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全球化作為當代社會一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它的影響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其所引發的問題也多種多樣。熟悉馬克思經典著作的人都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百多年前所提出的“世界歷史思想”與當今的全球化有著直接和緊密的聯系。但是,膚淺地把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于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觀點既不正確也不嚴謹。對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解讀必須回到他原本的語境當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摘下有色眼鏡還原世界歷史思想的本源。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方法論、世界觀,也是對人類歷史發展道路的一種把握。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唯物史觀的最初創立就是借助“世界歷史”的研究而形成的。
不可否認馬克思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古典經濟學、黑格爾哲學和世界主義理論思潮都是世界歷史理論最重要的來源。古典經濟學的世界理論、殖民理論和現代化國家的合法化理論等方面的內容,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直接來源,他所倡導的整體觀、發展觀也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借鑒。在《歷史的哲學》的緒論部分,黑格爾就提出了他所關注的不是歷史學意義上的世界歷史,而是哲學意義上的世界歷史[1]。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哲學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指的是現代社會產生以后各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融合的一個發展過程。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歷史來源于東方而終結于西方,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的研究則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以來對于人類歷史發展和命運的考察,得出的結果是世界的歷史來源于全球,最終達到彼此之間的融合。黑格爾認為民族、國家的存在是世界歷史思想的前提,而馬克思的結論卻恰恰相反,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力量。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推動力是“絕對精神”,而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力、分工和交往。從思想源流上看,馬克思是緊接著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但從思想的實質內容來看,馬克思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和重塑。
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來源。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擺脫了世界主義的民族狹隘和民族偏見的成分,同時把它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基礎上,并得出了共產主義才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最高成果。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本內容
關于世界歷史理論的動力問題。馬克思認為,隨著近代以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活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而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2]。歷史向世界歷史
轉變的動力問題,馬克思認為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動力———大工業的社會性和資本的擴張性是根本動力。大工業的社會性是指分工的社會化,分工的結果必然引起大工業的無限擴大其生產范圍。資本本來就具有擴張性,國際競爭把這種擴張變得更加激烈。第二個動力是交往的擴大。首先是民族內部交往的發展,促進分工協作與生產的發展,分工和生產反過來推動交往的發展,為交往突破民族地域的局限提供基礎。隨著內部交往和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對外交往也就成為必要。一旦對外交往發展起來,又會進一步地促使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的發展必定反過來推動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發展。科技是生產力和交往力發展的源泉,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第三個動力。
世界歷史理論歸根結底探討的是人與歷史的關系問題。世界歷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集中表現在人的“世界歷史性發展”。人的歷史性發展是一個復雜、矛盾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關系表現為四對矛盾:人的孤立化和交往的普遍化、能力的異化和全面化、觀念的自覺化和“受抽象統治”以及個性的平均化與多樣化。
關于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關系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與世界歷史格格不入的,資本主義是無法完成世界歷史的,從而引出了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的聯系,共產主義也要在世界范圍形成才可以真正實現。馬克思指出的“無產階級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實現一樣”。
三、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不應被簡單地等同于全球化,它不僅是對黑格爾歷史哲學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否定,也是基于現實物質生活世界對人的思考。世界歷史思想與全球化理論的關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論開源,后者是前者高級的發展階段。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們看來,全球化理論與世界歷史理論雖有關聯,但是分屬兩個不同的理論層次。就目前的研究狀況分析,全球化理論屬于具體社會科學的研究范疇,無論以吉登斯為代表的社會學角度的全球化研究、麥克盧漢為代表的信息通信角度的全球化研究,抑或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研究,蓋莫能外。
從150年前馬克思提出的世界歷史理論到今天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不管是資本主義社會對自身問題的關注,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都離不開對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這就引起國內外的許多學者深受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影響,其中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當代資本主義體系作了整體性的把握和研究,提出的“世界體系”也就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世界經濟體”和“國際體系”是這個基本體系的結構。前者是世界體系的經濟基礎,后者是上層建筑;世界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尤其自身的規律,在這個體系當中每個民族和國家都要受到制約。這個體系的動態結構從內到外由中心、半外圍和外圍組成。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是立足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研究,延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指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科學的方法論,主要集中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方面。現代化已經從過去單一的本國家、民族的現代化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詞語,當然這個轉變很大意義上是全球化的作用結果。因此,中國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對外開放,走入世界交往的行列,由此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現代化思想[3]。他倡導我們要做世界公民,并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一個民族和國家必須進入世界性的交往才能以人類已取得的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為起點,不斷創新。同時人類的歷史也證明了,那些善于交往和開放的民族才能走在歷史車輪的前面,中國近現代的落后也恰恰說明這一道理,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只能遭受失敗。鄧小平也指出當今的開放世界存在著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但是二者之間必須開放和交往,又在開放和交往中存在矛盾和斗爭。社會主義國家在開放的過程中不能喪失自我,鄧小平的開放理論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具體實踐和發展,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到鄧小平的開放思想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這一巨大的時間跨度充分映現出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當代意義,明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