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言學中的特征理論小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詳細論述了特征理論在語言的三大要素中的應用,特征理論能夠使我們對語言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但也存在不足。
[關鍵詞]特征理論;音位;語義;義素;語法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和思維工具。語言又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語言隨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逐步加深而愈加豐富。人類對這一系統的研究也在探索中日益成熟。
《現代漢語詞典》對“特征”一詞的解釋為事物可供識別的特殊征象或標志。唯物辯證法也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這樣才能深入把握。語言學中同樣也存在眾多的特征,需要我們去辨別。聰明的人類學家將“特征”概念引入語言分析中,以下就來分析特征理論在語言的三大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中的應用。
“特征”一詞在語言中的使用最早見于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雅柯布遜、范特、哈勒合著的《語音分析初探——區別特征及其相互關系》一書,他們根據聲譜分析結果和聲學原理,把各種語言音位的發音特點歸為12種2分的區別特征。
“特征”首先可以用來區分構成音節的各個音素。音素是從音色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可分為元音和輔音[1],它們同樣擁有作為[音素]這一共同特征,但眾多的區別特征則讓它們分道揚鑣,各司其職,如±[氣流受阻]、±[氣流強]、±[聲帶振動]、±[響亮]等。
“音位”這一概念較音素更加社會化。它是一個語音系統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1]。在分析音位時,必須同某種語言的特定語音系統相聯系。“特征”在音位歸納中起作用。如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聲、韻、調都可起到一定的區別意義的作用。
A組中/t/∶/t‘/、B組中/u/∶/e/、C組中/214/∶/51/分別將三組類似音節區分開來,得到三組音位。而音位之所以能產生區別作用,就在于這些音具備互相對立的特征:
/t/∶/t‘/——不送氣∶送氣
/u/∶/e/——后、高、圓唇∶前、半高、不圓唇
/214/∶/51/——降升∶全降
但在普通話中,/n/與/l/為兩個音位,因為“南”[nan35]與“藍”[lan35]代表不同的意義;而在一些地區話如蘭州方言中,人們在發音時意識不到差別,將兩者隨意調換著用,語音中不產生區別意義的作用,所以同歸于一個音位。因此,特征理論運用于語音尤其是音位,在漢語普通話與方言以及外國語音的比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特征理論的成熟——詞匯中的應用
語言是一個由語素、詞、短語、句子構成的層級表意系統。19世紀末興起的語義學,一直將詞義學作為語義學的代名詞,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語義是人類所使用的各級語言單位的意義這一觀念才得以確立。特征理論被引入語義學,取名為語義特征,語義學正是要透過各個表義單位的表面,深入到微觀層去理解其意義的本質。語義特征主要體現在詞的義素分析上。
1.語素的特征分析
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它往往是作為一種構詞單位來使用的。現代漢語的語素一部分是完全自由的,可以當作詞來使用,如單純詞就是二者的統一體,這樣對于語素的分析也就是對詞的說明。但還有一部分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必須與另外一些語素組合成詞來使用,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語素特征及語素之間的關系,研究語素義與詞義之間的關系。
