始終與社會發展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成為社會延續和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功能和地位在不斷變化。西方教育發展經過古希臘人性教育)))教會神學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資本主義的現代科學教育幾個主要發展階段,完成了兩個重大轉變:一是從單純的塑造人本身到加強與社會的聯系,二是教育功能日趨完善,從依附于社會到推動社會全面發展。中國教育的發展也大抵如是。由以儒家為代表的修身養性教育到引進西學以“救國”圖存,由私塾到近代大學的建立,從以人文道德教育為主到全面分科教育,艱難實現了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過渡,并逐漸確立了教育在強國興國、促進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中西方教育的發展都是教育逐漸由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的歷程,現在,教育的社會地位已上升到了最大的高度,看清這一點,對于高等教育辦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社會發展對走向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應對這個要求就要充分實現其三大職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從社會的角度看就是高等教育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提供經濟文化發展所需要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為社會提供技術咨詢、成果轉化、思想傳播、文化交融、人力資源開發等等全方位的服務。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表層要求,如經濟結構發展要求人才類型的對應,科技發展要求學校提供更多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我國加入WTO后,需要培養大量懂外語和外貿管理的人才,等等。這些要求反映了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是具體、直接而明確的,高等教育需要作出適應性的調整。但這種局部的、短期的要求,不一定準確體現社會整體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可能會隨時發生變化。高等教育如果盲目地跟進,就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長遠要求,從而導致高等教育的持續滯后,或是獨立性的喪失。所以在看到社會表層要求的同時,還必須進一步分析社會的理性要求。也就是保證社會綜合發展、長遠發展,體現社會理想發展的深層訴求。這種要求往往掩藏而又體現在眾多的社會現象之中,對高等教育當時不具備制約性,影響是漸進的,但一旦形成,影響卻又是深遠的。認識這種要求必須從整個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進步的規律切入,必須超脫于社會發展現象之外,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單純重視科技和生產的發展必然加劇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等問題;社會對經濟價值的過分追求必然造成道德的失衡等等。我國現在提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是一個綜合工程,不單純是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同時應包括精神生活、社會環境等等的“小康”。高等教育對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顯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動,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走向社會,他們將成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些人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是否具有充分的人文關懷,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質量非常重要。高校也會向社會貢獻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的綜合效益如何,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一)高等教育是社會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同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一樣都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我們談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主要是指其與其他社會現象和子系統的關系。但是,高等教育又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與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具有密切的關系,但又不能單純看作經濟基礎或上層建筑,所以它有時可以相對超然于社會之外發揮獨特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一是把高等教育看作社會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對社會可以在內部起作用,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的;二是高等教育必須融入社會,高校辦學要具有較大開放性,不斷從社會吸收思想和信息;三是高等教育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具有較強的創造性,以體現在社會中的獨特價值。
(二)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狀態
高等教育對于社會發展表現出三種狀態,一是適應于社會發展,二是與社會發展相對同步,三是超前于社會發展。這三種狀態是同時存在的,表現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不同方面分別會處于與社會發展關系的不同狀態,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整體上會不斷在這三種狀態之間變化,時而表現為以適應為主,時而同步或超前。
1.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適應
社會發展取決于綜合因素的作用,教育是其中的一個要素。所以,高等教育對社會發生作用首先必須滿足社會要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狀況不斷調整自身發展的內容和方向。換句話說,在社會實現不可預見的發展的時候,高等教育必須通過自身調整和改革予以適應。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對能夠預見的社會發展采取了超前應對措施,否則高等教育將處于對社會發展的疲于應付的狀態。不可預見的社會發展主要體現于一些政策性因素的隨機影響,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技術領域的變革。如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出臺,推動了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大幅擴大;我國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開始對人才培養進行結構性調整等。總體上看,每一次政治、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引來教育體制的大變革,如知識經濟的興起和成熟,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面變革。