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茶藝文化的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是傳統茶文化大國,無論是茶文化內涵,還是茶文化體系的完善度,均有著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茶文化在形成過程中,還融入了完善的情感內涵。茶從藥用和祭祀使用到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生活習慣的重要內容,其中還與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相融合,形成了獨立的文化體系。本文擬從茶藝文化的內涵和形成過程分析入手,結合當前新媒體時代對視覺設計的全新要求,從而探究將新媒體時代茶藝文化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的具體內涵。
關鍵詞:茶藝文化;新媒體時代;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研究
引言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成熟,如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已經實現了實質性改變。視覺設計對人們的吸引力也進一步增強,而傳統的視覺設計方式不僅無法滿足人們的興趣,同時也不能滿足信息傳達的具體需求和內涵。在技術創新發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對媒體傳播形式和內涵實現了重要突破。正是傳統媒介逐漸被新媒體所取代,需要我們在進行視覺設計時,要注重形式到內涵的創新和發展。新媒體時代,視覺設計藝術日益朝著綜合化、多樣化、內涵化方向發展。
1茶藝文化的內涵和形成過程分析
我國是傳統茶文化國家,隨著飲茶習慣與傳統文化融合性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了內涵獨立、體系全面的茶文化。通過對茶藝文化進行體系化認知,可以看到茶藝實際上是在人們飲茶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作為當前一種文化體系,其形成基礎是漢族文化,同時在形成過程中,也充分有效融入和借鑒了其他文化體系的內容,尤其是對其他文化藝術形式進行了有效融合吸收。茶藝文化中包含了茶葉品嘗以及用藝術手段操作泡茶過程,同時也有對品茶環境的有效品味等。而選擇不同的背景,其都有風格完全不同的茶藝形式予以展現,想要領略到茶藝文化的內涵,必須選擇合適的環境,因此茶藝文化實際上是精神內涵與文化表現形式的全面統一。茶藝文化中融入了人們的精神寄托和美學理念,在茶藝文化形成過程中,其全面完善的融入了人們的審美價值觀和精神寄托。因此,如果想要全面了解茶藝文化,就需要在了解其表現形式的基礎上,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實際上,總體來說,茶藝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內容:首先,茶藝文化是將茶與藝術的體系化融合。茶藝文化的基礎就是人們通過使用茶道規范,結合藝術加工,從而將普通的飲茶習慣展現為一種技巧,從而將普通的飲茶習慣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從而有效豐富了飲茶的內涵,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整個飲茶過程中所具備的美感。其次,茶藝也是一種生活藝術,整個茶藝文化體系內容多樣,充滿各種情感,其不僅向我們展現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客觀上提升了我們生活的藝術化品質。此外,茶藝文化,還是一種具有獨立魅力的表現藝術,想要給予品茶人具體的藝術情感,就需要借助一定表演,通過視覺上的吸引力,增加人們的具體了解。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茶藝文化中更重要的在于其中融入了豐富的情感理念,可以說茶藝文化就是人生品味的過程。對人們來說,想要感受到茶藝的內涵,那就必須細細品味感受其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通過品味茶藝,從而實現自身心靈的有效升華。最后,我們必須認識到茶藝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體系,其在形成過程中,通過充分有效融入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同時也對其他文化藝術體系進行了有效借鑒,并且隨著發展應用不斷完善,茶藝文化體系逐漸成熟,其也對文學創作和藝術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2當前新媒體時代對視覺設計的全新要求
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時代正在到來。實際上,新媒體只是一個相對于傳統媒體的統稱,其內涵是不斷變化的。當然與無線、移動技術和計算機、互聯網媒介相關聯的技術都可以成為新媒體。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媒體。新媒體時代具有以下四個特征:其承載容納的信息極其豐富、信息傳播過程傾向碎片化、整個信息傳播是在虛擬化環境下實施,以及其信息傳播過程極其迅速及時。而在新媒體影響下,無論是消費者的視覺需求,還是其視覺影響都有著重要創新。在新媒體時代,其對視覺設計有著重要突破,可以說新媒體時代的視覺設計已經成為新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視覺設計過程中,其主要通過的是數字技術和電子媒介,因此要想賦予整個設計應有的生命力和內涵,就必須結合時代特點,賦予其應有的價值。因此,需要我們先弄清設計美的具體內涵,從而有效指導新媒體時代的視覺設計工作。事實上,我們通常認為設計是一個創造性活動,通過圍繞某一目的,從而制定相應設計理念和方案思路,進而實現具體設計。根據設計的具體內涵,可以認為設計實際上就是一種思想情感的有效表達。而整個設計活動,不僅要滿足應用目的,也有融入人們的情感內涵,同時隨著人們對設計的期待值不斷提升,賦予設計活動的藝術價值和美的內涵也極為必要。在設計活動日益細致成熟的今天,人們關于設計美學內涵的認知也更加完善。關于設計美的認知,事實上是在設計理念不斷成熟、持續發展的表現。所謂美感,實際上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主觀認知。