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欣賞無定法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中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聰明,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及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過欣賞一定數量的美術作品就可以的達到的,而是要在長期的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的。因此,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思索如何講解作品(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思索如何吸引學生來參和欣賞(體現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事實上,在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情況卻十分尷尬。俗話說?quot;喜好是最好的老師",而大多數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喜好很難長久保持,這樣,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而且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術欣賞沒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讓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無味。這一新問題不僅困擾著學生,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低落,同樣,也困擾著教師,尤其是在強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沒有哪位教師應該給學生設計一?quot;公式",去解決美術欣賞中的這一難題。假如真的這么做,不僅是錯誤的,還會和美術欣賞的目的背道而馳。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去把握好每堂美術欣賞課呢?
在生活中,存在的新問題本身往往隱藏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賞無定法",也給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的創造提供了無限空間。相傳唐代書法家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擔夫爭道,而提高了書藝;懷素觀夏云多奇峰、夜聞江濤,啟發了書法藝術的靈感等等。這些"藝無定法,道可旁?quot;的事例,告訴我們既然美術欣賞沒有固定方法,我們何不觸類而旁通,即通過引進和美術作品有聯系的事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事實證實,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喜好,而且也便于他們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例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其中,最主要的和難度最大的是讓學生去領略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時期的山水畫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處比較輕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對來說是難以理解和心得的,尤其是對于這些自我意識和現代意識較強的高中生來說,它們之間更是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么一?quot;金橋",即從心得古詩的意境入手,去心得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因為對于高中生來說,在語文課中已學過大量的古詩,所以對古詩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畫的意境輕易得多了。而且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和古詩之間的確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例如,陶淵明的詩句"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和還"的意境,就和北宋山水畫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處,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觀地描寫自然景色為主。詩人和畫家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沒有直接表露出來,而是隱藏在所描寫的景色之中,所以稱為"無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畫是極力追求詩的意境,畫家們為了使畫面景色更加耐人尋味、更能激發觀者的想象力,把和追求意境無關的、可有可無的景色一律刪去,經常運用"計白當黑"的藝術手法,所以才會出現畫面簡潔、構圖偏小,但意境深遠的"馬(遠)夏(圭)山水",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的意境,就和唐代詩人柳宗元詩《江雪》中的
"獨釣?quot;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對元代山水畫的理解,可以倪瓚的《六君子圖》為例來分析,初看上去這幅畫沒有什么非凡的地方,只是畫面景色顯得氣象蕭疏,近乎荒涼。但有了黃公望的題詩,其中的意境便可見一斑,詩曰摘要:"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前兩句詩是寫畫中的景象,后兩句顯然是借景抒情,表達了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對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的不滿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畫的用筆,普遍帶有個性特征,所以,把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理解為"有我之境",即畫家的情感和藝術個性在畫中鮮明地體現出來了。通過以上詩和畫之間的對比和聯系,同學們的學習喜好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也是這樣,假如有著出色的導入,那么接下去的教學也就能比較順利地進行。在欣賞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時,要讓這些生活在現代都市中,喜歡穿牛仔服和玩電動玩具長大的高中生去關注并認同民間美術,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是一個難以解決的新問題。要解決好這一新問題,就必須精心設計好本堂課,采用現代中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才更輕易被他們接受。在這堂課中,我先讓同學們欣賞一首熟悉的英文情歌《MYHEARTWILLGOON》和一首中國民歌《繡荷包》的片段,并讓他們將兩首歌曲進行比較,談談自己的喜好和感受。
據測試,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愛時下流行的英文歌曲,認為中國民歌"太土氣",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產生排斥情緒。進而引出新問題讓同學們思索何頤墻裉煲郎偷鬧泄竇涿朗跏欠褚蒼獾酵畝蛟耍課裁匆恍┰居兇龐判憒澈團ㄓ艫牡胤教厴拿褡濉⒚竇湟帳酰鸞ケ凰降南執說康裁此薔さ睦煩ず擁某逑矗匆廊荒芡旰玫謀4嫦呂茨兀磕訓朗?quot;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嗎?通過以上一系列新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思索,從而產生一種欲擒故縱的心理引導,消除他們的排斥情緒,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喜好,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的開展鋪平了道路。
我們知道音樂和美術被稱為"姊妹藝術",而且它們之間的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一邊放爵士樂,一邊讓學生去找尋畫和音樂之間的聯系,并把感受表達出來。在音樂影響下,同學們面對畫面,很輕易感受到畫中那錯綜復雜的直線和閃爍不定的小色塊形象地表達出爵士樂所特有的節奏感。這樣,抽象的繪畫語言變成了詮釋音樂的形象的視覺符號了。
音樂對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功能。而美術欣賞離不開情緒的調動,沒有布滿感情色彩的欣賞過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體驗,認知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在講解美術形象的本質特征這一新問題時,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論闡述和抽象的概念教學,我以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這一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形象的典范之作為例來進行欣賞和分析。首先,我讓同學們討論,應該給這幅畫取一個什么畫名,才能使這一形象更具藝術感染力。經過思索,大部分同學們都夥×嘶ǘ嗍既∶獨嚇罰恢欠袢非校芟脛澇拿疲蚨誦睦砩系鈉詿U饈保也⒉恢苯影汛鳶父嫠咚牽僑盟墻徊叫郎汀=酉氯ノ也捎枚嗝教宓氖侄危耘醚葑嗟拿窀琛陡咐舷縝住肺塵耙衾鄭詒ズ釙櫚睦智校由轄饉蕩剩秩酒鍘?br>
古銅色的老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進過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后是經過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一位勤勞、樸實、善良、貧窮的老農形象。它咄咄逼人,發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過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此畫問世后即引起了強烈反響,尤其是在我們整個民族經歷了十年浩劫這個重大災難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觀者對老農個人身世的懸想,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這個農業大國命運的深深思索。
在欣賞過程中,由于音樂和畫面同時出現,聽覺和視覺的共同沖擊,同學們的感受更加直觀,情感得到了升華。解說詞引導學生從畫中的老農形象想到中國的農民階層,由農民再想到養育中華兒女的"父親",進而想到祖國這一農業大國的命運。在這一情感的體驗過程中,同學們深切的心得到為什么這幅畫要取名為《父親》才更有藝術感染力。從而也更好地熟悉到,創造美術形象就是要創造出"通過具體生動的個性,來表現事物的共性和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創造藝術典型"。這樣,同學們加深了對美術形象的熟悉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的課堂教學實踐,我熟悉到摘要:美術欣賞沒有固定的方法不應該成為困惑我們的新問題,而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辨證的思維和事物普遍聯系的規律,去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做"觸類而旁通",這樣,新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