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中人力資源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所有人的思想觀念、行為表現都得到了極大的尊重。人們的思想觀念活躍了,行為開放了。這是人性本身的一次解放,也是人權得到尊重的真正體現。人們都在尋求一種展示自我的機會,大的社會環境也確實給人們提供了這么一種機會。但是,由于這樣那樣各種舊的積習的影響,人們在一個小的環境,如工作單位中展示自我時,不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這其中就有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影響。
下面結合國內企業兩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談談人們在這兩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影響下的心理、行為表現。
1.封閉式的自危表現
封閉式的自危表現,是所有企業員工在“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這樣一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下,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心理、行為現象。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各自表現為心靈閉鎖;
(2)員工在工作上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員工為了取悅于“家長”,隨意破壞企業管理程序,中層管理人員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放棄責任;
(4)企業會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小集團”,破壞正常的信息溝通程序;
(5)員工工作績效平平,卻為了保住某一位置,表現出破壞團結的行為;
(6)企業發展缺乏戰略考慮,人人都在“為今天”而活著。
2.開放式的悅納表現
開放式的悅納表現,是所有企業員工在“以人為中心、理性化團隊管理”這樣一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影響下,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心理、行為現象。主要有以下特點:
(1)企業員工之間是平等的同志式的關系,彼此悅納對方;
(2)所有員工在工作上積極主動,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
(3)所有員工能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4)企業員工以主人的身份,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信息溝通程序,自覺參與科學決策的制定;
(5)企業員工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并在各自的崗位上卓有成效;
(6)每個員工都明確企業發展目標,并團結協作,努力實現企業目標;
(7)員工為在這樣的企業工作感到自豪。
四、不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企業的發展前途
企業是要人來做的,難怪有人說:“辦企業就是辦人”。人在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影響下,會有不同的行為、心理表現,那這些人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又會將企業的發展引向何方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國內知名企業和失誤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請見下表)。
國內知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表
企業名稱
主要理念
員工表現
理念綜合分析
聯想集團
辦公司就是辦人
職責明確
積極性高
團結協作
不斷創新
參與決策
企業主人感
集體利益為重
士氣高昂
以人為本,絕不是“雷區”。
擁有人才、尊重人才、管理人才、開發人才是所有知名企業的成功秘訣。
人的潛力,特別是一群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當你能很好地管理這些人才的時候,他們能幫助你實現企業騰飛的夢想。
民主、理性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海爾集團
我們現在唯一怕的只是我們自己;領導者的任務不是去發現人才而是建立一個可以出人才的機制
長虹集團
尊重每一個人,管理是管理者思維的管理,是管理者境界的管理,是管理者目標的管理
春蘭集團
企業的動力源主要是人,在人的觀念改變
小天鵝集團
企業人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始終充滿著憂患意識。情系員工,依靠員工。
榮事達集團
營造“和商”人文環境,規范員工行為。
TCL集團
企業的競爭就是管理理念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要建立一個好的企業,首先要練就一支好的隊伍。
橫店集團
人才是橫店致富的秘訣,我們要像珍惜我們生命一樣去珍惜我們的人才。
格蘭仕集團
人氣,企業最大的財富。
杉杉集團
人才是企業之本,人才是利潤之源。
主要參考:《領袖商論》(上、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
國內失誤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失誤表
企業名稱
主要理念失誤
員工表現
理念綜合分析
某
A
集
團
某某總裁總結的“二十大失誤”:
1.決策的浪漫化;
2.決策的模糊性;
3.決策的急躁化;
4.沒有一個長遠的人才戰略;
5、人才機制沒有市場化;
6、單一的人才結構;
7、人才選拔不暢;
8、企業發展缺乏遠見;
9、企業創新不力;
10、企業理念無連貫性;
11、管理規章不實不細;
12、忽視現代管理;
13、對國家經濟政策反應遲緩;
14、利益機制不均衡;
15、資金撒胡椒面;
16、市場開拓的同一模式;
17、虛訂的市場份額;
18、沒有全面的市場推進節奏;
19、地毯式轟炸的無效廣告;
20、國際貿易的理想化。
經常處于急躁、驚恐和不平衡的心態中;軍閥割據,占山為王;總裁說了不實施……
不管是某A集團,還是某B集團,他們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認識或許是正確的,但是,他們確實又在這方面出現了巨大失誤。其主要原因是在具體管理工作中卻又表現出了太多的“家長式”作風;并缺乏具體落實措施。
某B集團
決策失誤、人才缺乏、管理跟不上、個人意見占主導地位,未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程序,急躁冒進。
拿回扣走人、頭腦發熱、盲目自信......