(1)詞義與構成它的語素的意義有密切聯系。按結構可分為:1)并列聯合(如:山水);2)偏正修飾(如:巨人);3)補充說明(如:說服);4)主謂合成(如:冬至);5)動賓支配(如:革命)。語素雙方都有實在的意義,表達完整意義時則缺一不可。
(2)詞義由其中一語素義決定:如國家、窗戶、忘記等,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類偏義復詞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方已經完全失去意義,只作為一個構詞手段存在,剩下的語素義即詞語的意義。
(3)構詞語素義發生轉化。實際上詞義是由構詞語素所蘊含的種種特征比喻、引申而來。如領袖:原指衣服最上端和兩側部分,是構成整件衣服的重要部分,由這一特征比喻一個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領導核心。巾幗:由頭巾、發飾的相應特征引申指婦女。
(4)詞綴。詞綴本身不具有獨立的詞匯意義,不能獨立成詞,只能聯結一定的詞根才能起構詞或構形作用。有的詞綴用以表示輔助意義或表征詞類,如“者”具備[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和[名詞性]特征,因此就有讀者、作者、記者、勞動者等;有的詞綴用于表示語法意義,如“們”具有[復數]的語法特征,所以就有先生們、同志們、孩子們等。
2.詞匯的特征分析
相對于“語素特征”是為了了解詞的組織結構,“詞匯特征”則是為了明晰詞的義項。
詞匯中最重要的一級單位就是詞,詞是重要的表義單位。特征理論運用于詞這一層單位,當然是對詞義的分析,主要體現在“義素分析法”。
義素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也就是詞義的區別特征或叫語義成分或語義特征。利用這種方法解釋詞義時,把詞的屬性統統排列出來,通過類屬關系同別的非本類事物相區別,再根據某些特征同本類內部其他事物相區別。通常用[+]或[-]符號表示有或無哪一個義素。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義素分析法的使用能夠簡明、直觀、精確地解說詞義,把詞義的分析往更加深層的方向推進,使詞義研究更加深入、細致。
中國語言之所以豐富,很大程度在于有大量的同義詞。同義詞詞義“大同小異”,運用義素分析法可以對它們的[意義范圍的大小]、[程度的輕重高低]、[感情色彩的褒貶]、[語體色彩]等進行比較,得出詞的精確含義。如:“懇求”與“央求”有共同義素[誠懇的請求],不同就在于區別義素[詞義輕與重];“布”與“布匹”之間存在[具體或概括]的差異,“成果”與“后果”則存在[結局好]或[結局壞]之分;“愿望”與“希望”則存在著[詞性]不同與[可作成分]的不同。
3.短語的特征分析
短語是詞與詞的語法組合。利用語義特征可以判斷其組合是否成立。
如“書痛”、“搬動心靈”、“流樹”三個短語顯然搭配不當,因為“痛”是一種感知的觸覺與心靈反映,要求前面與之搭配的成分具備[有生命]的特征;“搬動”是一種具體行為,它的對象要具備[有實在形體]特征;而“流”要求搭配對象具有[液體狀]特點,即使“流星”中的“星”也是形象地表現星星從天際滑落的輕盈如水柔態。
三、特征理論的深入——語法中的應用
語法中的特征理論仍然指的是語義特征分析,但不同于語義學,它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解釋造成同形多義句法格式的原因;二是用以說明在某個句法格式中,為何同為動詞或形容詞或名詞,有的能進入該格式,有的卻不能[2]。
1.解釋造成同形多義句法格式的原因
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西方語言理論的啟發下,語法研究迅速發展。層次分析法首先揭示了句法結構的構造層次和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顯性語法關系,接著變換分析深入到結構內部,通過句式轉換分化歧義句式,語義特征理論則在前二者的基礎上產生,進一步發現并探討句式產生歧義的原因。語法研究與詞義研究中的語義特征存在差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前者必須與特定的語境相結合。
如“雞不吃了”一例:
這一句子會產生歧義理解,就在于關鍵詞“雞”有不同的語義特征,我們給它還原兩種語境:
a.“那條蟲還在地上,雞不吃了。”
b.“我飽了,雞不吃了。”
因此a句中的雞具備[有生命],b句中的雞具備[已烹調],兩個特征決定了一個句子的兩種理解。
2.說明在某個句法格式中,為何同為動詞或形容詞或名詞,有的能進入該格式,有的卻不能
