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陶行知生活中的理念感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他的這一理論是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也因為推行平民教育未取得成果而產生的。他反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要建立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給“生活教育”下的定義是這樣的:“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是生活所必須的教育”。
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打破鳥籠式的小學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學校,把鳥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p>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時又是堅定的民主戰士和大眾詩人。他畢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業和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在當時國統區、老解放區有很大影響,而且也影響到國外。贊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評價他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宋慶齡也贊頌他是"萬世師表"。
關于"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最初是以鄉村教育的形式出現的,后來陶行知將其作為一種與傳統教育、舊教育、富人教育相對立的新教育和窮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于要求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于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墻",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并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陶行知論生活教育:
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的就將教和學分離了。依我看來,教學要合一,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于學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生賣不盡的。
《教學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頁
教學做合一這個理論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學,乃是教人學做事。無論那方面,“做”成了學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的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須“在勞力上勞心?!币允帐帜X相長之效。
《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57頁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教學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6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在這個定義下,先生與學生失去了通常的嚴格的區別,在做上相教相學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現象。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頁
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通的誤解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手干便是做。這樣不但是誤解了做,也誤解了學與教了。我們主張教學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進步說是學,對別人的影響說是教。
《答朱端琰之問》《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9頁
我們可以說:不做無學;不做無教;不能引導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導人做之學校,是假學校;不能引導人做之書本,是假書本。在假教育、假學校、假書本里自騙騙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學生是假學生。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頁
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歷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曉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曉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然后才曉得如何去訓練那教他的先生。
《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91頁
“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頁
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1頁
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談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頁
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標說來: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勞動的生活即是勞動的教育;科學的生活即是科學的教育;藝術的生活即是藝術的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即是改造社會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的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的生活。
《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59頁
生活教育的目標,分析開來,在鄉村小學里,應當包含五種:一、康健的體魄;二、農人的身手;三、科學的頭腦;四、藝術的興趣;五、改造社會的精神。我主張以國術(即武術)培養康健的體魄,以園藝來培養農人的身手,以生物學來培養科學的頭腦,以戲劇來培養藝術的興趣,以團體自治來培養改造社會的精神。
《這一年》《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44頁
“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
“教育即生活”,將教育和生活關在學校大門里,如同一個鳥關在籠子里的。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答操震球問》《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04~505頁
生活教育者承認“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前進的生活就是前進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教育的新生》《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93~594頁
生活教育教人發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運用生活工具??照勆罱逃菦]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為出發點。沒有工具則精神不能發揮,生活無由表現。觀察一個國家或一個學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實際生活,只須看他有無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進一步看他是否充分運用所有的生活工具。
《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16頁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每個活動都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導,有考核。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
《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60頁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頁
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別強,它今天不是完成的東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東西,它會永遠隨著歷史和生活的發展而發展。仿我者死,創我者生!
《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717頁
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面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有所準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情狀來。
《社會即學?!贰短招兄返?卷第560頁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在社會的偉大學校里,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同學,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
《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47頁
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的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
《教育的新生》《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94頁
學校必須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
《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94頁
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勞力上勞心,便可無廢人,便可無階級。
《在勞力上勞心》《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9頁
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答朱端琰之問》《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9頁
我以為世界上最有貢獻的人只有一種,就是頭腦能指揮手指行動的人。
《手腦相長》《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19頁
勞力而不勞心,則一切動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開創新的途徑。勞心而不勞力,則一切思想難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證于經驗。勞力與勞心分家,則一切進步發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單單勞力,單單勞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心。在勞力上勞心是真的一元論。
《在勞力上勞心》《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8~129頁
“做”是在“勞力上勞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火的故事》《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531頁
手腦聯盟,則污穢的垃圾可以用來點燈燒飯,窒人的氮氣可以用做養人的肥田粉,煤黑油里可以取出幾千種的顏料,一粒種子可以長成幾百粒谷,無飯大家餓的窮國可以變成有飯大家吃的富社會。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62頁
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蔽乙詾椴粚?,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p>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3頁
今日之學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動的勇氣,才有真知之收獲,才有創造之可能。
《古廟敲鐘錄》《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