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教學中的直覺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把原有已顯露出較深刻弊端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關鍵性環節。美術教育的改革必須順應這種潮流。但此改革應不單只是課時“量”上的增加,而應該在全新的現代教育觀和藝術觀的指導下有“質”的體現。在這里我要論述的是運用直覺理論,指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直覺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的見解。
一、直覺在藝術教育中的指導意義
直覺是一種最基本的理性活動,是對客觀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體驗過程。由于這種活動導致的是一種邏輯的或語義上的理解,它包括著對各式各樣的形式的洞察或者說包括著對諸種形式特征、關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體事物的洞察和認識。直覺絕非單純的感知,而是與情感的想象,感知交融在一起的各種心理功能的綜合體。人類對直覺的理解和認識,是隨著社會發展而遞進式的加深,早在古代柏拉圖就說過,“直覺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層次。”接著意大利美學家、文藝評論家克羅齊指出“藝術即直覺,亦即抒情表現”。在他那里,直覺――表現――藝術成了同義詞。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直覺(表現)是人的心靈活動中最生動的一環。同時他提出:世界是由心靈活動組成,心靈活動的四個階段是直覺(美)――概念(真)――經濟(益)――道德(善)。可見直覺是起點,是先于概念產生。即:先有直覺藝術,后有概念理論。中外文論都認為,直覺雖屬于人的一種感知世界能力和方式,但它充滿著個性,洋溢著豐富的情感,是具有創造性的心靈表現形態,是先于概念可以不依賴概念而獨立存在的。藝術創作的靈感和直覺的關系就是如此,同時心理學家指出,這種直覺的存在非詩人或藝術家所特有;而是存在于一切人的身上,只是這種直覺的活動在尋常人的身上受到了壓抑和扼殺,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強調理性概念,而忽視學生的創新的直覺能力的培養。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非常注重學生的直覺能力,讓他們在與自然的接觸中不斷發現,不斷啟示自己的藝術思維,不斷的提高對繪畫語言的感覺敏銳程度、綜合程度、深刻程度及其所有的藝術創造能力。結果鮮明獨特的直覺力量使得學生作品洋溢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有的粗獷豪邁,有的細致入微,有的想象豐富,既有簡潔抽象的唯理形式分析,也有唯情表現內在精神的絕對追求。沒有獨特而非凡的直覺就沒有優秀的作品。正如馬蒂斯所說:“喪失了這種藝術直覺能力,就意味著同時喪失每一個獨創的表現。”西方現代藝術在高層次上追求反傳統非理性的目標,即回到直覺上來,這既是藝術直覺輪回、尋根、回歸的有趣現象,也是直覺藝術獨立性和特殊性的活動體現。由此可見,直覺理論揭示了藝術形成的規律。它為我們從事藝術素質教育應具備的觀念和做法,提供了理論根據。
二、學生直覺能力的培養
根據直覺的特征,我認為學生直覺能力培養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1、環境意識
這是直覺(表現)構成藝術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直覺是一種為感性活動所專有的認識能力,人的感性知覺是通過“場”的一系列變化而提供知識的。一個富有藝術情趣的客觀環境,特殊氛圍對學生的直覺產生直接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在“裝飾性服裝畫”這一課程教學中,我就盡量地為學生多配備各種工具和材料:報紙、色卡、纖維、玻璃、繩子等。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從而形成了新的生動的藝術環境,使他們的直覺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2、創造意識
直覺既是情感的,也是創造的。克羅齊說;“直覺的獨特性包含了表現的獨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在直覺中帶有個性、情感和創新精神,從而觸發想象和靈感完成不同風格的作品。一次上課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內容:讓學生聽一段音樂,然后憑直覺自由創作。其結果非常的有意義。雖是同一題材的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表現:有平面的,有立體的,有寫意的,有裝飾的,有具體的,有抽象的。直覺的因素使藝術保住了它本身最具有生命的東西。我們應讓學生運用直覺在創作中直接感受。
3、審美意識
直覺在完成創作和欣賞的全過程中,就已經累積了審美的理論和觀念。同時審美能力的提高也使得直覺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深化。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帶學生外出寫生,參觀展覽,動手制作等,也就是利用他們的直覺,讓他們主動地去感覺作品的美,同時也為其直覺提供用之不竭的材料。
由此可見,重視學生直覺的培養和發展,對藝術教育、未來人才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