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國情監測機制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產加工層以原始數據和已有監測數據為基礎,進行數據生產加工。其結果交由成果檢驗層進行檢驗。通過檢驗的成果由成果數據層統一存儲。在此基礎上,應用層提供成果管理、和多樣化應用服務。保障監測工作的機制體系則主要包括目錄標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業務運行體系、工作保障體系。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機制是監測對象、標準、技術、流程、保障的制度化綜合。因此,上述保障監測工作的機制體系可被認為是工作機制的主要內容,即:目錄標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業務運行體系、工作保障體系。目錄標準體系對監測對象、指標和涉及的各類標準作了詳細規定。技術支撐體系以目錄標準體系為依據,對監測工作涉及的關鍵技術方法和作業平臺作了總體概括。業務運行體系科學界定和描述了從數據獲取到成果應用的各個業務環節及主要協同制度,是工作機制的核心部分。工作保障體系則規定了政策法規、組織機構、監測裝備、人力資源和資金投入等方面保障內容。體系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以目錄標準體系為依據,確定監測技術方法和作業平臺。以技術支撐體系為基礎,進行業務流程細分,并明確相關協同制度。工作保障體系以目錄標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業務運行體系為服務對象,提供制度、資源保障。
1工作機制體系
1.1目錄標準體系
目錄標準體系包括目錄體系和標準體系。
1.1.1目錄體系為了建立一個符合當前實際、科學合理的目錄體系,監測指標的選擇需要與全省基本狀況、有關專業部門需求現狀、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同時,每個監測指標必須經過需求調研、內容會商、技術會商、監測試驗、成果會商、行政審核等一系列流程方可納入目錄體系。此外,在后續實施過程中,由于需求變化等原因需要對相關目錄標準進行更新時,則必須進行充分論證后再進行明確。由于指標眾多,根據產品深加工程度,監測指標分為專題指標、綜合指標兩大類。專題指標指基于各種數據資源可直接提取的單要素分布及其統計量(如面積、長度等)。綜合指標則需要基于一種或多種要素信息,采用地理分析方法獲取。所有專題指標采用二級分類(見表1),綜合指標則直接分為自然資源、社會環境、綜合3類。指標監測的空間覆蓋形式分三種:全省覆蓋、建成區覆蓋、重點區域覆蓋。根據對象特征、監測技術難度、需求現狀等多方面因素確定采用何種覆蓋形式。指標的監測周期則主要參考監測對象的更新頻率而定。
1.1.2標準體系當所需標準在現行法律法規、行業標準中已有規定時,則需要充分參考相關依據并做好溝通、銜接工作。針對沒有參考依據的標準,則組織專業部門進行綜合會商,共同擬定。同時,標準的建設還需考慮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國家和行業相關需求,合理設置相應標準。參考測繪標準體系分類,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機制的標準體系內容主要分為5個大類、27個小類(如圖2)。
1.2技術支撐體系
通過對監測過程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技術方法進行了梳理、抽象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技術方法框架和技術作業平臺框架,作為技術支撐體系內容。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方法框架主要由空天地一體化動態數據獲取、高效能數據處理、自動化信息提取、地理分析、網絡化產品服務應用、海量時空數據庫群及快速可視化7類技術組成。動態數據獲取技術為后續監測提供多源數據支持。以此為基礎,依次采用數據處理技術、信息提取技術、地理分析技術進行處理,快速獲取監測成果。最后,由產品服務應用技術完成成果的網絡分發和應用。在監測過程中,數據庫群技術、可視化技術為其他幾項技術提供重要支撐。技術作業平臺框架主要根據監測技術方法框架進行設計,具體結構如圖3。其中,數據庫群、可視化工具的應用貫穿作業全過程,是平臺的重要支撐;數據獲取、數據處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產品處理及成果應用系統則共同組成了業務化生產作業平臺核心。
1.3業務運行體系
業務運行體系包括業務流程及其涉及的各方業務協同制度。
1.3.1業務流程以浙江省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審批業務流程為基礎,結合試點工作中取得的業務經驗。工作會商和技術會商環節主要在指標初次全面監測或需要更新指標相關內容時實施。兩者旨在以指標監測試驗為基礎確定全面監測相關事宜。工作會商用以明確監測內容、要求及部門間總體分工。技術會商根據工作會商結果,以評審會方式確認全面監測技術方案,并以書面形式明確部門間分工細則。根據各指標的監測技術方案,數據獲取環節統籌獲取所需數據,并進行數據評價。數據加工是業務流程核心環節,以監測技術方案為依據,以多源數據為基礎,以技術作業平臺為工具,依次完成數據處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3個子環節獲取監測成果。以標準體系為依據,成果質檢環節對數據加工環節形成的監測成果進行全面、準確的內外業核查。完成成果質檢后,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組織相關專業部門和(或)監測要素所在的當地人民政府,對指標的實際監測方法和成果數據進行成果會商;并根據科學、準確原則進行成果修正。成果會商審核后,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成果進行定密,并根據成果會商意見明確成果使用范圍。由于某些帶有精確位置和屬性信息的成果在公布前需保密處理,因此成果管理包括原始成果管理和非涉密成果管理。針對不宜公開或涉密的成果按照保密要求管理,政府或企事業單位需經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嚴格審批后,方可獲取和使用。適宜公開的成果在前需脫密處理。完成保密處理后還需進行保密審查,并根據成果定密意見核實其公開范圍,最后入庫至非涉密成果庫中進行公開。為滿足政府、社會和公眾需要,監測成果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如公告、新聞、內參、專題報告、WEBGIS等。成果應用形式則主要有在線地理信息服務、產品定制、咨詢服務、公眾宣傳與普及等。
1.3.2業務協同制度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涉及面廣、參與單位多,在業務運行體系中還需要明確有關協同制度,著重處理好如圖5四種關系。1)地理國情監測工作與基礎測繪工作統籌基礎測繪注重測制和更新標準化基礎地理信息圖件及系統,精度高但更新周期長。地理國情監測側重地物信息的動態監測和地理分析,更新周期短,自動化程度高。前者為后者提供高精度實測數據。后者在前者成果的基礎上,并綜合其他各種據源進行深加工。由此可見,基礎測繪是地理國情監測的必要前提,地理國情監測是基礎測繪的發展與延伸。為了合理配置資源,形成良性循環,兩者之間需建立一系列統籌制度:基礎測繪為地理國情監測提供高精度實測數據;地理國情監測可向基礎測繪提出增加監測指標要求,或協同其完善相關標準和技術方法;基礎測繪可要求地理國情監測提供技術支持。2)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和專業部門協同作為地理信息服務的提供者,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具有較強的中立性,能有效排除部門利益牽扯;同時它為地理國情監測作了大量數據、技術、人才、設備積累,并具有嚴格的產品檢驗制度。因此,它是組織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最佳主體。地理國情監測不僅涉及基礎地理信息要素,還涉及較多專業指標內容。