我們以當今語言學界的熱門話題“程度副詞+名詞”的語義研究為例分析。
兩個詞語能夠組成一個句法結構,關鍵是看二者是否具有某方面共同的語義特征。對于副名組合的理解,既不能單純歸結為副詞,也不只是名詞的原因,而是兩個相組合的詞語的語義雙向選擇的結果[3]。現代漢語的程度副詞的語義特征可以通過與形容詞中表性質的一類詞的搭配顯示出來。性質形容詞“好、壞、遠、近、甜、軟”等表示某種抽象的屬性,程度上必然存在差異,具有可變的量,因此,程度副詞必然具備[+程度量]這一語義特征。如漂亮: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它可以修飾多類事物,人(男人、女人、小孩)、動物、植物、物品等都可以用,但究竟怎么才算漂亮,取決于人的主觀認同感。每個人心目中的漂亮尺度不太一致,有程度上的差別,因此可與任一層次程度副詞搭配:特別漂亮、十分漂亮、很漂亮、挺漂亮、有點兒漂亮。再來看組合“副+名”,由于程度副詞的特殊語義特征,決定了這個名詞必須帶有或至少隱含某種抽象性。按照這一準則,“程度副詞+名詞”中的名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真正的抽象名詞。如欲望、傳統、現代、個性、書生氣、女人味等,這些詞本身就是從多個具體的詞中提煉出來的范圍較廣、較虛、沒有確切指稱的概念,對它們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主觀情感。
a.“一下子從]很古典[)]的氛圍中跳入]很現代[)]的生活里。”(張星《忍耐愛的趙玫》)
b.“他倒賠不是的勸慰這個姑娘,]很耐性[)]的聽了她的訴說……”(石言《秋雪湖之戀》)
c.“這種事你]最內行[)],應付英國人你[(]最本事[)]。”(亦舒《香雪海》)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現代、很耐性、最內行、最本事”的標準由各位讀者自己去定。
(2)有抽象意味的專有名詞。如中國、西藏、香港、葛朗臺、阿Q、堂吉訶德等。這類詞,在漢語詞匯中是獨一無二的,本身意義很實在,代表地名或人物。但隨著人們的使用,被賦予了與本意相關但更豐富、更具有特征化的含義,人們一提起它們,就會聯想到它們更多的內涵,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指稱意義。如“他很葛朗臺”,就意味著這個人嗜錢如命、對人對己自私苛刻的一系列守財奴特征,而不只想到原來小說中的那個人物。
(3)另外一些如官僚、市儈、流氓、學究、草包、小市民、紳士、軍閥、淑女、貴族、奶油、豆腐、畜生、狐貍等表示某類事物的詞,也都伴隨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語言習慣加入了這一行列。例如:
a.“這個人]太奶油[)]了。”
b.“她長得]相當狐貍[)]。”
可以看出,能進入組合的這三類名詞都不同程度地帶有抽象意義,后兩類都超越了原詞所指的簡單意義,深入到了詞語背后的多項語義特征,人們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不同的程度副詞與之搭配。
四、結語
綜觀“特征理論”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我們認為它是漢語研究一大進步,有利于我們對語言的各個要素作更深入、更細致的認識,“特征分析”直觀有效地將要素的顯著特征平鋪在讀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豁然開朗。
另一方面,“特征理論”只是語言研究中的一個方法,當然不可避免存在缺點,就以詞義分析而言,它在動植物詞匯、親屬詞匯、顏色詞匯等中的應用得心應手,但是:(1)有些詞,尤其是有些虛詞,如介、連、嘆詞等,不易找出兩兩相對的義素;(2)有些詞義素很多,全部羅列太累贅、繁瑣;(3)對詞往往區別開就行,對每個詞義的理解不是那么全面。
世界在發展,語言特征在演變,因此對它的認識、分析也應隨之改進。之后的約束理論、空語類理論、指向理論、范疇理論和認知理論等等的提出,說明我們的語言學家仍在辛勤地探索著,但無論如何,特征理論將在它的一片天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
[2]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5.
[3]邵敬敏,吳立紅.“副+名”組合與語義指向新品種[J],語言科學與研究,2005,(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