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漢音樂美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客觀思想方面。
(1)充分肯定了音樂對人所起到的感染作用,肯定了通過音樂作品不僅能夠深切感受到作品中的情緒還能夠通過聯想或想象對作者個人志趣或是風俗習慣有所了解,所以這也體現出了音樂藝術具有可知性。在《淮南子》中的陳述就是“且人之情,耳目應感動”。(《淑真訓•淮南子》)
(2)充分肯定了音樂藝術同政治的密切關系,即只有政治和順安康,社會人心方能夠愉悅,音樂聽起來才更順耳;反之,音樂不會讓人感到喜悅。在《淮南子》中明顯體現出了出世以及以入世來治世的思想主張,因此以反對淫靡之樂倡導高雅正節之樂為基本前提,對于能夠使人得其樂且社會安定和諧的音樂予以充分地肯定。這也是對于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吸收并有機結合了道家的治世思想,如“樂中所以致和,非所以淫也”。(《本經訓•淮南子》)
(3)西漢初期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只有一個,那便是對于天人關系的探討,但是由于社會政治形勢的不同,因此天人觀念也在隨之發生變化,而《淮南子》在對天人觀念的理解上提出了天人相通的看法,并且明顯將自然現象同社會人事相混淆,將兩者偶然的巧合進行放大理解為必然的聯系,如“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誅暴則多飄風,枉法令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多淫雨”。
2.主觀思想方面。
(1)西漢的音樂美學思想在倡導音樂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同時,更突出了政治及道德層面的標準。“德成而上”的思想正是合理詮釋了只有合乎整體思想的禮儀,方是音樂藝術所追求的標準,也就是說藝術在這種條件之下并沒有占到主要的地位;另外,“藝成而下”則突出強調了藝術其實就是道德因素所得的最終成果,并非無關緊要。因此說,漢代的音樂要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氣息,就必須通過合乎封建道德的美的形式予以表現,即“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氾論訓•淮南子》)
(2)西漢的統治階層非常重視封建禮樂同安邦治國之間的關系,這也是當時音樂美學思想中最為明顯的特點。也就是說封建的統治階級所謂的“仁義禮樂”皆是以治國安邦為最終目的的,也就是說它們只不過是統治者用來對國家社會進行統治的不同工具。《淮南子》中將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直接歸功于禮樂教化,對于仁義卻是只字未提,正如儒家的亞圣孟子所言“禮之實,節文斯(即所說的仁與義)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仁、義)二者”。這就充分表明了封建的禮樂制度是同所施的仁義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禮樂之中就直接包含了所講到的仁義。通過封建禮樂制度,對于國家社會進行教化洗禮,實現其統治的長治久安。其實統治者采用禮樂進行社會教化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即:一是在國家建立之初沒有自有禮樂的情況下采用前朝的音樂,并且是依據當時時代的需求對禮樂進行選擇的;二來就是對于王者的功德進行新樂的創作,主要是歌功頌德之作。并且由于后者更具備社會教化的功用,因此比前者更重要。
(3)出于維護西漢王朝封建統治的目的,因而其音樂美學思想中也包含著封建王權的影子,為君權神授觀點提供藝術理論依據,在充分發揮音樂才華作用的同時,也適時宣揚了子孫能夠實現長久的安寧皆是出于封建禮樂進行教化的功勞。可以看出,當時的音樂都是應時而作,都是為了能夠歌頌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為其實現并進一步鞏固大一統的局面而提供輔助性的服務,即所謂的“作樂以奉天”。對于封建禮樂對于社會教化所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也就是集中論述了所倡導的封建禮樂的文質關系同其社會功用,簡言之,封建禮樂其實就是西漢王朝統治者進行王權維護及統治的重要工具,典型體現如樂之本就在于“政教平,仁愛洽,…衣食有余,家給人足,…夫人相樂,無所發貺,故圣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本經訓•淮南子》)
