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消費時代下的美學經濟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美學經濟在人們的生產與消費中是一種具有創意性、體驗性與審美性的經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生活與消費中關注的不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更追求商品的審美價值,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和審美上的提升。因此,隨著社會生活品質的提升,美學經濟在人們生活消費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對產品的實用審美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引導美學經濟的健康發展,構建大眾審美生活,是消費時代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消費時代;美學經濟;實用審美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不斷提升,不僅要求商品具有使用功能,還要有審美價值。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學經濟是商品經濟在發展中的高級階段,它以審美與創新為核心,將藝術美與實用功能相結合,給消費者帶來美的感受與高品質的體驗。換言之,美學經濟是一種審美經濟、創意經濟與體驗經濟,人們在美學經濟中獲得的不僅是商品的實用性,還產生了審美體驗。由此可見,美學經濟是消費時代下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美學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中西方古典美學都非常重視美學的道德與政治功能,但對美學構建國民經濟的研究上還有所欠缺。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美學不應該與經濟利益有所關聯。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轉換,人們不僅要求豐裕的物質生活,還要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生活。換言之,人們在現代生活中,不僅要求產品具有實用性,更要有審美價值。在當今消費時代下,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美學經濟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在中國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青年人愿意購買具有審美性的高質量產品。因此,經濟美學是產品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是消費時代下的產物,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美學經濟是人類生產目的的物質表現。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在創造陶器或者石器時,已經體現出器物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由此可見,原始時期的物質產品是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融合。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在有條件的進行物質生產與其他社會活動時,藝術從社會生產中分化出來,成為專供欣賞的審美對象。但人們依舊將物質產品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顯示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對于物質產品的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車爾尼雪夫斯基進一步分析說,人們能夠產生美這個物質,其主要是設計與制造出來的,他具體闡釋道:在人民中,或者更準確地說,在上流社會中,美感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差不多所有人類生產的東西都是在這種渴望的巨大影響之下設計和制造出來的:如舒適的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家具、器皿、屋內的陳設)、衣服、花園等等。依特魯立亞(古代意大利中部的國名)花瓶以及古人衣服上的裝飾品都被認為“藝術品”;它們被歸入“雕刻”部門,自然不完全正確;但是我們難道應當把家具制造的藝術看成建筑的一種嗎?我們可又把花園與公園歸入哪一部門呢?——花園與公園原來是為著散步或休息用的,但是后來卻完全服從另一個目的,即成為美的享樂的對象了。假如我們把凡是在美感的巨大影響之下生產物品的活動都叫作藝術,那么,藝術的領域就要大大地擴大;因而我們就不能不承認建筑、家具與裝飾藝術、園藝、雕塑藝術等等在本質上的同一性了。人類活動的很多部門,在這一點上是與建筑并無二致的……工業也可以說是如此;在對美的渴望的巨大影響之下,比如,工業創造,織物,自然界沒有提供任何類似織物的東西,在織物中,原來的材料改變得比石塊在建筑中改變的還要厲害。①由此可見,實用性與審美性是物質產品的必然表現,在中國,經濟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發展的要求,這與人們追求美的物質產品是相符合的。
