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現狀及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男強女弱的經濟定位與社會分工定式愈加明顯。再加上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延續,中國兩性從未有過真正的平等。女性在經濟上被歧視,在社會上被壓抑。雖然改革開放后,中國為提高女性地位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法律制度上也有了一些保障,但在人力資源市場上,人們對女性的偏見、歧視和排斥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根除這一弊端,使女性朋友在經濟變革中真正起頂半邊天的作用,是文章探討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人力資源市場;性別歧視;女性;社會分工
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社會性別排斥以“性別歧視”和“性別隔離”最為典型,主要表現為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就業難、失業多、兩性收入差距大、性別職業隔離、退休年齡性別差別、女性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等歧視現象。性別歧視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痼疾,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母系社會中,女性曾受到過社會的推崇。私有制出現后,男性在經濟上的地位顯著上升,從此形成了男主女次、男強女弱、男尊女卑兩性不平等的格局。三千多年的父系文明使兩性真正平等的競爭機會很少,所以,根治這一頑癥,必須分析它的成因,挖掘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不可取代的作用,從而制定相應的措施,讓女性充分發揮其作用,推進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1人力資源性別歧視產生的原因
人力資源市場性別歧視既有深層的歷史原因,也有抹不去的政治文化烙印,還有市場機制中自然選擇的因素,究其根本,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父權歷史文化長期干預的結果導致了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被歧視。早在1998年,曾有這樣一種論述:“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決定女性氣質的,是整個文明。”這一論述充分說明女性的孱弱及被歧視的原因不是生理特征,而是父權文化干預的結果。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曾顯示:農村家庭對女性的教育期望值偏低,導致女性文盲率達13.6%,比男性高了近10個百分點。在不能繼續升學的女性中,父母不讓上學的占36.8%,比男性高近9個百分點。對于那些農村失學女童來說,若沒有特別因素能改變固有處境,只能重蹈上一代文盲或半文盲女性的歷史軌跡。改革開放的今天,仍有不少農村女孩的教育不受重視,封建殘余思想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禁錮對女性的教育。二是傳統性別文化導致對女性就業的偏見。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社會偏見首先來自對婦女生理價值的扭曲,性別的最大差異無疑是女性要經歷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但這并不是造成女性整個職業生涯影響的主要因素。現代社會,隨著生育數量的下降、腦力勞動等低體能勞動的增加和育兒職能的社會化,生育對女性的影響已降到了很低的程度。男人在家庭和社會角色上更強烈地要求事業成功,而女人的角色定位更注重家庭,所以塑造了“女性屬于家庭”的刻板印象。這一印象削弱了女性的事業成就欲望和地位信心,使她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附屬于丈夫的“第二性”。三是市場選擇是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得不到平等對待的主因。人力資本投入產出表現為人的智能、體能帶來的價值增加的過程。就兩性比較,體力強、智能高者,外出工作;體力弱、智能低者,待業持家。在招聘人員時,都不愿招收女工,有的直接在招工廣告上明確告知“男性優先”;有的雖說招聘女工,也不愿對她們投資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不會讓其從事重要崗位工作,源于把女性的社會價值和單位局部效益相對立。伴隨著經濟發展,甚至還出現了“讓女人回家去”的呼聲。從而出現了“全職太太”這個“高危職業”。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就深刻展示了這一現象。
2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有著優于男性的特點
醫學證明,兒時的男女平均智商幾乎相等。這說明,兩性智力在童年沒有大的差別。兩性的智力只是在之后的教育和培養下才產生了巨大差距。在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上,女性優于男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女性人力資本投資的經濟效益高于男性。成本與收益分析曾得出結論:在投資相同的情況下,男性人力資本收益高于女性,所以對男性投資要多于女性。經濟學投資邊際收益率遞減原則說明,對男性人力資本投資多,收益遞減也多,對女性投資少,遞減也相應減少。實踐證明,女性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絕不低于男性,甚至更高一些。曾有論述:“勞動者每提高一年的教育水平所帶來的工資增長率,女性高于男性。這說明女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幅度大于男性,故增加對女性人力資本的投資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是有益的。”