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高一歷史現代化建設發展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課前準備
播放視頻《中國軍事實力》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理解軍強離不開國強,國強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探究新知識的熱情。
二、新課學習
1.關于經濟體制改革
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展示經濟體制改革的含義。
提問:(1)為什么我國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及必要性。教材敘述比較抽象,可通過解讀材料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氣炎熱,若要不影響生產必須降溫,當時降溫措施簡單,主要是運用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報批。最終是經過十一個部門,蓋了十一個公章,可等到批下來時夏天已過去。
材料二:沈陽有兩個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只有一墻之隔,但沒有橫向聯系。電纜廠歸機械部門管,銅廠歸冶金部門管。冶金部門把銅調到別處去,電纜廠買銅要到云南,造成運輸上、時間上的大量浪費。如果兩個廠搞聯合,簽個合同即可。
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歸納得出結論:原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發展,所以必須要改革原有的經濟體制。這培養了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提問:(2)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先從農村開始?
解決“怎么樣”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糧食問題關系到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讓他們理解國家的改革政策,從而擁護黨和國家的“三農”政策。
提問:(3)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調整?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教會學生如何構建知識網絡。
觀察插圖:分析“說明什么”的問題。
提問:(4)教材中的兩幅插圖(即《農民領取承包合同》和《鳳陽農民喜獲豐收》)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材的編寫講究利學性、嚴肅性。歷史插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教學時充分利用課本插圖,讓學生分析得出結論:舊的體制已經不適應時展,黨和政府的改革措施符合中國農村實際情況,改革合乎民心民意,有利于生產力發展。這樣就解決了“得到什么”的問題。
分組討論:(5)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時代在發展,任何一種體制、政策,過去先進的,不代表現在先進,更不可能說明將來領先。”以討論的形式討論社會熱點問題,可培養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通過視頻“農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的現狀和土地承包過度放牧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情況,使學生能夠以一種比較開闊的視野看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2.關于對外開放
引導思考:為什么要對外開放?結合正反兩方面史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閉關鎖國無異于慢性自殺,對外開放才能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萌發勃勃生機。通過多媒體展示《對外開放新格局示意圖》,以識圖為主要形式,為學生深入探究搭設時空平臺,引導學生把歷史學科和地理學科的時空概念有機結合起來,理解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
提問:(6)廈門是中國近現代史對外開放的見證,廈門近現代的兩次對外開放有何不同?
通過對比分析,加深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3.關于改革開放的成就
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和資料,引導學生歸納改革開放的成就,使學生明白“論從史出”的道理。教材的編寫已滯后于時代的發展。通過自由發言的方式,讓學生說說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彰顯國力的例子,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提高其學習興趣。理解今天國家的強盛跟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強國之路。
攻克“疑惑什么”的問題。隨著社會發展,現在的高中生接觸到大量的信息,靠“堵”和“封”的方法,只能使他們對社會更加困惑。教學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如:既然改革開放如此重要,為什么不早點開放?改革開放姍姍來遲是否說明共產黨不會搞經濟?可讓學生把心中的疑惑提出來。當然,教師要注意課堂調控,要及時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此環節的作用,能夠使學生深化理解課本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用所學知識正確解釋現實問題,從而更加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三、歸納總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教學必須兼顧史學現實教育。
小結如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奧運會、世博會在中國的召開,生動詮釋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在當今的中國只有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拓展遷移
1.以《春天的故事》和《鳳陽花鼓詞》為材料設計練習題,緊扣現實,追溯歷史,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歷史變遷,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社會實踐:布置學生采取走訪、詢問等方式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家鄉的變化,增強學生關注現實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