主要參考:《領袖商論》(上、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企業革命》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
根據國內現有成功企業和失敗企業的分析不難看出,任何企業只要實施“以人為中心、理性化團隊管理”,這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就會邁上科學、有序的軌道,企業員工就會團結協作、積極主動、行為規范、不斷創新,那企業的發展前景將是美好的。
如果一個企業在實際管理人力資源的過程中,實施“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模式,這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就會步入混亂、無序的軌道,企業員工就會私欲膨脹、各自為政、放棄責任、混時度日,這定會將企業推向衰敗。
五、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討論
根據前面的分析,在我國推行什么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其結論似乎已不言自明:那就是應廣泛實施“以人為中心、理性化團隊管理”模式。這是我國二十年來,經過無數企業的興衰、成敗所驗證了的結論。
那么,具體在一個企業中應如何實施“以人為中心、理性化團隊管理”模式?顧名思義,在這一模式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了解被管理者的心態,尊重他們的心態,根據其心態,采取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下面以我國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為例,談點不成熟的看法。
1.目前國有企業員工的心態調查
中國企業的員工怎么了?一系列資料表明中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正在下降。積極性滑坡具體表現在:(1)勞動態度和主觀能動性發揮的情況不理想。當前企業在轉軌的過程中,只有35.8%的工人回答愿意超產,只有25%的工人表示愿意接受困難任務。(2)工作責任感普遍不如過去。問卷調查中,回答能高標準地對待產品質量的只有46%的人。回答能平時注意原材料、水、電消耗情況的只有38%的人。(3)主任翁意識趨向淡薄。調查表明:只有32.7%的人認為“自己對企業興衰也有責任”;64.2%的人不愿關心本企業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有67.5%的人見到損害企業利益的事時,不能出來制止。
郭晉剛等對國有企業員工需要層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員工需要的層次與需要的滿足的層次相差很大,其中最明顯的是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最需要滿足,而滿足的情況最差。
全國總工會宣教部關于企業員工價值取向的調查,得到了與以上類似的結論:員工在就業選擇上,掙錢是主要目的。北京地區46.4%的青工認為掙錢是工作的主要目的,76.9%的青工認為假如有機會要選擇“收入比目前高的工作,不怕工作辛苦和冒險”;有91%的青工表示愿意到合資企業工作,理由是“收入高”。廣東地區表明:64.2%的的員工不滿意自己的職業,32.9%的員工想調離本單位,30-40%的員工在外搞第二職業。王奮宇的調查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有41.8%的青年對工作報酬表示不滿意,僅次于對培訓機會不滿意的比例(56.7%)。有41.5%的人對“晉升機會”表示不滿。青年對職業的預期,只有10.9%的人愿意做一名一般工人,追求“技術型”職業生涯的人占36%,追求“管理型”職業生涯的比例最高占41%。
但也有例外,中科院心理所的專家研究發現,工資和獎金因素在工作重要性的排列中列第6、第8位。激勵工人的因素并不是高額的獎金,有些企業獎金發得越來越多,但干勁卻未見有很大增長的事例并不鮮見。據心理學家研究,管理人員主要滿足的方面有:(1)成就感(有41%的提及率);(2)被賞識、嘉許(33%);(3)工作本身(26%);(4)具有一定的責任(23%);(5)晉升的機會(21%);最后才是(6)工資(15%)。很明顯,這說明了非金錢因素的重要性。而且,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即便有時工資被當成是一種滿足的重要因素時往往也總是與其他因素相聯系著,如得到了較高額的獎金就意味著工作取得了成績,受到了上級的嘉賞等,而不只是單純為了金錢,是一個孤立的滿足因素。
在以人事制度、工資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內部改革中,企業員工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心態。主要表現:(1)失落感。自豪的“全民員工”變成了“合同工”,“鐵飯碗”變成了一紙合同。(2)不公平。“親親組合”、“行政權力的干預”等會使人感受到競爭的不規范。(3)實惠不夠理想就跳槽。(4)感到缺乏適當的保障。
2.根據員工心態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總之,不管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員有什么樣的需要,他們都在努力提高各自的生活水平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等,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追求,便是這種心態的外化。這種心態的充分顯現,一方面給人們已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目前,員工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愈來愈多,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給現有各部門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管理者,應摒棄原有“以工作為中心”的管理風格,嘗試、實踐“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以“深入理解”方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提出有助于你的下屬實現自我價值和組織目標的管理措施,這是現代管理者應追求的管理境界。下面便是如何根據員工的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一些建議(見下表)。
需要層次與管理對策表
需要層次
激勵(追求的目標)
管理策略
(1)生理的需要
工資
健康的工作環境
各種福利
待遇獎金
保健醫療設備
工作時間
住房福利設施
(2)安全的需要
職業保障
意外事故的防止
雇傭保證
退休金制度
意外保險制度
(3)歸屬與友愛
友誼(良好的人際關系)
團體的接納
與組織的認同感
協談制度
利潤分配制度
團體活動計劃
互助金制度
教育培訓制度
(4)尊重的需要
地位、名譽
權力、責任
與他人工資之相對高低
人事考核制度
晉升制度
表彰制度
選拔進修制度
委員會參與制度
(5)自我實現的需要
能發展個體特長的組織環境
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決策參與制度
提案制度
研究發展計劃
需要本身就是激發動機的原始驅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需要,也就沒有了動力和活力。反之,一個人只要有需要,就表示存在著激勵因素。如佛教宣揚的“四大皆空”,看破“紅塵”,舍棄“七情六欲”,視功名利祿如塵土,似乎無所需求,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更強烈更迫切的信仰需要。正是在這種需要的驅使下,信徒門才被激勵出常人難有的力量,作出人們難以忍受的犧牲,克服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相傳唐朝玄奘和尚西域取經,歷經七十二難;達磨參禪面壁,花九年工夫,尤見需要對人的激勵作用。管理人員如能充分了解職員的需要,便不愁找不到激勵員工的途徑。由于每一層次的需要包含眾多的需要內容,具有相當豐富的的激勵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員設置目標、激發動機、引導行為。而且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后,又有上一層次需要的繼續激勵,因而人的行為始終充滿著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千變萬化的激勵方式。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將滿足員工需要所設置的目標與組織的目標密切結合起來,不僅要掌握充滿活力的需要理論,還要特別注意到激勵員工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