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教學中滲透實踐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令人憂慮: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高考模式讓選地理的學生很少,許多地理教師教學情緒不高。筆者從偶然一次開展綜合實踐課讓學生地理學習發生轉變而深受啟發,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課作些討論。
一、從地理期中考試說起
期中考試剛結束,一個學生就跑到筆者辦公室,情緒非常激動地說:“老師,這次考試我地理考得最好,一定能及格。”他那臉上的笑容,有小孩一樣的天真爛漫,充滿了成功的喜悅。分數一揭曉,他果然得了75分,這個分數在班平均分之上。這次考試讓他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讓他獲得了學習上的成功感。之前,他的基礎非常差,每次考試都是最后一名,也沒有哪次考試能及格。他在被“分數”打倒的同時,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上課不聽講,作業也不做,破罐子破摔。筆者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也沒有對他太多的在意,只要他能守紀律、不影響課堂教學就行了。然而,意外的一件事情讓筆者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產生了想改變他的念頭。那是本學期一個星期天,帶領學生到松陵鎮開展綜合實踐課,任務是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其他同學很害羞,交際能力很差,整個過程中完成的問卷很少,僅有那么幾份。而他卻非常感興趣,也非常主動,做的問卷調查居同學之最,也問了老師不少的問題。筆者抓住這次綜合實踐課的機會,積極培養他的興趣,努力建立好師生感情,并不時地鼓勵他、表揚他,給他學習的信心。慢慢地,在地理課堂上,他 聽課不感到累了,而且開始做筆記;筆者也時不時地有意讓他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并適時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讓他多多體會學習的成功感。漸漸地,他開始喜歡上地理課。他在地理成績上的提高,有其主觀努力,但筆者想與這次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是有關的,讓老師發現了他,也讓他找回了學習上的自信。教師有時只會把學生的缺點無限放大,而很少去發現和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推動學生心中那種積極向上的內在力量。教師為什么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從精神上改變學生對課堂的喜好。筆者覺得,在地理課堂上可以適時開展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更加喜歡地理課,讓地理課堂教學更有效。
在地理課堂中開展綜合實踐課,很符合實際,很受學生的歡迎。
(一)綜合實踐課讓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陶行知說:“給生活以教育。”“我們應當利用自然界和社會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個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比如:在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學習《人口的遷移》這一節的時候,筆者把新課講完,然后開展綜合實踐課,進行問題探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學生收集資料并閱讀資料、了解農民工現狀——分析農民工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探討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和途徑。學生收集的資料很多:據相關部門的調查,1999年中國農村的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全部勞動力的21.5%,截止2011年,中國農民工的數量超過了2.5億”“中國社科院有關研究表明,1982—1997年中國經濟增長的20%—23%來自勞動力的轉移”。針對學生收集的資料,筆者提出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發生在哪些行業中?結合你的所見所聞,印證這種說法。學生分析資料進行思考:當前的農民工存在普遍收入低、住房無保障、子女入學難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中國社會來說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請學生提出不同看法。有的學生說取消戶口制度;有的學生說開放大城市,建設大都市區,使農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鎮轉移;有的學生說政府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有的說控制農民工的數量……這種開放性的綜合實踐課,筆者認為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即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提高,將課堂教學與生活相聯系。這就是真生活,這才是真教育,教育與生活相結合。
(二)綜合實踐課讓學校與社會相結合
陶行知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社會即學校則不同,它要把籠里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比如:在學習城市功能區這一節的時候,開展綜合實踐課,讓學生調查探究“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哪里”。學生收集并閱讀資料,了解人們住房位置的不同選擇情況;分析人們選擇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出選擇住房位置的理由并選擇恰當位置的住房。學生們收集了張先生、楊女士、劉先生三位居民的住房情況。張先生,屬于低收入人群,選擇住在工廠附近,因為這里房價廉價,上班方便;楊女士,屬于中等收入人群,喜歡住在繁華的商業區附近,選擇生活在市區,享受濃厚的都市味道;劉先生,屬于高收入人群,選擇清凈、溫馨寧靜的環境,良好的物業管理,交通便利,居住舒適安全的地方。通過收集資料,然后讓學生分析影響人們在城市中選擇住房的因素有哪些?最后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如果你家人或親戚要買房,讓你幫助選擇,從市中心到郊區,你會選擇住哪里?為什么?綜合實踐課讓創造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 現在中國的教育有兩大短處:動手實踐能力比較差,缺乏創新精神和能力。陶行知曾提出:“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鏡,教大家看事實。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雙手,剪去指甲,摔掉無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執行頭腦的命令,動手向前開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論自由,擺龍門陣,談天,談心,談出真理來。解放空間,把人民與小孩從文化鳥籠里解放出來,飛進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豐富的食糧。解放時間,把人民與小孩從勞碌中解放出來,使大家有點空閑,想想問題,談談國事,看看書,干點與老百姓有益的事,還要有空玩玩,才算有點做人的味道。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能盡量發揮出來。”例如:對“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這一問題進行綜合實踐調查——久居城市的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夏季市區的氣溫比郊區高。為什么在享受現代城市的舒適與便利的同時,城市居民要忍受比郊區更為炎熱的酷暑呢?為了揭開這個謎底,開展綜合實踐課,討論城市熱島效應及影響。首先,讓學生回顧課本所學知識“熱力環流”的原理認識什么是城市熱島效應;然后,搜集資料,分析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討論城市熱島效應給城市帶來哪些影響;最后,討論提出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的建議。這種綜合實踐課,既要調查,又要討論,還要采取城鄉結合實地考察。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的體驗各自不同,所以要求學生要結合自身體會,養成關注身邊地理事物的習慣,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新,提供探究某一地理事物的思路和方法。
三、結束語
地理是研究人地關系和地理環境的科學,既包含了自然科學也包含了社會科學。所以高中地理教學應該走出課堂,與自然相結合,與社會對話,參與綜合實踐。當然,綜合實踐課不能紙上談兵,應該具體去實施,對活動進行精心設計,教材中的活動可以參考、綜合,然后選取,可選取那些與社會實際聯系比較密切的活動,方便操作。另外,并不是教材中每個活動都可拿來進行綜合實踐,在開展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實際,不能太多,否則就是喧賓奪主,讓課堂的主導地位喪失。
作者:劉正平 單位: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