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析離騷的藝術美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詩歌中形成了洶涌澎湃的感情大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忠貞與奸佞的沖突上,詩人通過比興手法從各個方面描述自己的美好品質,表達對祖國的忠貞,希望國富民強、重現唐虞三代的繁華局面;第二,面對君王的腐朽統治,詩人通過自己在王道上的不懈探索、積極與各種困難進行斗爭,在堅持自己原則、寧死不改自己高貴品格的基礎上勇往直前;第三,以作者離開故國另求賢主的思想與懷念故都的愛國情感矛盾開展,在遭到流放的過程中,即使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也沒有磨滅屈原深厚的愛國情感。在屈原心里,祖國的獨立和強大始終是其最為關心的事情,強烈的愛國情感促使他最終決定“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以死殉國,集中鮮明地體現著屈原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3]。最后,在《離騷》的情感表達中,針對情感矛盾的描寫,作者通過辯證運動的方式,將人類心靈的辯證法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在《離騷》中,基本矛盾線索仍圍繞著屈原追求美政理想的意志力量與現實反追求力量的沖突,這一沖突導致詩人在自己的國家受到排擠、迫害,甚至沒有容身之地。
《離騷》的主要藝術特色
(一)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在對《離騷》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時,其基本前提在于深入了解《離騷》所表現的社會內容。在其抒發的思想情感中,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現實生活有著直接聯系,但在全文的藝術表現上,則是擺脫了以往的情感束縛,通篇以自由馳騁、文字灑脫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由此進入想象境界、奇幻神異[4]。《離騷》的前半篇是作者對自己的往事、身世、理想、遭際進行的回憶,主要以寫實為主,但在表現作者奇特想象的過程中,則是通過“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是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詩句,通過比興的手法來夸飾自己的美好品質。在《離騷》的后半篇中,主要寫作者對今后道路的探索,在充分表達作者忠貞深沉的愛國情感時,通過大膽、夸張的想象,上天入地、蓬勃飄逸,將自己的愛國激情表達出來。詩人滿腔的愛國情懷,積極踴躍的追求理想,最終換以失望結果。面對自己內心強烈的情感與殘酷的現實,在展示作者自己心路歷程的同時,更多地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二)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離騷》作為一首抒情詩,主要以詩人屈原的平生自序為主,作為楚國貴族,屈原自身有著崇高的理想、獨立不屈的人格以及異常濃烈的情感,而這些都是抒情主人公超凡脫俗的完美體現[5]。在對屈原自身的描寫中“帝高陽之苗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貴而出生奇異。“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是以為佩……”作為一個出身高貴的楚國貴族,屈原有著非凡的才能與完美的品質,再加上他有著遠大的理想與志向,很大程度上使其趨于完美。在作者自序中,將多種美好品質集于一身,在凸顯作者超凡脫俗的愛國形象時,還進一步體現出作者追求理想、堅貞不屈的性格特征。面對當時昏庸無能的朝廷統治,作者報國無門卻被無端讒害、流放,即使這樣仍沒有放棄自己的報國理想,反而更加注重自己品質修養。由此可見,在《離騷》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體現在作者獨立不屈、純潔完美的精神實質。
(三)比興手法的拓展《詩經》開創了比興手法,屈原在《離騷》中對其進行了繼承并作出了相應的擴展。王逸《楚辭章句》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從該評價中能夠看出,《離騷》在很大程度上對比興手法進行了開拓,通過準確、形象的喻像來突出作者的內心感情,在連續使用比興手法的同時,還能將長詩中的喻像、喻體各自獨立的單純比喻合為一體,熔鑄成渾融的藝術境界,使其具有象征意義。
(四)結構語言方面的特點作為我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抒情詩,讀者在對《離騷》進行分析時,應從前后兩個方面出發。詩作的前一部分以作者自己的往事回顧為主,后一部分以作者對實現理想的探索為主,前一部分多數以寫實為主,后一部分大體上以寫虛為主。前后兩部分虛實結合、回環往復,抒情寫志淋漓盡致。再加上后一部分作者著重描寫了奇幻境界,進一步推動了詩作的情感起伏與藝術升華,盡情揮灑了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在詩作的形式及語言方面,屈原將民歌與散文結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長短不拘、韻散相間的文學表達形式。與此同時,在《離騷》的后半篇中,主要以詩人的思想活動為主,且通過主客問答、鋪排描寫的形式,這對漢賦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此外,《離騷》語言豐富,運用了大量的雙聲與疊韻,在提高詩歌情感境界的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離騷》的美學特征
詩人在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過程中,主要以真實情感與想象情感編織的意境為主,在產生情感時,實境是整個情感產生的基礎,而幻境則是情感自身發展的需要[6]。需要注意的是,幻境產生的基本前提在于作者內心的情感需要,在達到美不勝收的效果時,同樣離不開作者自身的想象。在對屈原進行點評時,劉勰曾在《文心雕龍》里提到過“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他認為,真正稱得上浪漫主義的作品,除了在內容上符合實幻結合的特點外,還應在表現形式上體現出一定的奇特,只有這樣才能將作品比喻成奇花異朵,才能將其更好的種植到現實的土壤中,達到展現作品思想的目的。《離騷》創作的過程,正是符合了“幻想與真實相結合”的特點,使其成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離騷》作為抒情詩中的佼佼者,其優勢在于作者抒情的過程中,摒棄了傳統抒情中一味地用情感表達的模式。在情感抒發的激烈處,詩人總會通過想象出來的幻境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緩沖自己內心激烈的情感同時,還能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在這種平和的心態下,詩人通過絢麗多姿的幻境,在幫助詩人回歸平靜的同時,還能使詩人恢復到情感激蕩狀態,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過程中,其情感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虛實之間不斷地起伏,在推動詩歌情感層次的同時,還能使詩人自身的情感通過和諧的方式宣泄出來,而情感的急緩與意境的虛實張弛,使其能夠在情感表達上達到和諧一致,實現情感與意境的高度統一。
結語
綜上所述,《離騷》作為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人們在對其藝術美學進行分析時,除了結合詩人的生平、品德、理想外,還應從詩體的寫作手法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的內心情感,才能感受到詩歌中的意境美。
作者:羊莉君單位: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