設計美不能割裂來看待,其美感是在設計活動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在設計活動開展的初期,其更在意的是實際應用,一直到當前注重設計形式美與內涵實際應用之間的有效融合,可以說人們對設計美的認知也進一步成熟,設計美的細節也進一步成熟。隨著新媒體時展不斷成熟,加上設計活動日益完善,人們對設計美的期待從簡單的形式美感發展為整個設計功能屬性應用過程中所帶來的具體美感。同時,人們也在嘗試去挖掘和探究這一設計美感背后所具備的價值和情感,探究設計美的本質和內涵。設計活動不僅是一種創造,更是一種將實用性需求與藝術性特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設計活動作為藝術形式的展現方式,其有著自身獨立的境界內涵。總體來講,設計境界中包含了滿足應用需要,具有形式之美和情感內涵等。而這一內涵與茶藝文化的美學內涵實際上是一致的,無論茶藝文化如何展現,其基礎是品茶,這一根源不能背離。而整個茶藝文化中也具有相應的觀賞形式,同樣,在茶藝文化形成過程中,也融入了豐富而成熟的價值理念。隨著新媒體時代進一步發展,人們對是整個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的期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將茶藝文化融入其中,不僅符合時展特點,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視覺設計美學內涵的期待。
3新媒體時代茶藝文化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的具體內涵
我國有著豐富而完善的茶藝文化,尤其是在人們對茶文化認識進一步成熟的今天,應用茶文化,融入茶文化,極為必要。而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各種技術發展應用不斷成熟,如今人們對視覺設計美學有著更高期待。茶藝文化與視覺設計有著融合上的可行性,其不僅符合新媒體時代對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的要求,同時也將有效提升視覺設計的整體水平。當前整個社會在科技迅猛發展推動下,其整體正在發生變化。技術創新發展直接催生的是新事物,直接影響的是設計理念的豐富和完善。可以說現階段新媒體藝術設計形式不僅出現,而且逐漸發展成為社會主流。整個新媒體時代視覺設計中,不僅要注重的是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結合,同時也需要將新技術與整個設計活動相結合。而且,還要讓人們通過觀賞設計內容,產生實質性感受。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其視覺設計美學內涵的感知更多是設計者與觀賞者之間的互動,因此設計不僅要有視覺美,還要有真實感受。在新媒體時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整個社會的物質元素也實現了極大發展,而茶藝文化的展現形式也可以更為直接。相對于以往的文字記載或者圖片闡述來說,在新媒體發展應用日益成熟的今天,可以通過更為全面和體系化的方式來引導人們感受整個茶藝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學內涵。而對于視覺設計美學形態來說,茶藝文化其不僅要展現出茶藝技術的美,還要融入必要的觀賞美和藝術內涵的美。而每一個環節中都有其獨立的價值內涵。也就是茶藝文化可以展現三種美學內涵的層次性融合,從而在展現其觀賞效果的同時,整體提升其設計境界內涵。當然,通過新媒體途徑所展現的茶藝文化,還需要展現出茶藝文化體系中所包含的情感內涵,這是其美學內涵最深層次的表現。基于新媒體時代特點,評判茶藝文化的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的標準有很多。盡管新媒體時代正在迅猛發展,但是在認知其美學形態時,仍然會使用一些傳統的觀念,而在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審美理念也會出現全新變化。其中不僅會融入新的價值理念,同時也會對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自然環境等等一系列因素進行有效考慮。在新媒體時代,整個社會賦予視覺設計全新價值內涵和美學理念,尤其是整個視覺設計認知更注重人性化。通過對茶藝文化進行認知和理解,可以有效融入觀賞者的情感,從而形成美的共鳴。因此,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通過茶藝文化展現形式更加注重體驗,其表現途徑更加豐富,其美的情感內涵更容易被人們認知。
4結語
隨著當前新媒體逐漸替代傳統媒體,整個社會媒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其整體視覺設計和人們的美學期待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人們來說,不僅對色彩搭配應用有了更期待,同時也希望整個設計過程中,具備相應文化內涵。因此,結合新媒體時展趨勢,探究視覺設計美學形態研究極為必要。實際上,在新媒體時展過程中,人們對美學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從以往的實用性發展成為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體系化內涵。但是當前多數視覺設計并沒有適應這一需求。因此,將茶藝文化融入到新媒體時代,整個視覺設計將更具有內涵,同時也會吸引消費者感受到相應價值情感。
參考文獻
[1]楊東娜.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趨勢研究[J].包裝工程.2012(12):176-182.
[2]譚旭紅.新媒體時代的視覺傳達藝術設計———論新媒體藝術對視覺傳達設計藝術的影響[J].東南學術,2013(4):229-235.
[3]程笑君.論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13(15):76-81.
[4]陳振平.視覺傳達設計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趨向[J].藝術教育,2014(21):222-226.
[5]萬昌平.視覺傳達設計藝術———信息時代的文化傳播者[J].美術大觀,2015(19):135-139.
作者:童斌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