社會上新行業的出現及舊行業比例關系的調節,必然引起人才需求結構、知識結構的變化以及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的調整。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是兩者關系的基本形態,這種適應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即時性。社會的發展變革在總體上具有規律性,在具體上又具有隨機性。高等教育必須隨時準備適應社會某些方面的隨機變化,不斷改革和調整,這種以變應變的過程只能是一種即時的適應。二是相對滯后性,高等教育的適應是在政治經濟制度變革和社會具體變化之后,是一種追蹤性的反應,所以在時間上已經滯后。另一方面,即使高等教育的反應是迅速的,由于高等教育從改革到見效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在采取適應性對策時,由于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需要經過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所以滯后是必然的。因此高等教育應該提高對社會發展的應變能力,盡可能縮短滯后時間。
2.高等教育相對社會發展的穩定性
高等教育中有一些可變的因素,也有一些不變的因素。如教育的內部規律,基本原則,基本功能,每個高校都有自身的辦學指導思想、發展定位,辦學風格和特色等等,這些都是不變因素。外部條件、發展速度、規模、專業和課程設置等等都屬于可變因素。高等教育在適應社會發展時主要是對可變因素的局部調整,就整體而言還是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保證內涵發展。高等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其穩定性。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的特征,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長期性和人才標準具有某些不變性,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能急功近利。所以高等教育在適應短期的社會形勢時不能喪失獨立性,有時要更多地追求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相一致,而不是一味屈就短期目標。如在重視發展熱門專業同時,還要看到冷門專業的發展前途,否則可能造成若干年后冷門專業人才的緊缺。所以高等教育對于社會的發展變化,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雖然教育的變革往往是由社會變革所引起的,但具體如何變革卻又需要回歸教育自身固有的一些特點,高教改革只有滿足教育自身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的要求。保持高等教育的獨立性有利于高等教育冷靜應對社會變革,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保持相對同步。
3.高等教育的超前性
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凸現出高等教育的獨特價值,高等教育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是,高等教育見效周期較長,如果總是忙于適應社會發展,必然總是滯后于社會發展。“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社會發展的動力來自多個方面,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動力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教育是新思想、新科技、新人才的重要培育者,這些因素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靈魂。所以高等教育的超前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社會發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前景是可以預測的,所以高等教育不僅應該清楚當前社會提出的要求,更應該對未來社會的可能要求作出科學估計。既要把握社會發展的一般現象,又要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高等教育永遠是為一個發展的社會服務。上個世紀末,國家適時提出并實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就是放眼未來,著眼于培養跨世紀人才提前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這是一種典型的超前性。只有不斷保持這樣的超前發展,才能體現高等教育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使之成為“科教興國”的主力。高等教育的超前既體現在思想上,又體現在行動上。思想的超前主要體現在要時刻保持先進的辦學理念,時刻做好對社會以變應變的心理準備,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行動上的超前體現在準確洞察社會發展趨勢,提前采取應對行動。但是如果不具備成熟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高等教育要全面改革、整體超前具有很大風險,一旦出現問題,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所以為使高等教育的超前發展具有科學性依據,可以通過試點提前探索可能需要普及的模式,用局部超前來推動整體超前。
三、高等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高等教育走出封閉、關心社會、融入社會是一個巨大進步,不但增加了對社會的影響力,而且對于確立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反過來改善自身的發展條件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社會具有不可阻擋的同化力量,在高等教育不斷加強同社會聯系的前提下,如果無條件順應時尚與潮流,不堅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終會失去對社會的一些特有影響力,淪落為社會一個普通行業。高等教育應該有執著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精神,應該關照個體的人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不能單純教給人生存的技能,還要教給人發展的特質;不單純為特種現實與某種體制服務,還要高于現實,引導現實,為社會的理性發展確立標尺。不管社會發展到何種階段和形態,在大學里應該始終可以找到人類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歸宿。應該提倡大學里有一片自留地,保留一片沒有銅臭味、沒有市儈氣的凈土,有一種超然于社會通俗價值的獨特價值追求。所以高等教育必須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必須具有不具功利色彩的文化追求。從社會看高等教育,應該能夠看到一些神圣的、不可忽視或褻瀆的東西,應該能夠找到社會發展希望的終極所在。高等教育應該具有執著的學術追求。高等教育既要傳播知識和文化,又要創造知識和文化,為此必須開展高水平的學術研究。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執著的學術追求將無法稱其為大學。從總體上說高校應該大力營造學術氛圍,弘揚學術精神,創造學術研究成果,特別是應該立志于創造對社會發展足以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從個體上說,應該鼓勵那些為了一個崇高的學術研究目標或者為了一個重大的理論發現而孜孜以求的學術探索。應該推崇那些甘于坐冷板凳,甘居“象牙塔”的特有學術精神。或許還應該允許有一些烏托邦式的超凡思想。綜上所述,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本質上在于正確理解教育規律,對社會發展由被動適應變為主動適應,以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