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承載著傳達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使命,幾乎每一所師范院校都會有這個專業的存在。漢語言文學的內容很寬廣,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語言學和文學。語言學的主要內容包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字學等,文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外國文學等。通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中華文化,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但幾年來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卻并不樂觀,具體如下:
一、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守舊
漢語言文學由于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許多教師在教學當中一味的采用填鴨式灌輸法,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的考試,但在學習中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長此下去,很多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還會產生厭學現象,很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因此,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符合現今教學水平的發展,應及時進行改革或舍棄。
(二)教學方法單一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與推進,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主。但現實是許多老師早已習慣了灌輸式這種單一的教育法,很難再原先的教學基礎上進行改進創新,致使教學質量很差,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很低,很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三)教師綜合素質偏低
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作為教師應當具備強大的文學功底,除此之外,教學方式還應具有新意,能夠吸引到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但很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師在這兩方面還做得很不夠,有些年紀較大的教師即使擁有豐富的知識,但在上課過程中形式過于單板,語言缺乏魅力,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導致學生不喜歡授課老師,也更加不喜歡這門課程;其次,有些年輕老師雖然教學形式很多樣,但在知識底蘊上還缺乏一定的水平,大多時間只是照本宣科來講解,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水平。可見,在高校中具備綜合素質的教師并不多。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漢語言文學課程由于涉及的知識面多,涉及的時間范圍又很長,再加上大學的課程安排很松散,導致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的學習任務很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比方說魯迅的很多文章,像他的雜文,內涵很深繁重。漢語言文學知識雖然涉及面很廣,但很多知識現今已經用不著或早已過時,對那些東西應盡量刪掉,減奧,學生基本看不懂,像這種文章可以適當的選幾篇典型放入課本,沒必要全都放進來,這樣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學生又不感興趣,會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的方法
在進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會大大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比方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本個性特點,采取引導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挖掘出學生的潛力。當教師在講解《水滸傳》這一名著之前,可以適當的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方說《水滸傳》中有多少名好漢?你最崇拜的是誰?并說出理由。學生看過名著的都會知道,并且會積極配合教師來回帶問題,而教師這時應抓住機會,對說得好的學生給予相應的贊揚和鼓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在教學中還可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當講到元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經典戲曲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給學生放一段戲劇中的視頻,并給學生講解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學生會不自覺的被情節給深深吸引,很容易培養其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教師給予學生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去完成,比如說教師在講述甲骨文的時,交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知識后,課后給學生布置幾個生僻的甲骨文字,讓學生自行去查找資料,了解甲骨文的讀音及意義,等到下次上課時,教師再檢查學生的完成效果。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還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漢語言文學教師的各方面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教學的水平,因此,作為漢語言文學的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水平,才能完成傳道授業的任務。作為漢語言文學的教師如覺得自身文化底蘊還不夠,應不斷采取學習進修的方式來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都堅持看名著、寫字,慢慢的就能夠修身養性,不僅能培養自身的氣質還能加強文學功底;其次教師還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努力適應新時代的教學發展要求,可以采取培訓的方式來完善自己;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同心,與學生定期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有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是涉及到中華五千年文化史的這樣一門課程,對其教學任重道遠,因此,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師,應該比其它學科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教好這門課程,讓中華文化得到弘揚與傳播。這是作為每一位漢語言文學教師的責任,也是義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方式不斷進行創新改革,使其符合現代化的發展潮流,推動中國文學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施祥愛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與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