第二,經濟美學是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經濟美學是經濟時展的產物,代表著人們的智慧與力量。在新石器時期,人類已經將實用與審美相融合,彩陶與玉器就是實用與審美結合的典型。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美學經濟的特色在建筑藝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西方古典建筑中,古希臘時期的神廟建筑宏偉華麗,和諧完美,高大聳立的圓柱顯得雄偉壯觀,如希臘神廟的三種經典柱式:多利克式、愛爾尼奧式,科林斯式。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在繼承了希臘元素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復雜,如龐貝城中有生活配套的娛樂設施:大劇場、萬神殿等,壯麗宏偉,氣勢磅礴,色彩和諧,顯示出羅馬城的王者氣概;在東方古典建筑中,中國古代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注重建筑的造型藝術,以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審美作為設計標準,顯示出中國天人合一的美學精神。古埃及的建筑以金字塔最為著名,給人以神秘感,在建造時計算精密,讓人驚嘆。古印度的建筑中充滿了佛教氣息,可見佛教對印度文化影響之深;在近現代的建筑中,看到了新時代建筑美學的誕生,如在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館,其設計表現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福澤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概。由此可見,經濟美學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表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三,經濟美學是產品價值實現的媒介。商品的產生,是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的生產活動,商品的價值是由產品的實用性與審美性共同實現的。在消費時代下,人們購買商品更關注商品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換言之,某種商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需有審美價值,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如人們在選擇同一類商品,同等實用功能中,便會考慮商品的審美功能,如商品的質感、造型、顏色、包裝設計等。對此,馬克思進一步分析說:對于商品的具體性,它(價值)是沒有感覺的。但是,商品所有都會用他自己五種及以上的感官來補足這種缺乏。他的商品,對他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不然,他就不會把它送到市場去……為那種有使用價值可以滿足他的需要的其他商品,而換去自己的商品。或者說,他只愿意交換為他所中意的商品。②由此可見,正是商品的實用性與審美性引起消費主體的感官系統,與商品產生了共鳴。因此,在商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消費者的心理活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消費者對商品中實用性與審美性統一的認識,這種認識的過程是生產者將圖紙上設計的圖案轉換為現實物品,并由消費者所購買的過程。因此,美學經濟是商品實現價值的重要媒介。
第四,美學經濟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中,一般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部分。其中精神文明包括文學、書法、繪畫、建筑、雕塑、音樂、舞蹈、戲劇等文化藝術;物質文明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政治制度、哲學思想的引導下所創造出的各種物質表現。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創造出來的商品具有獨特的時代審美,同時也是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標志。在農耕時期,人們對土地與森林的改造,顯示出人造的自然美;在工業時期,人們生產各種造型的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展示出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造型設計的發展。由此可見,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生活的品質,也提升了人們對生活的審美要求。
第五,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根據心理學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由高到低可分為: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與生理需求。在農耕經濟時代,人們追求的是溫飽,即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工業經濟時代,人們追求的是一種安全感,即安全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消費上不再滿足于生理與安全的需要,更多的追求心理情感上的渴望,一種審美的體驗感,這種需求正是美學經濟得以產生與發展的原因。總體來說,美學經濟體現了消費時代中人們對審美的需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引領人們走向消費經濟的新時代。因此,產品中實用審美的設計與創新也變得極其重要。
二、產品中的實用審美設計