現階段,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在這方面缺少必要的經驗積累,要全面開展工作還離不開專業部門的大力配合及相關支持。專業部門是監測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與者。綜合考慮監測指標特征和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經驗積累情況,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在初期階段主要存在3種分工形式:①地形地貌等基礎地理信息要素的指標監測可由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獨立開展;②充分依賴“3S”技術應用,但需一定專業技術積累的指標監測,采用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主導,專業部門積極配合的方式予以監測;③對于極少數專業要求極高,但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可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的指標監測,采用專業部門、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緊密合作的方式進行監測。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及時消化、吸收此類監測技術,逐漸實現由自身主導進行監測。靈活采用上述合作方式可共同完成專業部門因自身“3S”技術限制未能實施而又有迫切需求的監測工作,同時也解決了監測工作部分經費來源。3)省級和國家及地方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聯動若要順利開展監測工作,離不開省級和國家及地方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之間的積極聯動。省級和國家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間的聯動主要包括:省局在國家局總體指導下開展監測工作;地理國情監測法律法規由國家局統一制定,省局協助國家局開展標準規范建設;省局及時向國家局匯報本省監測工作進展;建立國家局與省局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共建共享機制;在國家局指導下成立省級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機制。省級和地方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間的聯動主要有:地方局及時向省局提交大比例尺測圖成果;省局可要求地方局協助或主導開展其轄區內的實地調查工作;省級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為有條件地區的測繪與地理信息部門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其試驗轄區內更高精度、更高時相的監測工作。4)地理國情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與省交換和共享平臺銜接浙江省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目前已匯總全省各個廳局的專題空間數據,覆蓋面廣、數據量大。地理國情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則是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應用管理的重要載體,涵蓋了監測主要成果內容。但前者不能完全滿足后者在數據覆蓋范圍、顆粒度和監測時相上的要求。為了充分利用現有成果、減少重復建設,地理國情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所需的底圖數據可通過服務接口從省交換和共享平臺獲取,其被列入交換和共享目錄的空間數據,則提交省交換和共享平臺使用。
1.4工作保障體系
(1)政策法規保障:在已建立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測繪與地理信息法律法規制度基礎上,還應增加如下政策法規保障:將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將地理國情監測目錄體系建設更新流程法制化;將地理國情監測業務流程法制化;進一步研究制定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定密規定。2)組織機構保障:在試點工作已形成的隊伍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如圖6所示的完整組織機構。由政府及各廳局領導組成工作領導小組,從宏觀層面把握監測工作總體方向。領導小組下設小組辦公室,負責監測工作的總體方案編制、各種會商和協調工作。監測工作總體運行由局指定相關處室牽頭、同時由局指定一個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歸口單位進行統籌實施。根據業務分工情況,將參與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現有部門劃分為技術支撐單位、生產單位、質量控制單位和成果管理單位,由這些部門負責具體實施工作。3)監測裝備保障:對技術支撐體系進行深入剖析可知,監測裝備保障內容主要包括數據獲取、處理、分析和網絡化信息應用裝備。數據獲取裝備是監測工作的數據源基礎,如傳感器、無人機、GPS接收機、光譜儀等。數據處理和分析設備主要用于生產加工環節,包括高性能計算機集群、各種“3S”商業軟件等。網絡化信息應用設備則主要由通訊網絡、服務器集群等硬件設施和地理國情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組成。4)人力資源保障:通過以下各種引進、培訓、項目鍛煉等方式打造一支專業領域全、綜合素質高、作業能力強、層次合理的人才隊伍:①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進業內高水平名師;依托國家局建立的地理國情監測重點實驗室等科技支撐基地,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等創新研究,建設一致高水平科研團隊;②定期舉行技術培訓,有計劃地安排技術人員承擔或參與重點工程項目,著力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工作業績突出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③加強新員工培養,強化崗位職責,通過“加任務、壓擔子”方式,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5)資金投入保障:地理國情監測是基礎測繪的發展與延伸,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具有社會公益性,其主要資金投入保障來源于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劃年度財政預算。
2結束語
地理國情監測作為一項大型系統性工程,隨著工作不斷推進,工作機制凸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國內在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機制研究方面基本尚屬空白;由于國情差異,國外經驗無法照搬。因此,本文在浙江省試點工作取得的經驗基礎上,初步提出了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框架及工作機制總體內容,并從目錄標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業務流程體系和工作保障體系四方面簡要闡述了工作機制內容構成;為制定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機制、全面開展監測工作提供參考。
作者:馮存均左石磊詹遠增單位: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