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彩畫美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水彩畫;水彩畫語言;審美價值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水彩畫的發展概況,水彩畫的獨特語言特點及審美價值,以及中國水彩畫與西方水彩畫。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相當成熟,在我們多元環境中,更加具有強大生命力。中國水彩畫在世界水彩畫中一定會熠熠生輝。
就繪畫種類而言,水彩畫在這個大家庭中可以說象是一股清泉,象是一縷陽光,如同詩一般的抒情,同時具有輕音樂一樣的高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為人所欣賞,品嘗。在給觀者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也讓我們更想去了解它的歷史、語言、審美......
一水彩畫的發展階段
水彩畫藝術歷史久遠,是人類繪畫史最古老的畫種之一,就本身而言是用水和顏料調和繪制而成的畫面。按歷史時間發展大致分為三各階段:
第一階段為“古代水彩畫”。這個時期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我國戰國時期的帛畫,可以稱得上是“古代水彩畫”。無論從設色以及畫面的風格都體現出了水彩畫語言的獨特魅力。波斯王朝的細蜜畫,也是倍受人觀注的“古代水彩畫”的形式,更有一種獨特的感受。
第二階段為“近代水彩畫”。這個時期的水彩畫,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狹義規定的水彩畫。是指用水和水彩顏料調和在特制加工的水彩紙上所畫的圖畫。它經過畫家的實踐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與其他畫種截然不同的技法,同時隨著科學的發展,光色的運用以及素描光影等造型因素的結合,使畫面充分發揮了水的作用,,形成獨特的審美趣味。這些因素有機結合,形成了現代水彩畫的獨特風貌。
符合上述這個概念的水彩畫,其歷史并不太長,首先起源于17世紀的德國,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帶來了近代水彩畫的繁榮,19世紀末才由西方傳入中國。
在西方,當水彩畫還處于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畫種之時,一些畫水彩畫的畫家曾借鑒油畫的繪畫技巧,以此來提高水彩的表現能力。然而,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水彩畫由于顏料、紙張等特性,慢慢擺脫了油畫技法的影響,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獨特技法,從而建立了與油畫相并列的獨立畫種。西方許多油畫大師,同時也是水彩畫家,如德國大師丟勒,英國的“水彩畫藝術之父”桑德比,“水彩畫藝術的保護人”門羅以及“寫實風景畫的開創者”康斯特布爾,法蘭德斯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等。另外,畢加索、米羅、克利、夏加爾等大師的水彩作品頗為前衛性。使水彩畫自由多樣,一改前輩的嚴謹和規范。畢加索的原始、米羅的神秘、克利的幻覺,無不在各自的水彩畫中得到了更寬泛的表現。
第三階段為“當代水彩畫”。當今世界水彩畫融入了更多時尚的因素,由于新材料新工具的運用,再加上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使水彩畫更加豐富,更加五彩繽紛。各個國家都有了各自的發展拓寬,既有本民族的又有異域文化的結合。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技法風格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可謂百花齊放。
二、水彩畫的語言特點及審美價值
水彩畫的特點:畫面明亮、輕快、顏色純凈、用色透明、用筆肯定。不必要的“復改”都會使畫面減損水彩畫的光輝。水彩畫的水與色的完美結合,更能突顯出絕妙的藝術境界,為畫者所傾倒、崇拜而狂熱追求。
首先,水彩畫一般都是小品性的。一是題材小;二是畫幅小。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水彩畫的短處,不利于表現宏大的畫面,但正是因為水彩畫它本身的獨特語言,畫幅小,便于攜帶,制作方便,適合收藏。同時,畫幅小,題材小不等于作品的容量小,不等于作品的藝術性、審美性不高。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說:“物理的研究是從最小單位開始的。”藝術表現的魅力正是于小見大,窺一斑而見全貌。只要畫家的構思、心境能映射萬象,那么就可以在一山一石、一花一草中發現無限,大畫家是指作品的形式、深度等高人一籌。而不以畫幅尺寸大小來衡定。可見水彩畫有其獨道之處,發揮自身的語言,只有不斷在內涵上豐富和外延,更能體現自身獨特風貌。