在消費時代,商品的設計體現出物質生產的技術、社會文化水平與人們的審美意趣。因此,這種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勞動創作,更是一種實用審美設計,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審美規律。總體來說,實用審美設計的依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滿足實用審美的需求性。在對產品的設計中,應當把人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此,設計者需要對消費者的生活經歷與情感認知進行一定的了解。同時換位思考,作為一名消費者對產品產生的視覺感受與審美體驗,其中包括產品的造型、色彩、包裝設計等多個方面。因此,實用審美需要根據人們的需求性來設計,否則會造成產品的堆積與滯銷,更不利于生產發展。當人們進入南京的三山街地鐵時,可以看到以“秦淮彩燈”為主題的壁畫(圖),壁畫中有很多年畫娃娃手持著各種造型的燈籠,娃娃中間有一個大牌坊,上面寫著“天下文書”四個大字,很是熱鬧。整幅壁畫表現出了南京秦淮元宵節燈會的熱鬧場景,充滿了濃郁的民俗節日氣息,壁畫旁邊還有一些對民俗的介紹,便于游客們深入了解南京的民俗文化。因此,這些壁畫設計滿足了游客們對南京文化背景知識的需求,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南京的文化底蘊。此外,隨著消費者實用審美需求的提升,產品在設計上還需要有創新意識,并為之設計出新的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第二,產品設計與材料相符合。馬克思指出,對于動物來說,只是按照它們的尺寸與需要來建造物品,但人類卻能夠按照一定的尺度進行生產,并把這種尺寸運用到對象上去。換言之,產品設計與其性質相符合,也是實用審美的基本要求,具體來說包含兩點:其一,產品的結構與質料的統一性,產品的結構與質料是相互影響與適應的關系,產品需要與之功能相適應的質料,包括剛柔、軟硬、粗細等;產品的質量、生命周期與質料的統一性,質料的質量與使用應當符合產品的使用周期。其二,實用審美的對象與主體相統一,消費者在感受審美時包含兩個層面,即理性與感性。其中感性主要為感官上的愉悅、更注重外表與形式;理性審美更多為思維活動,是審美的最高級階段。總而言之,什么樣的產品用什么樣的質料,這也是由產品的實用與審美功能決定的。在對材料與產品設計的需求上,奢侈品牌表現尤為明顯,在很多國際高端奢侈品的生產中,所用的原材料都是在世界上相當匱乏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正因為如此,奢侈品才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以此來滿足虛榮心。同時,奢侈品牌還不時更新限量版的產品來抓住對審美體驗感有更高需求的消費者,這種限量版奢侈品不僅稀有,在設計和材料上也更加昂貴,并給消費者帶來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與情感體驗。奢侈品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審美與情感的需求,還代表著不同的圈層,這也就是奢侈品材料與設計之昂貴的重要原因。
第三,產品的設計具有一定的規則。產品的種類遵循著各自的法則來設計。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法則:其一,對動植物的模仿。從原始時代起,人類就開始對動植物進行模仿,但在古代,人們更注重對動植物外表的模仿;到了工業時代,人們開始運用這一法則進行設計,即按照昆蟲、禽獸、飛鳥、花草以及人體的外形、特征、結構和功能來設計各種產品。其二,對大自然的模仿。即根據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外貌特征與結構功能進行分類模仿。其三,根據產品的功能來設計。上是根據對產品實用功能的需要來設計的。當美學意識加強后,人們不但根據產品的實用功能來進行產品設計,而且還根據產品的審美功能,創造出不同產品的形態。其四,根據科學的制造原則。人類最早開始重視力學,是在實用工業產品中的運用中,如汽車、火車、飛機機身、潛水艇等外形均采取流線型,是因為這種造型在空氣與水中運動時所受的阻力最小。其五,建立在社會實踐經驗中。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根據經驗而創造出各種產品的造型。例如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文創產品等造型,就是根據經驗不斷修正的結果。其六,產品設計具有象征意義。產品的設計需要一定的象征性,例如在建筑設計上,世界各民族都把自己的建筑賦予自己民族特色的各種象征,因此黑格爾曾指出,建筑是象征型藝術的代表作。其七,產品需要有一定的寓意,設計者在創造產品時常常通過文字或圖案來暗示產品的意義,不同的造型表達著不同的意義。其八,擬人化的設計。設計者將產品形態擬人化并賦予產品以特殊的造型,來表達設計者的理念。其九,對古典的模仿。設計者對古代文物進行模仿與創新,塑造產品的造型。其十,夸張與變形。設計者在制造產品時,通過對自然風貌與動植物的特征適當的夸張與變形,并重新塑造產品的外形,使其造型更加新穎獨特,且具有藝術感。其十一,古今融合,學以致用。將古典或現代作品的造型相融合,制造出新的產品。此外,設計者學習借鑒其他產品,革新提煉,推陳出新,產生新的作品。總的來說,以上幾種產品設計規則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使產品設計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第四,符合消費者的實際情況。實用審美設計上需要考慮消費者的經濟與精神條件,并尋求消費的實際性,換言之,就是滿足消費者的實用審美需求后,還要考慮到他們的經濟收入情況。在世界奢侈品的消費中,中國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雖然中國的消費人群如此龐大,但卻沒有真正意義上適合國人消費的本土奢侈品牌。