一項關于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表明:增加初期教育對女孩經濟上的影響遠超對男孩的影響。馬來西亞一項研究也表明:“教育工作在各級工資和生產效率方面的純收益,年輕女性一貫比年輕男性高20%”,強調“這還不包括減少生育、改善營養和家庭照顧方面的間接收益”。隨著婦女參與經濟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女性在創造價值、增加社會貢獻方面不斷提升,其人力資本增值和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正在逐步創建。二是女性人力資本社會效益顯著。有一句西諺: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整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對后代的發育成長意義深遠。她們的受教育程度不僅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還會使家庭生活更經濟、更有秩序。不僅如此,女性人力資本投資降低對男性人力資本提升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一項國際調查顯示:有些國家1965年男孩小學教育得到普及,而女孩的入學率卻不理想。20年后,這些國家的嬰兒死亡率與人口出生率是那些教育水平性別無差異國家的2倍。于是得出:“如果女性教育水平無法提高到接近男性的程度,提高男性教育水平取得的社會效益就會被抵消。”不可小覷的是,提高女性的入學率、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在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上更有效。所以,在女性身上的教育投資,不僅是對其個人的投資,還是一種使人們擺脫貧窮、延緩人口增長、保護環境的投資,也是社會踏上合理發展、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的捷徑。從投資效益上說,對男性教育投資是對一個人的投資,而對女性教育投資則是對整個社會的投資。三是女性人力資本投資是一種理性決策。繁衍生息的使命,是女性內在價值的一種體現,是人類文明和物質生產力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兩性社會平等是女性社會地位真正提高的前提,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區域,不會有真正的經濟平等,更何談文明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經濟分析讓人理性回歸,把尊重女性的自然價值、開發和利用女性人力資源納入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系統規劃,優化配置或發揮兩性人力資本各自優勢,才是理性投資決策的重點。
3保障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發揮作用勢在必行
現代化進程中,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作用已經越來越突出,提高女性地位,拒絕差異對待,提升女性對社會的貢獻度已是勢在必行。面對根深蒂固的人力資本投資性別傾向,我們不妨作一些理性的新嘗試:一是建立完備的教育保障體系。保證女性和兒童享受國家賦予的義務教育權利,現在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和正在拓展的十二年義務教育就是很好的實踐。此外還要開辟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途徑。比如,擴大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優化高等教育,提高科技生產領域及高層領導機構中的女性比例;提倡終身學習,使女性在獲得職業技能的同時,提升文化層次與精神追求;鼓勵女性自學,提高女性服務社會的整體素質,才能不斷提高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地位。二是進一步健全促進男女平等就業的制度體系。從工資報酬上實行平等待遇保護,即男女兩性在雇用、工資報酬、工作條件及其他待遇方面均享有工作平等權;打造勞動力市場報酬公平體系,實現從同工同酬向同值同酬轉變,消除兩性工資報酬不平等的現象;發揮勞動監察職能,對就業歧視現象進行專業打擊,強化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平等權。三是從立法角度出發,徹底糾正歧視婦女的行為。要解決人力資源市場領域歧視婦女的行為,必須進一步完善現有法律制度,提高法律的執行力,為女性就業創造良好環境。可以從就業合同的健全性問題入手,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和執法監督力度,推動政府提升《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的完善執行寬度和力度,將女工特殊保護及社會保險內容納入更規范的管理機制。借鑒《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制度,使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問題得到制裁。隨著制度的健全,用人單位在招工中公開歧視女性的行為越來越趨于隱蔽,往往是在幾番選拔后再以各種借口淘汰掉,要將這種行為納入企業征信范疇,利用行政手段或經濟杠桿,加大責任追究和懲處力度。
4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提高女性地位、形成全社會關愛女性的氛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要徹底改變性別歧視與使用差異對待,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尤其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消除或者減少性別歧視,政府的干預至關重要。面對女性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受到的性別歧視和社會性排斥,需要的是持久不懈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推進。
作者:常輝芳 單位:高邑縣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