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化學教學中元素觀構建的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針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元素觀構建的策略展開具體分析,旨在為初中一線教師幫助學生建構元素觀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減輕教學負擔,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化學;元素觀;化學教學
1前言
化學是一門在微觀層面上研究物質的基本組成、組成微粒的排列結構、物質的宏觀性質、變化規律、制備及其應用的自然科學。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化學的核心理論也就是元素。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學習化學的入門階段,初中生元素觀的構建既是開展化學教學的基礎保障,又是學生建立化學觀念的先決條件。然而,現階段初中生元素觀建構的現狀不容樂觀,教師上課照本宣科、羅列知識、全堂灌輸,學生死盯課本、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教師抱怨化學難教,學生哭訴難學。因此,初中化學教學中強化學生化學觀念,加強元素觀的培養與建構已經刻不容緩。初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重以觀念為本的教學原則,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元素觀,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創設情境,巧用類比,重視遷移,幫助學生構建元素觀,并在教學中通過與生產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形成。
2轉變教學觀念,教學中滲透元素觀
初中化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以考點內容為教學重點的教學觀念,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化學觀念和幫助學生構建元素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元素觀,從構建元素觀角度進行教學,以幫助學生養成化學思維,形成化學遷移能力和科學素養。首先,化學教師可以從元素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使學生形成類別相同性質相近的理念,如“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叫單質,含有兩種及兩種以上元素的純凈物叫化合物”,根據元素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使無序的物質變得有序,便于學生深刻地理解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其次,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宏微觀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原子結構的基礎上認識元素的內涵,如“元素的原子構成了世間萬物,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核內質子決定了原子及元素的種類”。
3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教師要緊密圍繞“元素觀”設計教學方案,開展以“元素觀為本”的課堂教學,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金剛石、石墨》教學為例,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碳單質,教學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學習金剛石、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用途;第二課時旨在從元素觀的角度對金剛石、石墨的性質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比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對二者性質的異同展開討論,在學生得出兩者化學性質很相似,物理性質和用途不同的結論之后,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元素觀,對其性質的異同及其原因展開討論。第一步,立足元素觀角度,分別就金剛石、石墨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及物理性質和用途不同的原因提出猜想;第二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猜想是否正確。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金剛石、石墨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是它們都由碳元素組成的碳單質,二者構成原子-碳原子的排列結構不同造成了二者的物理性質不同,正因為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差別很大,所以生活中的用途不同。此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將問題拔高提升,加深學生對元素觀的認識,讓他們知道,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盡管目前已發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但世界上的物質無窮無盡,元素的有限性和物質的多樣性是統一的。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就如同26個字母可以組合出無數的單詞一樣。
4巧用類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初中化學教師要巧用類比教學方法,使抽象、深奧的化學知識變的通俗易懂,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以《元素》概念教學中的一個片段為例,元素是化學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概念,也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教材的安排中,學生首先學習了原子、分子的概念,知道了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了物質,在此基礎上進行元素概念的教學。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是先講解元素的概念,即“質子數相同的同一類原子叫元素”,接著引導學生理解元素的意義,即“元素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至此有很多學生會陷入困惑之中:既然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那么它怎么去組成其他物質呢?這時若教師運用類比教學法就可以有效地化解這一難題。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理解元素是一個概念的分類,它沒有大小,也不能根據需要進行計量,就如同在超市里,食品是一類、圖書是一類、煙酒是一類,元素就像食品、圖書、煙酒,而物質就好像大大小小不同的商店、超市、大賣場。
5重視聯系生活,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化學是和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生活中好多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都可以用化學知識來解釋,如金屬制品的銹蝕、食物的變質腐敗、藥物解毒等。初中化學教師教學中只要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一旦彰顯,教學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以教學中的一個片段為例:在學生學習完下冊書中有關酸、堿、鹽的相關內容后,可以聯系上冊書中《水的凈化》課題中“硬水和軟水”的相關內容,滲透元素觀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第一步復習硬水的概念,硬水是指水中溶解了大量可溶性鈣鎂離子的水;第二步講重溫水的危害,用硬水洗衣服既費肥皂,又會使衣服發黃變硬,隨著溫度升高,鈣鎂化合物還會轉化成難溶性的鈣鎂化合物析出,即我們常說的水垢,長期使用硬水,會造成管道堵塞、妨礙熱量的傳導、浪費能源、甚至還會導致鍋爐、反應釜等設備爆炸;第三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家里燒開水時留在水壺內壁上厚厚的水垢,既不美觀、又不衛生還不易清洗;第四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酸、堿、鹽的知識,解決這一難題,經過討論學生提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難溶于水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鎂,酸可以將這些難溶鹽轉化成可溶性的鹽,醋是生活中最常用的酸,用醋來清洗,一定可以去除水壺中的水垢。
6結語
元素觀并不是教材中所呈現出來的具體知識,而是隱藏于課程內容之中的抽象理論,同時元素觀從概念性轉化為實際存在的事實性也是建立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之上,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實踐,結合觀念為本的教學原則,將已有的元素觀構建策略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并通過“實踐-反思-總結-實踐”的往復過程,不斷更新完善元素觀構建理論,建立實踐指導體系,從而更好地幫助初中生構建元素觀,形成化學觀念。
參考文獻:
[1]吳俊明,吳敏.元素概念的演變與化學元素觀的教學[J].化學教學,2014(6):3~7.
[2]方翠銀.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元素觀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作者:牛艷麗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