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精神狀態在舞蹈中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舞蹈中精神內涵的創造
1.以蘊涵文學思想內涵的形態為標志
文學和舞蹈有著緊密的聯系,每一件舞蹈作品所反映的文學意境幾乎都是從文學作品中得來的,文學意境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韻味無窮,都是舞蹈藝術追求的目標。舞蹈作品如果缺少了文化底蘊的充實、文學意境的展現,那么它怎么能夠揭示人物深刻的內心,又用什么來打動我們呢?事實上,舞蹈作品不立足于觸及人們的內心世界,就難以進入更高的藝術層次,只能成為缺乏舞蹈獨立意識的藝術附庸。舞蹈作品創作者要堅持以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為基礎,努力創作以蘊涵文學思想內涵的形態為標志的舞蹈。以古典舞《庭院深深》為例,舞蹈以一個古代年輕婦女為主線,以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和美麗感傷的舞蹈意蘊打動了觀眾。這種意蘊就像詩一樣,讓人擁有慢慢賞讀的興趣,使人漸漸走入那個婦女的內心世界,去體會她的心酸、她的憧憬和她的無奈。觀看后,我們會思考她生活的那個時代,處于被壓迫地位的婦女們,在自己的漫漫人生中,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消損著自己的紅顏,但是他們依然對未來有憧憬、有期待,可是這也許只是幻想,回到現實中還要繼續煎熬。從這個舞蹈中,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作品滲透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學意境。
2.以高雅文化品味和意趣為依歸
中國的舞蹈藝術與中國古老的歷史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榮獲荷花獎的《踏歌》,以其輕靈曼妙的舞蹈動作和蘊含的中國古老舞蹈形態備受觀眾喜愛。它所展現出來的意向是意味深長的、是抽象的,需要我們從歷史文化對人的心理影響談起,因此我們有必要理解舞蹈背后特殊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有繁榮也有衰敗,有統一也有分裂,就是這樣的歷史造就了中國的文化,成就了國人對人生的感悟。現如今,我們的社會處在大變革、大轉折時期,人們的觀念在轉變、社會機制也在改變,但是歷史是延續的,一脈相承的,文化是不會變的,當人們看到反映歷史的舞蹈作品時同樣會產生共鳴。《踏歌》反映了中國的動亂年代,用一種寫意的方式展現出了人性的美好,這種意象是對人生的贊美和追求,是歷經磨難之后感悟出來的人生真諦,展現的是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所以說舞蹈的美學和史學價值是難以言說的。因此,舞蹈作品的創作要基于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意趣,以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為依托,充實作品的人文性和歷史性。
3.以精神審美規范為主旨
精神審美是一種更為高級、更為深入的審美活動,它旨在挖掘精神世界的內涵和力量,促進精神修養的提升。由21個聾啞人共同演繹的《千手觀音》深深震撼和感動了我們,或許觀眾未必懂得這舞蹈里的宗教含義,也不知道這個作品從前人作品中汲取了多少營養,更不知道某個動作要怎么做才算標準到位,但是我們卻渾然不覺地被感動,這是因為他們展現出了百折不撓、自強自尊的人文精神。他們沒有語言、沒有浮夸的動作,只是把內心靈魂的舞動傳遞給我們;他們聽不到,也說不出來,但是他們卻用專注的心靈配合著音律的跌宕起伏,為我們呈現了一席精神盛宴,他們的心與天籟之音在共鳴中涅槃,給我們的心靈造成了長久的震顫。這種超出肢體美感的精神審美正是舞蹈所要追求的主旨,可以說,精神審美是舞蹈乃至所有藝術的精髓,能夠展現精神內涵的作品,才是人類的精神財富。舞蹈是一個廣博深邃而又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只有讓精神審美充滿這個世界,才能使舞蹈發展到更高的層次。
4.以當代人們的精神困惑為創作源泉
打動觀眾內心,讓觀眾產生共鳴的舞蹈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藝術財富。當代的舞蹈作品要充分挖掘社會現實事件,找到事件背后深層次人們的精神困惑,弘揚這個時代需要的精神。反映現實題材的作品能夠在引起人們內心世界波瀾的同時,把現實中的“真、善、美”“丑與惡”“親情、友情、愛情”推到一個極致,揭開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困惑。這種作品產生的實際效果是令人感動之余的回味和思考,是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升華,也是對社會文明的推動。舞蹈《父親》,在當今多表現母親題材的情境下,編導獨具匠心地選擇了易被兒女“忽略”的父親題材,用女兒發自內心的呼喚,倡導兒女要多關心自己的父母,特別是父親,同時也體現了我國老齡化這一社會現象,充分展現了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時面臨的精神困惑,對人們的精神有很大的震撼。
二、結語
對于舞蹈藝術,重要的不是可以看到的肢體舞動和高超的動作技巧,而是基于精神內涵的創造性想象,這是一種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活動。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精神內涵的展現和對人們內心世界的觸碰,實現舞蹈作品的真正價值,從而展現舞蹈藝術的真諦,給人們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
作者:李博超單位: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