水彩畫,最重要的就是水和色,強調以水為脈,以色為魂,以光為種,以心為本,水和水交融,色與色的滲透,光與影的變幻,于是便形成了水彩畫語言的獨到之處。總結概括出水彩畫有以下特點及審美價值:
第一是朦朧的詩化美。因水彩畫善于表現風云即逝的景物,尤其是以雨露景色見長,畫面朦朧,變化莫測,富有詩情畫意,于是就產生了朦朧的詩化美。
第二是清澈的明凈美。水彩顏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透明性,即使顏色層層疊加也能透其靈氣,這種靈氣尤其如山澗源頭活水透徹純凈,有一塵不染的明凈美。
第三是流動的韻律美。水彩畫是用色和水相混合,互為滲透,生生不息,加入光與影的跳躍,于是就有了運動,有了節奏和韻律,這種起伏變化就產生了韻律美。
第四是灑脫的筆意美。水彩畫的用筆之妙在于緩與急、重與輕、干與濕、動與靜、正與奇等對比,加上大筆揮灑,力求準、穩、狠,從而產生了飄逸灑脫、自由豐富的筆意美。
第五是單純的升化美。水彩畫用色講究單純、概括,畫面的用色不多,卻能充分發揮水的媒介作用,用筆概括、準確、簡練,盡力呈現一種超脫的升華美。
三、中國水彩畫與西方水彩畫
廣義的水彩畫中國早就有之,可上溯到公元前戰國時期的帛畫。但當時不叫水彩畫,我們知道狹義水彩畫是從13世紀初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把水彩傳到中國開始的,是舶來品。16世紀后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帶來一些水彩畫的印刷品。18世紀初,意大利畫家朗世寧來到北京,他常用水彩畫工具作畫,同時又借鑒中國水墨技法,合中西繪畫技法融為一體。
中國人學習水彩畫研究是從1900年維新變法以后,隨著“廢科舉、興學校”,我國相繼創辦了一些依照西方美術教育的學校。如1906年南京創立的兩江優級師范學堂(中央大學藝術系前身)、1912年創辦的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專的前身),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的藝術學院(后改為北平藝專)、1920年成立的武昌美術學校、1922年成立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28年杭州成立的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這些學校都設有水彩課,算起來我國對水彩畫的學習與研究大約有近百年的歷史。
近百年來,在學習西洋水彩畫的基礎上融進了本民族的精髓,積水墨技法與西洋光色關系為一體,從而使水彩畫更加豐富多樣,如老一輩水彩畫家吳冠中、李劍晨、崔豫章等大師的作品,至今仍熠熠閃光。如果說西方水彩畫很精致,竭力追求光色關系與質感的話,那么近十年來,特別是1993年中國水彩藝術委員會成立以后的二十多年來,中國水彩畫在這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目前,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倍受世人矚目。從1986年全國第六屆美展,水彩畫作為一個獨立畫種在廣州展出,已從過去的一個小畫種,一躍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大畫種。中國水彩畫的整體水平已達到世界一流,從西方的吸收、學習,由生到熟,發展到現在既能表現豐富的人民生活,又能反映轟轟烈烈的歷史變革、主旋律的作品。水彩畫在人、性、意上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從過去單一的情趣,到目前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擴大了水彩畫的創作空間,拓展了視野,中國是水的天地、墨的故鄉、彩的沃土,有水彩畫創作隊伍,如果以自己的方式吸收傳統,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求新,進一步拓展創新意識,以中國詩境為靈魂,以山川自然為對象,以色彩為依據,以傳統筆墨為參照,發揮小巧精靈之特長,緊隨時代步伐,傳神達意,創造一個濃郁清新的水色世界。相信在時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以自己的感受創作出符合我們民族、我們心境的佳作,也為世界水彩藝術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