(4)西漢當時的音樂由于主體之間存在著文化修養上的差異,因而產生的影響亦是不同的,并且提出文化素養較低的人即所謂的“鄙人”是很難欣賞得了如此高雅的音樂藝術的,如粗鄙之人無法欣賞《陽阿》和《采菱》;另外還提出不同的個體對于同樣的音樂是存在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的,有人表現為對于音樂的熱愛,有人則表現為厭惡而無法入耳,這同音樂的本身及表演者的技巧是沒有關系的,而是聽者個體的文化修養差異所造成的。對于音樂對于個體產生的情緒反應也是不同的,如“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又如“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者雖病不衰;強親者雖笑不和;其情發于中而聲應于外”。(《齊俗訓•淮南子》)
二西漢音樂美學思想的價值及意義
1.在藝術上的價值及意義
在我國古代的音樂歷史長河中,西漢的音樂可謂是極具開創性的,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朵奇葩,具體表現為對于漢賦題材的選擇上,音樂的體式流變或是多種多樣化的音樂藝術形式,以及音樂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思想內容上。西漢音樂所體現出來的漢賦的審美意蘊以及文化內涵是很豐富的。可以看出,漢代音樂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內涵是深刻而廣博的,并且通過漢代的音樂能夠很好地把握西漢時期文人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價值以及心理思想等,同時對于西漢初期的審美以及文化風尚都有所體現。西漢時期的音樂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因此創作出許多大一統時期意蘊深遠且靈動活潑,綜合體現儒道思想的音樂佳作。
2.其藝術途徑的價值及意義
音樂在人類不同的發展時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音樂也是人類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西漢時期對于音樂的描寫并沒有太多濃重的手筆,但是同其他朝代相比較而言可謂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主要表現在當時的歌舞、樂器不僅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底蘊,而且能夠隨著受眾和環境的變化而展現出不同的音樂特質。音樂創作者基于自身氣質以及大一統的時代背景,所創作出來的音樂往往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而且很少會涉及到專業性的音樂理論,重點突出了音樂同社會教化及政治、道德之間的關系,在對于音樂的描寫上表現為重視音樂的審美、旋律、樂律以及抒情等具體描寫及探究,富于內理化的特點。并且專門對于音樂的表現手法予以嚴格要求,如音樂的節奏及曲直等都應當同音樂的內容相符合,只有這樣方能夠起到很好地社會教化的作用,激發民眾的向善之心,從而體現出了藝術同思想相一致的特點,所作出來的作品也正是迎合社會需求的“和樂”及“德音”。總之,音樂其實就是人們主觀世界在客觀上的反映,因此只有真正做到思想同藝術上的和諧統一,方能夠充分展現音樂之美。
3.其藝術內容上的價值及意義
大一統背景之下的西漢王朝音樂描寫真正做到了對于多層次多角度的要求,從而在繪聲繪神的音樂作品中向聽眾傳達了豐富完美的審美內涵,這也可以看出西漢的音樂在內容上具有豐富多樣化的特點。西漢的音樂作品中能夠明顯地體現出儒家教化思想對于音樂作品的影響,另外道家思想對于西漢的音樂創作也有所滲透,表現為音樂內容上的自然適性。西漢音樂豐富的美學思想還體現在對于淫樂新聲所表現出來的肯定態度,音樂功能上實現感化對于教化的升華過渡,以及對于音樂的欣賞者所具備素養的要求等等。西漢音樂的美學思想來源主要為儒家和道家思想,然而其并非是對兩家思想機械地復制,而是在結合的基礎上發揮了創造性,也發展了音樂自身的審美特質,從而使得西漢的音樂美學思想同社會實際更契合,對人性的需求也更契合。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透過《淮南子》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西漢音樂美學思想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美學價值和深厚審美情趣,正是對于當時社會條件下政治及道德上的反映,也是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使得音樂成為統治者進行封建統治的柔性工具。因此,西漢的音樂美學藝術思想具有歷史的局限性,筆者希望能夠通過對于西漢音樂美學思想的探討,為我國當今時代音樂的發展提供借鑒。
作者:陳紅單位:四川綿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