隨著中國國民對奢侈品消費的日益理性,對商品的審美文化與性價比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會一味地滿足虛榮心而盲目消費。因此,中國就需要生產出具有審美文化與國際性且性價比高的高端產品。其一,產品需要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扎根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將歷史與藝術相結合,讓品牌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設計精神,給消費者帶來文化與審美的體驗。其二,用高質量高品質奠定產品基礎。質量與品質一直是消費者所追求的,這就需要設計師在對產品的設計上,以國際高端產品的眼光來對待本土的產品,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審美產品。其三,產品的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中國的本土產品可以將古代文明的神秘感作為基調,設計出奢華、具有古典神秘特色的產品,以吸引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向往。第四,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本土高端品牌的發展需要將西方文化融合,即產品國際化。因此,產品不僅要符合國人審美又要使國外消費者接受,既要傳達中國文化精神又要符合國際審美,這樣才能生產出具有國際范的中國高端品牌。總的來說,在實用審美設計上,需要以消費者需求性、產品設計與相知的符合性、產品設計的規則與消費者的實際性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全面思考與創新。
三、美學經濟構建審美生活
在消費時代中,需要抵制物質奢靡,從審美消費出發,發展美學經濟,構建審美生活,從而創造出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藝術生命力的產品。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美學經濟已經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已形成大眾消費的審美觀念,為構建審美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可見,美學經濟對構建審美具有實踐意義,是人們對美的普遍追求。因此,美學經濟彌補了快速發展的消費時代帶來的審美貧瘠,構建了多元化的審美生活,營造了由淺至深的審美體驗,讓人們在生活消費中由表及里都能浸潤于審美愉悅中,獲得多層次的精神享受。人們在追求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可以有“守拙歸田園”的憧憬,在商品化審美的同時,也可以對直擊心靈的藝術作品發出喟嘆。因此,如何引導美學經濟的健康發展,構建審美生活,是消費時代的重要任務。具體途徑有以下幾條:
第一,在生產消費中,需要形成一個積極健康的消費理念,不是追求物質上的奢靡與拜金,而是追求商品的審美性,將實用與審美結合,構建一種美的生活享受。盲目追求奢侈品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并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審美,只有提升自己內在的品質與修養,才能將自身的審美達到一個更高層次。
第二,積極引導大眾的審美意識,形成正確的消費觀與審美觀,消費時代的美學經濟正是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約翰•奈斯比特指出,每當一種新的科技被引入社會,人類必然會產生一種需求加以反應,即一種情感與審美,這種情感與審美的需求越大,說明這種技術越適應社會生活,并將會延伸到生活中的多個領域。①
第三,長期的審美教育與社會學習的熏陶有助于人們構建審美生活。在社會富足時,人們消費更傾向于精神化,尤其表現在藝術文化的學習。因此,在當今社會中,消費是一種發自內心對生活美感的體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認知,這就需要社會、學校與家庭教育給予人審美熏陶。此外,為了促進經濟美學在國民經濟中的發展,還需要大力普及美學教育,強化人們的審美意識與創造美的精神。如商家可以通過組織消費者參觀商品展覽,進行商品審美講解,還可以利用電視廣告等各種形式進行美學教育傳播。這樣才能使人們在實用審美的商品中,感受到美的體驗,與生產勞動的偉大,生產成果的創造性,生活的樂趣,從而以更大的熱情去創造美的產品與生活。
第四,發展新時代的文創產品。隨著美學經濟的發展,文創產品受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喜愛,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在各個城市的旅游文化景點中,文創產品的種類非常豐富。如在南京博物館中,尤其在特展館中,都會出售與特展相關文創產品,如抱枕、手提包、明信片、冰箱貼等等。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具有藝術感。再如,南京的老門東是著名的文化景點,景點里商賈云集、人文薈萃,各種文創產品的店鋪琳瑯滿目,其中包括金陵藝術展覽館、藝術畫廊、花燈展、民俗手工藝、傳統特色小吃等,各種文創產品集實用與審美為一體,用藝術熏陶著這座文化古城。總的來說,經濟美學是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產品的生產實踐中。在消費時代下,美學經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發達將展示出巨大的作用,為美化國家、社會與人們的生活作出重要貢獻,并創造以實用和審美為主導的新消費時代。
作者:曾昕 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